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 三年全省覆盖!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山东这样打通
近日,山东出台实施方案,提出自2021年起,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范围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
去年8月,中央首次提出“设立基层社工站”,由此社工站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在乡镇(街道)广泛设立社工站,对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具有重要意义。
既“大而全”,又“小而精”
社工站是社会工作服务站的简称,它是一种崭新的基层社会工作模式。
不同于单一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工服务项目,社工站的功能定位是一个纵向统筹、横向链接的综合性、协调性、枢纽型平台和民生服务站,集政社合作、资源整合、专业服务于一体,打破现有服务模式中的政策壁垒、部门壁垒和岗位壁垒,聚焦于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既关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等传统“小慈善”和民生兜底服务,又关注矫治帮教、应急处置、社会融入等新型专业服务,实现民生服务“大而全”向“大而全且小而精”的历史转型。
为社工站充分“赋权增能”,是其资源整合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
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将社工站全覆盖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来抓。在经费方面,用财政预算、社会救助专项经费、彩票公益金、慈善资金投入等多元方式,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在人员配备方面,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设置社工岗位或依靠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转化等多种途径解决人员配备问题。在建设方法上,可从实际出发采用政府直接建设、委托建设、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社工站,推动社工站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赋权”的同时还要“增能”,提升社工站在外部运营和内部治理方面的综合能力。社工站自身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能否“接得住”“管得好”,也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观感评价。社工站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切实强化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打造社工站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与此同时,优化内部治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志愿者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方面狠下功夫,树立社工站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探索“山东做法”
社工站的称谓虽然新鲜,但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已经有三十多年的积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机构日益增多,在促进社会和谐、解决社会问题、缓解个体困境、增进社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困难找社工”这句响亮的标语,正随着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走进老百姓心中。
此次印发的《山东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社工站建设过程中要营造有利于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突出社工站的专业性,社工站的服务内容既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等传统“小慈善”和民生兜底服务,又包括矫治帮教、应急处置、社会融入等新型专业服务。要挖掘和宣传社工站为民服务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亮点项目,树立社工站的良好口碑和社会形象,早日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
同时,要注重社工站品牌化建设,扎根山东本土实践,以“社工站+社区服务”为切入点,以“示范点+品牌建设”为着力点,开展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站点建设,探索具有创新活力与内生动力的“山东做法”,按照传承、创新、整合、求异的原则,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体现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需求的本土化社会工作路径。
“零距离”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和多元,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方面的期待越来越高。
当前治理重心下移、社会资源下沉的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普遍存在治理理念更新不足、基层工作行政色彩浓重、社区服务专业性不强等共性问题,与群众需求和期待形成强烈反差。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专门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街道(乡镇)层面搭建起基层社工站为代表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服务阵地,实现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有效供给势在必行。
逐步建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村社社会工作室的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实现服务窗口前移,向服务对象“零距离”地提供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件件诉求皆民生;唯有俯下身子干实事,快速响应解民忧。社工站作为接受政府委托的为民服务窗口,可以通过一站通办、主动上门、服务到家等多种方式,向有需要的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便利感和满意度。
探索建立“社区+社工+志愿者”的服务人才供给模式,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服务格局,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一方面,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由社工深度参与社区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包括社区志愿者的注册登记、服务记录、培训督导、评估定级等,不断加强志愿者的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建立社区志愿者协助社工服务模式,积极吸纳志愿者参与社工服务和社区公益项目,提高为民服务的品质和效能。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还需要有信息化数据平台的技术支撑。社工站作为众多民生资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一头承接着各级政府、民政、共青团、工会、妇联、残联、司法、禁毒、教育、卫生等多个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转移出来的职能和资源,另一头链接着数以万计的普通居民,因此建立智慧信息化服务平台迫在眉睫。信息化平台可以整合各类信息化资源,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更好发挥社工站在乡村振兴、服务困弱群体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赵建玲,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