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连蔓子蔓连根 党和人民心连心
沂蒙红嫂纪念馆,人们正在参观学习,感悟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记者杜辉升纪伟报道)
题 记
八百里沂蒙,山高水长情更浓。“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现场聆听这首耳熟能详的《沂蒙颂》,我们心潮澎湃。“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用小推车推动历史。“瓜连蔓子蔓连根”。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我们党与人民心连心,不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站住了脚,而且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共产党人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拔掉千年穷根,奔向全面小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次证明,只要我们党始终与人民根连根、心连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能无往而不胜!
□ 本报记者 娄和军 李振 杨学莹
整洁的小院,方正的菜园,小白菜、青葱、香菜,一片黄叶都没有。屋里灯光雪亮,床单、沙发套干干净净,看不出这是贫困户的家。沂南县孙祖镇东铁峪村,66岁的高佩莲快人快语,不像是这个年纪的人。
高佩莲71岁的老伴儿,1998年干建筑活摔伤了腿,没舍得治,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失去了劳动能力。高佩莲靠种两亩地拉扯起一儿一女。谁家结婚,三四十元的份子钱都让她犯愁。1978年结婚的土房她一直住着,下场雨都怕房子塌了。
2017年,村里办起了服装加工扶贫车间,高佩莲去做剪线毛、叠衣服、加撑子的活儿,一年能挣4000多元。加上低保金、养老金、残疾补贴等,2019年两人收入21618元。同样在这一年,她家进行了危房改造,老伴儿患脑血栓住院8天,住院费5000元,个人只负担了1000多元。
问她有什么愿望,她不假思索地说:“我想去看看世界!”说得一屋子人都愣了。
愁云吹散,云淡风轻。脱贫奔小康,让一户户人家好了心态,足了心气。脱贫攻坚奔小康,不仅鼓荡起群众过好日子、好好过日子的心劲,更提振起群众战天斗地的精气神。
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山岭、沟壑把土地切割得横七竖八,零碎得像一块块补丁。村里曾因“三根棍”而出名:年少一根棍放羊,成年一根棍放牛,老年一根棍要饭。“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把镢头一张锨。几十年前,首任村支书厉月坤带领群众,靠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治山治岭、改河整地。手被震出血口子,血染红了镢头把,众人一锄一铲拔掉石寨子7000多个,愣把5000余亩山岭薄地建成了稳产田,粮食亩产由七八十公斤递增到276公斤,创造了山区粮食高产的奇迹。历史滚滚向前,厉家寨村作为全国曾经的农业强村,发展的脚步却一度慢了下来。全村樱桃6000多亩,但品种老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总产量大,却难形成优势。环看四周,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厉家寨的党员们着急了。2018年,市里派来“第一书记”上官苏晓。开第一场党员会时,全村90多名党员,而老旧的村“两委”办公室只能坐下60人,不少人还要站着,上官苏晓斩钉截铁说出一句话:“只要有一个党员开会站着,我这个‘第一书记’就绝不坐着!”小康路上,党员带头打响一场“愚公移山”新战役。他们外出学习,带领百姓在红樱桃上“争第一”:请来省城专家,讲授引种、育苗技术;引来工程研究中心,建起科技示范园;发力樱桃酒、樱桃果汁等深加工;做起网上直播,搞起樱桃节……党员带着群众,一起学一起干。还是那颗红樱桃,如今一斤卖到80元,“厉家寨”樱桃品牌价值冲到4.47亿元,厉家寨成为“中国樱桃第一村”。而集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等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拔地而起。村口大纪念碑上,毛泽东同志批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红色大字,最让村民自豪:“这是俺们村的旗帜,厉家寨永远有那么一股子劲!”
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征途中,多少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行动获得信任,用真情赢得民心。
一段迁坟的往事,让山东大厦派驻沂南县铜井镇龙泉村“第一书记”陈亭难以忘怀。龙泉村全村247户747口人分散居住在10个山坳里,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500元。陈亭刚来到这里时,村委房子快塌了,党支部开会要在马路上蹲着开。抱着“一定要让龙泉村变个样”的念头,3个月时间,陈亭跑遍散布在沟沟坎坎的247户人家,鞋子磨破了好几双。结合搬迁项目,他和村委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规划了新社区和便民服务中心。不过,问题来了:不管怎么调整,新社区规划所占地块都绕不开9户人家的坟地。“本来以为要反复做工作,结果规划公示后,村里大喇叭一喊,这9户人家就自己准备迁坟了,没有一户需要上门做工作。”陈亭说。其中,涉及村民范恩弟家一座120多年的祖坟,因为家族出了17个大学生,范家很看重这座祖坟的位置。可得知这是陈亭书记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范家还是把祖坟迁走了。迁坟后,陈亭为范恩弟送去5000元迁坟补偿金,可老人就是不要,他拉着陈亭的手说:“陈书记,你累死累活都是为了俺们村,为的是俺们的好日子。我要是拿了这5000块,能对得起你吗?”
谁把百姓真正放在心上,百姓就把谁捧在手上。
沂南县张庄镇下峪村村民尹纪波,一直忘不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春节。2012年,在外打工10年的尹纪波,带着媳妇和孩子从河北回到老家过年,迎接他的是一个被疾病拖垮的家。患心脏病的哥哥干不了重活,父母双双瘫痪在床,家里老房漏风漏雨格外冷。靠村里申请的救助米面,一家人才算过去了那个年。2013年,一家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尹纪波和哥哥学着养牛、贩牛,但苦于没钱,指望一两头牛,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2016年,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宣传“富民农户贷”,尹纪波第一个去交了申请。靠免担保、免抵押、财政全额贴息的“富民农户贷”,他买到5头牛,第二年就挣了6万元,尹家脱了贫。现在,尹纪波的养牛场经三次扩建,从20平方米增加到500平方米,存栏数量从5头增至50余头。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他成了致富带头人。“不多,一年挣个20多万元吧。”问到收入,尹纪波不讳言,脸上挂着满足的笑。他现在隔三岔五跑银行,主要是存款、转账。“为了吃顿饭、买头牛犯愁的日子,一去不回了。”牛年春节的年夜饭,一家人张罗了整整18道菜,尹纪波高高举起酒杯:“第一杯酒,咱感谢共产党!”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民,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有了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底气。
蒙阴县坦埠镇,孟良崮战役的前线指挥部就坐落于此,当年在这里就能听见战场上的隆隆炮声。很多乡亲参与、支援了战斗。70多年风雨已过,这里依然是红色的土地。
坦埠镇张家庄社区要利用彩票公益基金修一条生产路,将居住区与山上的果园连接起来,但这要占用部分村民的果园。村民张传宝家被占地最多,地上还有50多棵果树。果树是张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当时又正处在丰产期,镇上干部本以为会遇到阻力。没想到张传宝二话不说,答应砍树。“上面来的干部,为俺们村的事忙前跑后。修这条路是为了村里的子孙后代,俺这几十棵果树算个啥。”在临沂,这样的“彩票路”有1160公里,共34个路段,覆盖全市6个重点贫困县。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唐艳芳说,这些道路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纠纷,但凡涉及占地,都是群众自发砍树、腾地。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一个政党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取决于这个政党对待人民的立场和态度。
“2020年大店镇和莒南县里修路,上级拨付了2/3的资金。村里喇叭喊请大家自发捐款,想不到3天时间就收到捐款20万元。周边这么多村,就数我们村捐款速度最快、数额最大!”说起这两个“捐款之最”,莒南县大店镇前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存信透着一股自豪。为何前王庄村村民对“公家的事”这么热心?历史或许能给出答案。
前王庄村有一处“闲置宅基地”,是故意保留下来的,原来这里有座“鹰坟”,它记载了村民魏绪成一家一段惨痛的过往。1917年的一天,魏绪成的爷爷——佃农魏学墩家里的鸡被一只从天而降的鹰扑倒了。魏学墩见状赶忙举锨拍去,连鹰带鸡一块拍死了。没一会儿,地主少爷庄善昌带着一队人马来了,原来魏学墩拍死的鹰是他养的。魏学墩不仅被毒打一顿,还被强迫用300多车土筑起鹰坟,以葬父之礼给鹰出殡。出鹰殡折腾得魏家微薄的积蓄耗尽,不得不外出流亡,连气带饿,两个月死了三口人。“1942年,中共莒南县委召开万人大会平了鹰坟,才让我家挺起了腰杆。”魏绪成指着老宅前鹰坟的旧址说,此后魏家人一心向党。他的父亲在村里当了20多年村支书,带领村民修井修桥;自己入伍当了9年兵,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如今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后辈中多出几名共产党员。“平鹰坟”是村里一辈辈人,不断讲给孩子们的故事。王存信说,现在前王庄村已由当年的“佃户村”,发展成了衣食无忧的草莓种植专业村,但不管村里怎么建,鹰坟这片地一直保留着,“我们就是要告诉下一代,翻身不忘共产党”。
回首波涛,远望层峦,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与人民心连心、根连根,带领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凝结起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壮阔史诗。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有个八角形的烈士纪念塔,塔身上镌刻着242名死难者的姓名,有村民,有八路军。1941年12月20日,渊子崖村村民用土枪、土炮、大刀、铁叉,与进犯的1000多名日军殊死肉搏。67岁的林祥秀是当年参加保卫战的村长林凡义的儿子,他说,听闻打仗的讯息,板泉区区长冯干三率领县区武工队和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40多名官兵,第一时间赶来救乡亲。40多人打1000多鬼子,无异于飞蛾扑火。但为了救父老乡亲,他们没有犹豫。林祥秀说:“我父亲活着时,常说一句话:共产党的部队,为了咱们百姓,命都不要啊!那一仗打下来,咱们村和共产党是命连着命!”
沂蒙山下花儿红,百姓与党心连心。2020年11月,记者采访临沂市委统战部驻莒南县渊子崖村原第一书记姜东时,姜东已从渊子崖村撤回市里2年多了。但村民都还记着他,让记者一定要报道报道他,而姜东也忘不掉这里百姓对党的那股子信任:2016年,他和同事争取资金给村里修路,路要经过村民的果园和菜地,他和同事还商量着如何做村民工作。谁知道,第二天,得知消息的十几户村民,自发把菜铲掉,把树砍倒,还把树根刨出来,把地整平了。顺着路默默走了一趟,看着整平的地,姜东眼圈红了,心里对自己说,就冲着百姓这股子信任,咱就是拼了命也要把事办好。姜东和同事住在村委会平房里,把村里每户人家都走访了一遍。村里一位贫困户,75岁的林凡收,每天都要到村委会门口,和姜东打个招呼。有一次姜东到县里开会,回到村已是傍晚了,远远瞧见村委会门口蹲着一个人,他心里一惊,走近一看,是林凡收。姜东忙把老人扶起来,原来姜东一早就从村里走了,老人没见到他,蹲在这里就是想看看姜东书记。姜东心头一热,“那个场景,俺一辈子忘不掉。”他说。如今,这个村早已建起高效农业示范园,樱桃基地、蓝莓基地一片红火,村民收入翻了番,“英雄村”踏上了致富路。林祥秀说,“第一书记”为俺们风里来雨里去,操碎了心。“紧紧跟着共产党,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
这是真情的流露、人民的心声,也是历史的昭示。
在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脸膛和胳膊晒得黝黑的镇党委组织委员马强说,他当年刚干镇扶贫办主任时,一看全镇有省定重点贫困村10个、贫困户874户、贫困人口1730人,心里直打鼓。“可当工作干起来,风里雨里跑起来,才意识到:只要一心为了百姓,百姓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会相信咱、支持咱,这工作就越干越有劲,这路就越走越宽敞!”
在朱村,“老支前”王克昌不时到村里转转看看。让他自豪的是,这些年村里变化真大:沭河大桥通车了,葡萄、梨直接能运到城里卖;村中的红色纪念广场扩建了;大路边上,支前馆、民俗馆、村史馆建起来后,参观红色文化的游客更多了。
王克昌更骄傲的是有些东西一直没变: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需要拆迁村里近百户人家,村民3天全部签了字,几个月就腾完了房。就像当年红旗一挥朱村人就抬着担架、推着小车冲上前线,就像上世纪70年代朱村人为了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平地挖出三条河、堆起五道堰、献出240多公顷良田。
“我们的祖辈父辈都支过前,上过战场。”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脱贫奔小康,朱村大变了样。无论我们这里怎么变,我们这颗红心不变,我们跟着共产党走的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