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重卡:从白手起家到全球领先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最近,在济南市莱芜区的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园区,一批专门为物流企业定制的黄河重卡订单正在加紧生产。走进这里的焊接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绝大部分工序均由全球最先进的智能柔性生产线完成,按照订单需求把物料放到相应的位置,车间里的109台机器人、206台AGV(自动导航车)便能自动完成生产。自1960年我国第一辆重卡在济南下线,时隔61年,新一代黄河重卡终于站在了世界重卡行业的最前沿。
白手起家,造出中国首辆重卡
“如果父亲能够看到新一代黄河车,该有多么欣慰啊!”王群女士坐进科技范儿、智能化十足的黄河重卡驾驶室,难掩心中的激动,“作为第一代黄河汽车人,父亲的梦想就是有更好的技术造出更先进的汽车。”1960年,王群的父亲王子开组织研发、制造了我国第一辆重卡——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
如今,在中国重汽博物馆仍然保存着一辆黄河JN150,如今看来似乎无关轻重的重型汽车,当年在国人心中引起的震动、激发的自豪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它代表着第一代汽车人的努力与奋斗,也代表着中国卡车市场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急需重型汽车作为运输工具。当时,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只是一个从事汽车维修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小厂。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制造国产重型汽车的志气,1959年,时任副厂长的王子开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仅靠两辆进口的斯柯达706系列样车,开始了黄河JN150的生产研发。
当时,为了生产黄河重型汽车,厂里专门成立了革新车间,自制一百多台专用的组合机床。没有大型的冲压机,大梁无法成型。买来6台大千斤顶改造,压出大梁;没有驾驶室模具,工人靠传统手艺敲出一个铁皮车壳,然后在外面抹上水泥,硬化后把里面车壳拿掉,这套简易水泥模具用了很久才淘汰;没有大功率发动机,用上海柴油机厂的船用发动机改装……前后经过4个半月的拼搏奋战,终于试制出两台8吨汽车,以母亲河“黄河”命名。
“1960年4月15日,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下线!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大突破。”已经满头白发的中国重汽原高级工程师姜振鲁至今记得,车辆总质量14吨,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的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重型卡车的历史。
从诞生到1990年的30年间,黄河牌汽车累计生产10万辆,占国产重型汽车保有量的72%。
自主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发展,一代又一代汽车人“引进来”“走出去”,重型卡车制造技术不断提升,如今终于站到了世界重卡行业的最前沿。
2020年11月19日,在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伴随着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投产,新一代黄河重卡正式下线,全部达产后年产10万辆。
肩负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使命,黄河重卡重回历史舞台。产品各项性能领先行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风阻系数在全球量产重卡中最低,并具备L2级智能驾驶水平……参与研发新一代黄河重卡的中国重汽汽车研究总院整车工程师朱宝黎说,过去,老一辈工程师手敲捶打,照样能把一款产品做到极致;在新时代,不管付出多少,必须把黄河车做好。
“心无旁骛攻主业”“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一天当两天半用”,这些理念口号在中国重汽的一线车间随处可见。作为新时期山东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中国重汽坚持走自主正向研发之路,科技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近三年,中国重汽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长37%。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提出,从2021年开始,每年研发投入50亿元。
今年5月,在济南市莱芜区的泰山钢铁厂区,中国重汽的氢能源重卡投入运营……2020年,中国重汽的重卡销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42.4%。随着新能源、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以黄河重卡为代表的民族汽车工业正在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