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数据全国第一!山东“创新之力”期待更大迸发

2021-05-27 08:11: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截至2020年底,山东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8家,居全国第一位。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发挥好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必须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除19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之外,截至2020年底,山东还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18203家,这项数据位居全国第三。“十四五”期间,如何巩固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并进一步提升山东企业的创新能力,切实破解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企业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等突出问题,是山东发展必须解答的一道重要课题。

  四成以上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集聚创新资源,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列。《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2019年山东省创新水平指数达到159.70%,较2018年提高15.82个百分点,科技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企业科技成果产出丰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垄断的重大技术实现突破,如盛瑞传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康平纳集团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先进印染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潍柴集团发布了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成为柴油发动机行业的翘楚,标志着山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企业创新活动初具规模。根据《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2020》公布的数据,山东参与调查的53014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2623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42.7%,其中,实现创新企业有21324家,占比40.2%。分行业看,山东规模以上(限额)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占比分别为32.6%和7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占比为52.1%。

  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山东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3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4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认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581家。截至2020年,山东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8家,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18203家,位居全国第三,科技企业孵化器225家,众创空间419家。

  企业传统技术改造加速。“十三五”以来,以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的技术改造,成为山东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全省10万亿的工业投资中,有六成投在传统技术改造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有7万余个,产业链高端化水平加快提升。

  科研投入总量大但水平偏低

  当前,山东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特别是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研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山东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不足。企业积极的创新行为是衡量企业创新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对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发现新市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7129家,同时实现四种创新活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企业占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

  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目前,山东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投入总量虽多,但相对水平偏低。2019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7114家,占全国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210.9亿元,研发人员投入304172人,位列全国第四。而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企业R&D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46%,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

  企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要素,近年来,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企业已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总体来看,山东企业人才资源总量大,但质量不高,初级人才占有比重过高,全省首次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山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占6.7%,中级占16.9%,初级占76.4%,高层次人才不足已成为影响山东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创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多措并举,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环境,也需要企业增强创新意愿和动力。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化制度保障。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在改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好功夫,积极推动山东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山东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力量区域布局,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利用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完善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省属企业与中科院的对接合作,将中科院的优势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推进企业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在深化政府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动“一企一校”“一企多校”“多企一校”合作模式,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实体,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构筑产学研合作网上平台,全面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通过完善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要鼓励国有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或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技术服务机构,实施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综合运用政策、金融、服务等多种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鼓励山东企业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探索首席专家组阁制,通过“揭榜挂帅”,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团队参与省内企业科技攻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各类人才培训,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发挥好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家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世界儒商”。

  (作者:王慧艳,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