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当红不让”看临沂:网红村的逆袭致富路
鲁网6月3日讯(记者 李秀娟 范金鑫 王冰姿 张小南 摄影记者 朱锐 张慧敏)革命老区换新颜,沂蒙精神代代传。6月1日,“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山东线采访活动启动。采访团奔赴临沂、枣庄两地进行实地探访,展现革命老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日至2日,采访团走进临沂深入采访,感触沂蒙精神的内涵,揭秘临沂从革命老区到现代化城市的蝶变。
沿着红色足迹,解锁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密码”
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努力奋斗。“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采访团循着红色足迹,走进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纪念馆解锁革命老区的“红色密码”。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采访团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漫步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雕像,通过图片、文字、声音,更深切地了解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让沂蒙精神变得可观、可感、可学,让参观者经历着一场精神洗礼。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全体人员参观了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和沂蒙精神等展厅,聆听了关于沂蒙人民坚定信念跟党走、挺身而出、投身斗争的革命历史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讲解,无不为革命先烈对党忠诚、舍生忘死的精神而感动。
传承沂蒙精神 革命老区焕新颜
从省级重点扶贫村到旅游度假景区,压油沟凭借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形成“以旅促农、以农促旅”的可持续发展式文旅扶贫,成功变成了富得流油的小山村,创造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经典模式。同时通过“一村一品一产业”,压油沟田园综合体把盆景产业植入到小东山村来,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昔日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了综合性盆景产业园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还被前来旅游的游客亲切地称为“最美盆景村”。
走在代村街头上,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村民“小洋楼”,房顶有太阳能,院里有盆栽花草;人气十足的沿街商城店铺林立,村民文化广场的绿荫下,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下棋、聊天,悠然自得……曾经众人眼中的“脏乱穷差”村、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山东省唯一国家农业公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彩山前因有一棵近三百年的金桂王而出名,周边老龄桂花大多由其嫁接而来,号称“江北第一桂”,将“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实现产业兴旺,村子繁荣,村民致富,彩山前村有着自己的独家秘笈。
彩山前村结合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提升基础设施配套,精心打造特色民宿20余间,通过“民宿+文旅+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为农村闲散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增效。
如今的彩山前村,马路通向四面八方,农业大棚内生机盎然,人工河道穿村而过,桂花香飘万里,试营业的鲁派民宿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清新的小院,朴拙的石子路,让人无限向往……岁月更替,斗转星移,曾经的沂蒙革命老区,如今正在铺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从革命战火中涅槃锻造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传承中得到弘扬,成为推动王富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9年2月,赵炳信任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后,带领全体村民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坚持以农促工、以工养农,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办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了脚步。据赵炳信介绍,截至2019年12月,王富民营企业达146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产值55亿元。2020年10月,全村848户,3100人,人均收入达3万元。
如今的王富,每一片土地都蕴藏着活力与希望,每一位王富人都充满了干劲和力量,王富华丽转身蜕变成为“产业旺、环境美、百姓富”的明星村。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沂蒙精神和与其蕴藏的红色基因,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始终承载着凝聚精神、推进发展的历史使命。所到之处,所见所闻,而今的老区已经不是传统印象中的革命老区,这里到处涌动着不甘落后、改革创新、开拓发展的热潮,推动着革命老区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