老油田何以焕发新活力——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创新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探析
4月10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林7-平4”井场上,注汽锅炉产生的烟道气经捕集处理后,源源不断伴注到油层中,发挥溶解降黏、增能助排作用,辅助蒸汽热采稠油。
经过几十年勘探开发,胜利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而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低迷,高油价时期掩盖的矛盾和问题愈加显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以更大力度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时代之问、发展之问。
发现60年之际,胜利油田以革故鼎新之势交出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油田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连续4年稳产2340万吨;能耗总量和强度5年分别下降25.9%和14.9%;主业劳动生产率较2017年提高58%……
沧桑一甲子,老油田焕发新活力。
挑战极限,高效稳产
“碎盘子”里采出“科技油”
60年前的4月16日,华八井喷出石油8.1吨,打破“华北无油论”。从那时起,胜利油田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1/5。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之难世界公认——这里囊括世界2/3以上油藏类型,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胜利油田东部探区3.6万平方公里,部署完钻7000多口探井,几乎被打成“马蜂窝”。目前,油田整体综合含水达92.3%,每采13吨液才能采1吨油。
胜利油田油气开发管理中心副经理孙以德形象地说:“如今开发就像‘拿着牙签剔肉’。”
面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新挑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孔凡群说,规模效益稳产是引领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和动力源泉,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
如何找得到、采得出、稳得住?唯有依靠科技。
胜利油田3000米地下深处分布5.1亿吨特低渗透油藏,其中未动用的探明储量达3亿吨。这些油藏缝隙极小,像滴水不透的“磨刀石”,以水驱油异常艰难。
水“泼”不进,气来代替。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兼气驱试验室经理张传宝说,他们逐步解决了二氧化碳驱油混相压力大、容易气串、油井腐蚀三大技术难题,7个区块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2万吨,覆盖探明地质储量1400多万吨,累计增油10万吨。
“碎盘子”里找油,不仅要解决疑难问题,更要挑战禁区和极限。
“注水压力不能超过地层破裂压力”,是世界石油行业的“金科玉律”。按这一原则,胜利油田“牛25—42A”区块注水压力控制在30兆帕,结果水注不进,油采不出,油井奄奄一息。
“我们的压驱技术改写了教科书。”孙以德说。去年当注水压力提高到46兆帕,地层一口气“喝”了2万立方水后,区块一口井自喷了,日产油量达到15.5吨。这一技术已为油田累计增油2805吨。
科技创新要舍得投入。油价低迷造成生产经营困难,但胜利油田科研经费每年保持10%递增,过去3年科技奖励资金从1648万元增加到1.52亿元。
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突破陆相碎屑岩油藏采收率60%的极限引领国际;建成国内第二大稠油生产基地,跺几脚都不变形的特超稠油,依靠融合多种手段的“组合拳”,年产500万吨;从零开始的滩浅海油田开发,已累计产油6000多万吨……“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共生产原油1.17多亿吨,超规划目标361万吨。
井在景中,景在井间
蓝黄交汇处拓展绿色空间
黄河三角洲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优先,提高油田发展的含“绿”量,是摆在胜利油田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见过这样的油井吗?
黄河入海口南侧30多公里海域,高耸的井架间,几只雪白的海鸟轻巧地来回跳跃,不远处的渔船上,渔民们忙着整理满舱的收获……井在景中,景在井间。
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处处体现对绿色的孜孜以求:油气水三条管线全封闭,确保“气不上天,水不外排,油不落地”。8.48公里的进岛路远端设计了2.25公里的透空段,将平台建设对海洋流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就连岛上的厕所,也全部都是采用了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绿色环保厕所。
生态保护,须有全局思维。去年,胜利油田300处生产设施全部退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估算,此举直接减少年产原油近30万吨,按油价40美元每桶折算,年产值超过5.5亿元。
更大范围生态保护也在谋划中。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要求,胜利油田正在制定分类管控清单。胜利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管理部高级主管王振法说,今后临黄堤内都将考虑禁止新建生产设施和新增油气开采活动,征地征海范围之外,油气开采区域也不再扩大。
保护好一方水土,发展绿色经济是长远之计。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远超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胜利油田建立内部水市场,采油厂内部设置油气集输管理中心,与采油管理区签订协议,采出液总量超过协议标准部分额外付费处理,以市场化手段唤醒节水意识,激励基层单位源头节能降碳。“十三五”期间,油田年产液量零增长。
“过去‘地上服从地下’,只要有油就要打井。现在必须融入到黄河流域的空间规划中,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土地。”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牛栓文说,算好土地收益账,油田退出7000亩的闲置低效用地,有的复垦为耕地,有的用于城市和民生事业建设。
绿色经济倒逼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胜利油田制定了严格的城区、滩海陆岸油田生态标准。各项指标均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中石化系统标准,如氮氧化物排放,新建项目必须按小于30毫克/立方米进行设计,仅为国家标准的1/3。
“亲兄弟”变成“甲乙方”
自我革命提升国企运营效能
受大会战、大开发思维影响,胜利油田一度“大而全、小而全”,分公司、采油厂、采油矿、采油队四级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强。
“新建产能项目不论大小,都要层层报批,一个流程下来至少10天。”胜利采油厂财务计划部办事员张长春回忆。
大刀阔斧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后,胜利油田16家油气开发单位的484个采油矿、队已调整为115个采油管理区,管理层级由四级压扁成三级,机构减少75.8%;机关部门从42个精简到28个,审批环节由3467项优化为310项。而今,80%的项目由采油厂自批,备案即可。
既瘦身又健体。胜利油田又对分散在各家采油厂的电力、井下作业等非注采输核心业务进行了专业化重组,使同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亲兄弟”,变成分灶吃饭的甲乙方,增强了辅助业务的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创效能力。
电力分公司经理刘玉林介绍,去年河口采油厂因电网故障产量下降,他们通过线损治理,为采油厂降低用电成本6000多万元,获得了甲方251万元的奖励。“原本作业队按指令干活就能拿钱,现在管理区结不结算、结算多少,完全凭我们作业的质量和时效。”
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改革中,采油管理区被定义为油藏经营管理的主体,胜利油田将主营业务优化权、自主采购权、物资优选权等7项权力全部下放。这让只顾完生产任务的管理区,登上了经营舞台的中央。
“我们跟油田外部队伍开展单井风险合作,盘活了5口因资金不到位未开采的油井。”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五区经理周广慧说。
为突出价值导向,胜利油田创新建立“1+2+2”绩效考核体系,彻底打破“人均奖励”的概念,建立“完成基本目标保基本薪酬、多创效益挣绩效工资”的正向激励机制。
“发奖金”变成了“挣绩效工资”。周广慧的管理五区共有360人,信息化水平提升后,人力资源比较富裕,他们鼓励职工外出闯市场。采油工宋霞经过培训学习,“上岗”中石化财务共享中心,从事凭证结算,除了原有的基本工资,每月还能多拿3500元的外闯奖金。
胜利油田给出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胜利油田26100多人走出家门外闯市场,年创收近20亿元,不仅提高了油田经济效益,也增加了一线职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