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昌法:驻村3000个日夜写下80多万字日志 他被称为扶贫“蚯蚓书记”
驻村3000多个日日夜夜,留下4支队伍、80多万字的驻村日志、43个挽留的红手印,他说这是一种使命。
扶贫清单上,1家乡村旅游公司、2个山泉水厂、1个莲藕基地、3个日光大棚……1200多万元资金、30多个扶贫项目,他说他要为村民铺出脱贫致富路。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第一书记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此前,他还被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12年4月以来,他先后担任博山区上小峰村、西沙井村和沂源县石柱村、淄川区东东峪村第一书记。他说,这个活,我干不够。我愿做一条蚯蚓,在贫瘠的泥土里耕耘,让这片土地肥沃起来,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年景……
“红手印”的情谊
2012年,将到知天命之年的刘昌法,出人意料地报名参加第一书记遴选。快50岁的人了,下去操心受累,图个啥?他笑笑,并不回答,等接到上任通知,心里才踏实起来。
两年时光飞驰而过,鱼水情也有了新寄托——一封按满43 个红手印的挽留信。2014年5月,驻上小峰村满两年的刘昌法即将离开,村民们希望他能继续帮扶,于是集体写了这封挽留信。写信的人中有63岁的老党员宋元仓,他说,刘昌法是个“腿很勤”“重感情”的人,村周围有些地方,许多村里人都说不上来,刘昌法却都知道。得知他要走,大家都想留住他。
刚驻村时,包括村支书牛占月在内的许多村民都以为他是来“镀金”的。“当时看到上面派来一个年过半百的小老头,我心想,咋不派个年轻能干的来?但又一想,老的年轻的一个样,估计都干不长。”牛占月笑着回想第一次见到刘昌法时的情景。
听到村民的议论,刘昌法决心踏踏实实驻村,不到一个月就把全村189户走了个遍,工作局面迅速打开。2014年春,刘昌法患上严重过敏性湿疹,全身上下瘙痒难忍,抓挠得衣服上血迹斑斑。年近七旬、有听力障碍的赵心山得知后,天一亮就上山为他采集草药,跑了五六个山头才采集齐全,晚上8点多才回来。
“能感觉到村民的态度在改变,特别是老人,你真是给他一点点好,他就忘不了你。”刘昌法说,这种感情是通过平时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与老百姓频繁接触中建立的。“刘书记一到村里就挨家挨户转。300多户人家,好多人白天不在,他就晚上去串门拉家常。”西沙井村支书魏绍德说。9年来,他把每家每户的“家底” 摸得一清二楚,写在本上,记在心里。
“这样的干部,俺真服”
“平常吃住在村,一待就是40多天,忙得掉了十几斤肉,但他从不叫屈喊累,这样的干部,俺真服!”上小峰村支书牛占月对刘昌法的敬佩之情发自肺腑。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给金给银,不如选个带头人。”在为村里上项目、办实事、解难题过程中,刘昌法注重在思路上“引”,在工作上“促”,在分歧上“拉”,在作风上“带”,想方设法把村干部推向前台,帮助树立威信。201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上小峰村实现了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结束了村“两委”班子18年无连任的历史。
“替老百姓办事不能回避矛盾,更不能敷衍”。刘昌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石柱村的3个自然村相距都在2公里左右,祖祖辈辈行路难,特别是通往王撇沟组的路更难走,夏天涉水过,冬天冰上行,个别“钉子户”的工作一直做不通,路迟迟修不成。经过实地查看,刘昌法当场表态,一定要把路修起来。之后,他一边积极协调修路资金,一边做“钉子户”思想工作。2017年11月初,当第一条4米宽、1.2公里长的水泥路竣工时,83岁的朱明兰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俺老婆子80多岁了还能走上水泥路。”
“刘书记为我们操了不少心、办了不少事,一点儿虚的也没有,这样的干部我们打心眼里喜欢。”2018年当选的石柱村支部书记李敦山这样评价。
“分红证”的来历
“不仅要整村脱贫,老弱病残贫困群众脱贫也要有保底机制。”如何保底?刘昌法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本、村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三三制”管理模式,建立由贫困户参与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扶贫股、基本股、脱贫股“三股互补”,做到项目运作规范、扶贫资金安全、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三个确保”。
“100万元扶贫资金平摊到每个贫困户身上也就4000多元,这个钱如果直接分了,估计不到一年就花完了。”刘昌法说。通过贫困户入股成立公司,使贫困户保持长期收益,变“输血”为“造血”。
2015年,刘昌法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成立山东上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100万元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支持公司改造闲置房屋,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由于上小峰村背靠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火了起来,全村发展农家乐50余家,当年集体收益就达到10多万元。2016年8月,村民们手持“分红证”参加公司第一次分红大会,大家全部拿到了分红,每个人都难掩喜悦之情。
上小峰村发展乡村旅游积累的经验,被刘昌法复制到了之后的帮包村:西沙井村发展农家乐和莲藕、林果蔬菜种植,村民们在产业扶贫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在东东峪村,刘昌法和村“两委”班子实施“双千万投入”工程,即“民营资本投入旅游开发1000万元以上、争取政府财政投入1000万元以上”,短短一年多,就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双突破”——村庄道路、电网、地下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由民营资本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建设的旅游民宿“叮咚小院”健康运营,争取扶贫资金建设的产业项目“旅游民宿和酒坊一条街改造项目”也陆续投入运营,当年就实现经营收入4万多元……东东峪村正阔步走在发展的大道上。
9年来,刘昌法情牵百姓、深耕乡村,带领4个村7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蹚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子,得到了贫困群众的高度评价:“刘书记就是这块贫瘠土地上的蚯蚓,松了穷的土,啃了穷的根,他就是俺们的‘蚯蚓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