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烟台全面深化改革十大亮点——用好关键一招,实现精彩一跃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亮 烟台报道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9月9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构建市委‘1+233’工作体系”这一主题作权威发布。会上发布的内容信息量大,对烟台未来产业发展、百姓生活福祉等具有深远影响。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中梳理出十大亮点,与读者共分享,与烟台市民共憧憬。
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变革中,实现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在变革中,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从去年底以来,烟台这大半年走得不易。无论是安全生产、疫情防控,还是激烈的竞争环境,一道道关山,无不带来新挑战。
面对种种压力,烟台迎难而上。烟台市委坚定不移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锚定省委“七个求突破”和“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要求,以推动构建市委“1+233”工作体系为主线,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持续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促成了一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突破了一批制约发展的机制障碍、解决了一批长期积累的难点难题、办成了一批惠及群众的民生实事。
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从“吏治”抓起,在全市开展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能力、锤炼过硬队伍集中行动,全市干部队伍作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烟台提出的“1+233”工作体系,最核心的“1”,正是党建引领。
今年以来,结合建党百年大庆,以“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引,烟台市党的建设工程迸发出强大的引领力。
——干部执行力考核评价量化更实。建立起干部执行力档案,收录干部近千人、信息2200余条,共享20个部门单位评价,实现全覆盖建档、多维度贯通、点对点考察、写实性评价。
——职能部门“蓝黄红”三色管理。设立重点工作、动能转换两个可视化督导平台,组建全市挂图作战指挥部,把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纳入平台统一调度,每月调度重点工作进展。
——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实施加强党的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三年行动,创新运用基层干部“上提”、市直干部“下炼”、单位系统“内补”等手段,把专业干部放到专业岗位上。
——6284个村居全部完成“两委”换届,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达到99.4%。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更是国内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重大历史机遇。抢抓“双碳”机遇,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你追我赶态势,烟台自然不能落后。在这次发布会上,烟台提出“一谷一区一市一岛”“双谈”建设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烟台下步将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开展丁字湾双碳智谷、烟台3060创新区、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市、长岛国际零碳岛“一谷一区一市一岛”先行示范,形成以海阳核电、蓬莱风电等新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新结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居全省首位。
关注烟台“双碳”行动,我们要横向看到烟台最新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主一副、双向互济;一带两轴,海陆统筹;一片多极、生态保育。其中“一片多极、生态保育”,与“双碳”紧密相关。
“一片”,指市域中部生态绿心,主要由大泽山、艾山、罗山、峭山、昆嵛山、玉皇山、招虎山、牙山等山脉构成,为烟台市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
“多极”,指除烟蓬一体化主城区以外的四个外围市县和小城镇联动体,包括“龙口+招远”、“莱州+平度”、“莱阳+莱西”、“海阳+即墨+乳山”。
“生态保育”,是指对市域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水系湿地等生态斑块进行修复与保育,加强各城镇之间的绿色间隔,保护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这一规划,透露出强烈信号:生态立市进一步强化,南北链接山海,东西市县联手,整体协同推进,绿色烟台跃然眼前。
今年,烟台市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大力推行“链长制”,筛选确定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汽车等重点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市长亲自挂帅担任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实行“一链长、一园区、一链办、一基金、一联盟、一平台”工作机制。今年烟台医药产业亮点频现,“创新好药,烟台智造”,正在从口号变成品牌,从愿景变成实景。4种创新产品获批上市,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成为全省上半年唯一上市的2种一类创新药。7月底成功举办2021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八位两院院士到会,推出一大批创新成果,达成一大批合作项目。
链长制之外,更多的改革举措在推动着创新要素向烟台聚集,推动着烟台产业升级。
烟台市“1+233”工作体系中的“2”,分别是指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金秋九月,发布会传来一系列农业丰收的喜讯——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7%;夏粮总产74.7万吨,增长11.4%;莱阳小麦示范区打破全国旱地小麦单产纪录,登海种业打破国内连片实收面积10亩以上的最高单产记录;9个苹果主产区已改造老龄果园46万亩,完成年度任务115%,建设提升现代示范果园127处、3.1万亩;牟平区成功争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成为省内唯一的国家级试点项目。
美丽乡村更有质效。首批14个美丽乡村示范片、105个样板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4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已完成项目建设33个。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行政村3153个,年内可基本实现农村规模化供水全覆盖。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成效明显,新增水肥一体化4万亩。
“1+233”工作体系中的两个“3”,是指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发布会为我们展现了中心城区建设最新成果和下步蓝图。
7月,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会议出台《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明确“一核突破,两带提升,三环支撑,三港协同,五城驱动”的“12335”思路,建设“活力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和世界级魅力港湾”。
围绕“12335”思路,烟台市在城市建设、更新、管理上持续发力——
开展中心城区市容环境、违章建筑等10大领域整治“大会战”,全面推行网格化、“街巷长”制管理模式,深化环卫园林市场化改革,完成62个老旧小区、6.2万户修缮,启动27个城郊居民区改造,目前19个小区自来水、燃气、热力等地下管线施工已基本结束。
快速路系统专项规划已完成草案公示,奇泉路快速化改造规划拟于近期发布采购意向。
幸福新城起步区推进速度不断刷新,拆迁房屋255万平方米,完成出让2400余亩。
夹河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正进行专家论证。
推行“大城管”工作格局。创新城市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组建8个专业委员会,重新理顺市容环境、建筑垃圾、交通拥堵治理等职责,实现“一张蓝图”规划、“一个盘子”建设、“一支队伍”管理。滨海一带全部事项纳入市级集中统一管理,中心城区62.5公里滨海岸线综合整治全线启动。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一体化,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治理、道路综合改造、扬尘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抓好再生水利用、污水管网改造等示范工程,年底前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50%以上。
下大气力整治市区违法建筑、乱搭乱建场所,建立“一违一档”机制,拆除违法建设4567处、70.9万平方米。
园区是产业培育主阵地、改革开放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烟台在新一轮发展中,强力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全面升级转型。
坚持“一园一业一平台”,实施园区发展三年行动,赋予省级开发区与区市同等经济管理权限,推动4个国家级园区提升发展、8个省级园区转型升级、6个省级化工园区聚集发展。12个省级以上园区贡献了全市50%的GDP、60%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70%以上的外资外贸。
上半年,“四园两区”累计举办招商活动4场、签约项目34个,国际招商产业园新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165亿元,注册省内首家混合所有制招商公司,举办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集聚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园区;自贸区烟台片区创新成果涌现,26个案例参选省级改革试点经验评选、数量全省首位;“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入选商务部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国际人才港获批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园区。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烟台拥有1038公里绵长海岸线,有两倍于陆地面积的“蔚蓝国土”。烟台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上半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1490亿元,同比增长25.3%。经略海洋,硕果累累——
大海深处,鱼虾泼泼。烟台着力发展现代渔业,挺进深水养鱼。新增海洋牧场5万亩、海洋牧场总面积达125万亩,目前拥有18个国家级、37个省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百箱计划”完成2座深远海养殖设施建造,经海001、002号智能网箱正式投产,已投放大规格鱼苗70万尾。
发展渔业,种业先行。编制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加快现代水产种业发展意见,烟台开发区建设“蓝色种业硅谷”,莱州市建设5000余亩现代渔业园区。
海工装备,领跑世界。中集来福士、杰瑞等企业在油气领域打造大国重器,技术能力领先全球。华电莱州、裕龙岛、万华、龙口深井势能4个重点海水淡化项目全部启动。
推进长岛海洋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完成9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被国家林草局纳入国家公园布局且处于优先发展之列。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是烟台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28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6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4元、增长14.2%。
医疗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27家医院探索实施模拟付费,医保支付改革评估位居全省首位。
教育条件不断提高,计划新增的102处公办幼儿园开工101处、公办率达到50.3%、普惠率达到93.8%,新建、改扩建学校25所、投入使用9所。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5.54万人,登记失业率2.77%、低于4.5%的控制目标。
兜底保障持续加强,为7.4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3亿元,为2.3万名城乡特困人员发放供养资金1.7亿元,为10.8万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超过1亿元,为1289名孤困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1452万元。福山区以党支部引领村级养老服务,构建以地养老新模式、养老孝老新格局、尊老爱老新风尚,经验做法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
发布会上介绍,烟台市在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5位,被列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模式,打通全程网办堵点,推动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登记事项“全链办”,新推出“一链办理”事项40项、“秒批秒办”事项1570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3%,企业群众能“网上见”的不再“现场见”。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企业开办平均用时仅为1/4个工作日,比国务院、省政府规定审批时限分别缩短95%、75%;“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实现全程网办,最快审核时间缩短至1天。烟台高新区对市场服务等省内191项、省外140项高频事项进行“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涉企审批服务实现“一小时办结”,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单,推出20项优惠政策,企业不需跑腿、提供任何材料,奖励资金直达账户。建立社会信用差异化监管机制,出台安全生产、旅游、交通运输、税务等20个领域信用分级分类制度、行业信用评价标准,提高监管精准化水平。完善“一业一证”平台建设,完成30个新增行业综合许可网上流程开发,9月将纳入政务服务平台,试运行网上办理,进一步提高商事登记便利度,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建立“限时清欠”机制,完成无分歧欠款“清零”,开展“优化环境·法惠民企”“千名律师携手千家企业”系列法律服务活动,推行“三个三”法律代理服务模式经验被省司法厅推广。
好的营商环境,是一种双向的奔赴。良好的营商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成为烟台魅力的重要体现。
本次发布会还全面介绍了烟台核电产业进展和规划情况。
促进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烟台确定的一项重点改革攻坚任务。今年编制完成《烟台市核电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形成《关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产业链落地有关情况报告》。多次与三大核电集团及下属的技术研发机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等对接,争取更多优质资源落户烟台。
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入选省集群领军企业。
今年,烟台市还成功举办中国核学会核能综合利用分会成立大会,举办了中国零碳绿色发展高层次人才论坛。
北方城市冬季采暖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个老大难问题,烟台市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依托海阳核电站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核能供暖工程,打造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将温暖行动与蓝天计划“双民生”协同考虑,统筹推进。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到2023年,2号机组可改造完成,具备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可向莱阳和烟台市全市域延伸供热。
在稳步推进核能供热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核能海水淡化工程,推动核能“水热同传”、储热、电储能、电解制氢等多业态发展,推动核能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相融共进。
目前,烟台市已初步形成集核电研发、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等较为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发展体系,同时正在规划布局莱山、海阳、招远、蓬莱等四个核电(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烟台核电产业将为省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助力,同时随着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让烟台聚“核”能力更强,创新成果落地更快。
站在开启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烟台将继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重任,为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建设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 新动能·新山东丨山东临沂:市场化改革引领高新区破茧重塑2020-11-13
- 省委召开系列座谈会研究谋划“十四五”发展2020-11-19
- 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2021-02-03
- 权威发布 | “十四五”时期山东全面深化改革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2021-02-23
- “十四五”山东全面深改重点推进五项任务2021-02-24
- 刘家义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2021-03-05
-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山东之变】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2021-03-05
- “寻美·山东” 献礼百年主题活动暨“新智聚济·‘网’眼看泉城”活动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2021-05-11
-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 ——透过邹平“窗口”看乡土中国2021-05-17
- 前四个月省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完成投资近千亿元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