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红色采风行丨寻找来自信仰之源的不竭动力

2021-06-20 11:3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20日讯(记者 赵家豪)6月19日上午,由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大众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齐鲁英烈故事大讲堂”系列活动--“齐鲁红色采风行”活动第三日来到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采风团先后参观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和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通过探寻信仰之源,寻找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不竭动力。东营市退役军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文海,广饶县退役军人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树海等领导陪同采风团共同参观学习。

  在中共刘集支部旧址,齐鲁红色采风团学习和了解刘子久、刘良才等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及刘集支部的革命启蒙作用。这里是刘集首任支部书记刘良才的家。它保留了当初民居的风貌,为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而特制的掩饰门、地道等设施,小小的院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中共刘集支部建立于1925年,革命战争年代,刘集支部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讲解员推开中间北屋的一扇后窗介绍到,当年敌人来了,共产党员就是从这里撤退的,当时后面不远就是庄稼地。屋里面有一个棕褐色的柜子也不普通,讲解员一拉,这口大木柜被向右移动了一米,露出一个跟普通人一般高的门洞,钻过这道门可以进入另一间小屋,为的是起到掩护的作用。在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活动都是非常秘密的,遇到什么紧急情况,这样方便他们躲藏。

  不仅如此,在进入到另一间房子后,在房子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地道,地道的入口是一个灶膛,一个锅灶,里面放着一个梯子。“当年正常的是上边放一口锅,然后放一个柴草筐,这样就不会被敌人发现了,这个地道在那个时期起的作用非常大,保护了很多党员战士以及枪支弹药等等,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据刘洪业介绍,纪念馆院子中其中一座雕像是他的爷爷,刘世厚。刘世厚因为一份信任和责任,将《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艰难地保存下来。刘世厚也是一名党员,因为平日里行事低调谨慎,忠厚老实,在农民堆里,一点都不扎眼,所以保护这本珍贵“小册子”的重任交到了他手上。

  捧着这本承载了共产党员生命和鲜血的《共产党宣言》,刘世厚将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1945年,日军放火烧村,老百姓被赶出村子。刘世厚想到这本书还在自己家里,又冒着生命危险潜回村里,在房子的“雀眼”处掏出这本书。大火几乎烧尽了刘集村全部的家当,万幸的是这本书保存了下来。在那之后,刘世厚怕书有被火烧毁的可能,就把书埋在地下,谁都没有告诉,直到1975年,上交给了广饶县文管会。 

  刘洪业告诉记者,为了革命的胜利,刘集共出现27名烈士,有一户“一门两忠烈”,两户“一门三忠烈”,每一位英烈的故事都很感人。他将会继续志愿讲解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让下一辈直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易,记住先辈们的事迹,学好本领,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随后,齐鲁红色采风团来到《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参观学习。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在中国、在广饶三大部分,展现了《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问世、传播、指导中国革命及当地群众在“大胡子的书”带领下,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众人被革命先烈们在艰苦环境淬炼出来的奋斗精神所震撼,深刻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

 

  据大王镇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旅游办主任田文静介绍,《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是为纪念我国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广饶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建造,开馆以来,每天接待两千人左右。陈列馆将被打造成国内唯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展馆,为建立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提供重要载体,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在参观完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最后,齐鲁红色采风团党员代表在东营市退役军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文海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党誓词。

  19日下午,齐鲁红色采风团在广饶县大王镇党校参加了“齐鲁英烈故事大讲堂”第三期讲座,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社会科学人才库首批成员、山东党史国史宣讲团成员李金陵同志带来了主题为“辉煌足迹——山东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贡献”的讲座。本次讲座将在齐鲁壹点客户端上后续播放。

  在齐鲁英烈故事大讲堂第三期讲座中,本次“齐鲁红色采风行”活动也圆满结束。 

  信仰之源《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尽善尽美唯解放的王尽美、红色家书寄丹心的刘谦初、浩气长存的“四五”烈士……一处处红色遗址成为镌刻革命先辈感人事迹的丰碑,书写着共产党人如何坚守初心与使命的时代答卷。 

  短短三天的红色采风中, 齐鲁红色采风团从鲁中大地来到胶东半岛,近距离“触摸”历史,亲身感受一段段红色岁月的脉搏。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