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千重浪 田园好“丰”景

2021-09-23 10:39: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又是一年丰收时。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记录丰收新景象,体验乡村新生活,感受乡村新变化,与广大读者共享农民丰收的喜悦。

  即墨大米:盐碱地里稻花香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王世翔

  “发钱啦!”9月18日早上6点半,在位于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的青岛青香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门前,排起了长队,大家在领取一年的土地租金和分红。

  数着厚厚一沓钞票,蓝村街道二里村的村民孙振香乐开了花,“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啥都不用管,就等中秋和春节两次分钱。”

  青岛青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孙岩祥说,合作社与村民签订流转1000余亩土地,村民以股东的身份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216名村民入社,单单年租金收益,就达到40余万元。

  同时,通过建立蓝村大米种植示范基地,合作社带动周边300多户村民种植蓝村大米。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闲置的盐碱地及分散的水稻种植户联合起来,实现了水稻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高产高效优质之路。

  站在蓝村南侧的黑土地上,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稻田连成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今年的水稻,又迎来了大丰收。”孙岩祥告诉记者,今年的早稻亩产1100斤以上,比去年提高近400斤。

  谈及今年水稻增产的原因,除了今年的天气风调雨顺外,还得益于“捕虫神器”的使用。

  据悉,“捕虫神器”是由山东省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褚栋教授团队研发,今年也是首次在合作社进行试验。看似一个个不起眼的塑料桶外观装置,这里面却深藏不少“机关”——桶内安装了长效害虫诱芯,减少了大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稻田害虫的危害,从而保障了水稻的产量。“安装‘捕虫神器’后,试验的50多亩稻田效果很不错,每亩地安两个就能基本消除虫害,每亩增收近两成。”孙岩祥说。

  目前,蓝村大米的主要种植基地面积达1200多亩,价格维持在13到15元/斤之间,是普通大米价格的3-5倍。甘甜、清香的品质,使其成为大米中的“贵族”。

  大米价格高,却还供不应求,这是怎么做到的?

  由于蓝村土质为碱性黑土地,加上日照充足,得以产出口感上乘的大米。合作社还连续3年被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研发团队选中作为试验基地,用来研发新的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水稻新品种。

  “第一年试验水稻品种10个,根据整个生长期水稻所体现出的抗盐碱能力及收割后产量多少来选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高产品种,用来在国内盐碱地区推广。”孙岩祥介绍,因为蓝村早有盐碱地种植水稻的经验,因此海水稻新品种试验种植前期的育秧及插秧等技术均进行比较顺利,合作中的试验田水稻品种达到了14个,为青岛海水稻新品种试验作出了贡献。

  崂山茶:“数字茶园”采好茶 

  □ 本报记者 贾馨儒 苗楠

  每年到了9月中下旬,正是绿茶丰收的好时节。9月19日清晨,记者来到江北地区绿茶的主要产地之一青岛,在城阳区惜福镇街道的东崂绿茶生态园里,一垄垄鲜绿的茶树长势喜人,在茶田里,茶农们四五人一组,手拿竹筐头戴斗笠正忙碌地采茶。

  “秋茶采摘的时候要一芽一叶,老的叶子不能要,才能做出极品茶。”有着30多年种茶经验的刘加坤师傅给记者作起了示范。看似简单的采茶要领,上手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老练的茶农一小时也只能采一斤鲜叶。

  傅山英是生态园的负责人,今年是她种茶的第17个年头,“今年天气好,绿茶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5%。”

  在惜福镇街道,像这种“小而精”的现代农业园区有7家,主要依托规范化、特色化的景观环境,开展生态采摘、农产品初级加工、研学、科普观光等服务。

  秋茶的丰收也给傅山英的茶园带来了新气象。近年来,生态园利用科技手段建立起青岛第一所物联网茶园,实现茶叶种植到茶叶加工的全程可控、可视化。在茶园采用环境传感器、卫星地图的数字化管理模块等技术,全天候掌握茶园土壤的干湿度、茶树芽生长情况以及茶树的病虫害状况,通过远程管护技术,减少人工成本,更加细致地为茶叶提供科学管理,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同时生态园还注入“农业+旅游”的模式,游客们可以亲自走进茶田采摘新鲜茶叶,也可以在体验馆感受传统炒茶,还可以穿上汉服,学习茶文化。在拉长茶产业链的同时,也拉动了周边茶农们的收益。

  除了茶田种植,惜福镇街道还坐落着许多茶叶加工厂,鹏飞茶业便是其中一家。在这里,新鲜的叶芽除了被制作成绿茶外,还会经不同工艺生产加工成其他种类的干茶。“日晒红”就是其中一种通过研发开创出来的特色品类。据青岛鹏飞茶业有限公司经理苏春莉介绍,日晒红茶是以中小叶种茶树为原料,经过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日光晒干等工艺,没有了常规工夫红茶的高温烘焙环节,这使得茶叶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今年不管是雨水还是气候,对茶叶的丰收都非常有益,春茶的产量比去年大约增长了50%,秋茶产量也比去年有很大增收。”苏春莉笑着说。

  今年城阳区将四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对外推介,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以“智慧农业”为高地,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除此之外,还与青岛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为产业园区提供人才、科技支撑,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蒙阴蜜桃:“保姆”服务结硕果 

  □ 本报记者 纪 伟 陈辉

  马海燕

  9月19日,在蒙阴县岱崮镇贾庄村,距离村民高长柱家的桃园还有几十米远,就能看到绿叶间透出星星点点的嫣红。走近再看,树上缀满了蜜桃。

  高长柱钻出桃园,身后还拖出一只装满蜜桃的白色塑料筐。他把筐子端到田间路上,扫视一眼后,脸上绽开笑容:“都是‘90’往上的,一斤能卖到3块钱。”高长柱所说的“90”是指蜜桃的直径达到90毫米,单只蜜桃的重量足有一斤。

  “来收桃的多么,现在桃子好不好卖?”记者问。“好果不愁卖。”高长柱介绍,桃园北边有条省道,收获季里来收桃的客商络绎不绝。由于品质上乘,这些年贾庄村的蜜桃从未碰到过滞销的情况。他这片桃园种的品种是“巨蟠21号”,粗略估算,今年亩产能有近万斤。刨除侍候果园的成本,每亩净利润超过万元。

  贾庄村的桃子为啥好?高长柱说,一是自然环境适宜,村子窝在山包里,冬天能挡住寒风,山上不缺水源,桃树也渴不着;再就是村里的合作社服务跟得紧,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不光协调资金建设农业设施,农闲时还组织专家来村里讲课,农忙前也能组织村民集中采购农药和肥料。

  高长柱的果园里有一把手动气压式喷壶,往年他都会在背后的水箱装上农药,左手按动加压杆,右手举着喷杆给果树打药防虫。高长柱指着喷壶说:“但今年没怎么用上,村里的合作社从外面雇来几个人,开着植保无人机就把农药打完了。”

  雇来植保无人机的是蒙阴县富民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西武。据王西武介绍,从4月初到5月底,桃农要给桃树打4遍药,背着手动气压式喷壶在枝杈间钻来钻去,半小时才能打完一亩果园。雇来的植保无人机队伍,算上人工和农药,一亩地收费90元,几分钟就能打完。“和村民的老法子比,用无人机花的钱差不多,农药喷洒却更均匀,还能省时省力。”王西武说。

  沿着穿村而过的省道边走边看,两侧停着不少大货车,一筐筐蜜桃送进车斗,被运往各地。但在王升科的店面前,却堆放着不少纸箱,几名村民正将蜜桃从筐中逐个拿出,套上塑料网袋。

  “装塑料筐的桃,走的是客商大批量采购,我这里装纸箱的桃,走的是电商销售。”王升科也是合作社理事会的一名成员,平日经营一家快递收发站。据他介绍,这几年随着快递网点铺到山村,电商平台为蜜桃打开了一条新销路,同样品质的桃子,在电商平台的售价每斤要高出5毛钱。“目前村里仅有三家店面为村民提供相关服务,有时忙不过来。”王升科说,合作社正在计划组建一支电商队伍,在村里大面积铺开电商服务,让村里的桃子卖出好价。

  蒙阴县被誉为“中国蜜桃之都”,蜜桃种植面积达到了65万亩,为了给桃农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蒙阴县近年来整县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目前已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41家,带动每个村集体平均增收3万元,入社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

  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身价增 

  □ 本报记者 李广寅

  贾瑞君

  “以前论斤称,现在可以论个卖了。”聊起今年黄河口大闸蟹行情,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金山乐开了怀。秋风起,蟹脚黄,进入9月,赵金山和同事们就忙得不亦乐乎,下网捕捞、分拣称重、打包发货……

  惠泽农业处于黄河下游,因为距海较近,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当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以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黄河口水稻、莲藕种植等为主的农业产业。“今年雨水多,温度也比较适合大闸蟹的生长,整体产量上去了,亩产效益也就提高了。”赵金山说,他们公司今年大闸蟹的养殖面积足有6000亩,整体算下来,今年大闸蟹产业的营收将近4600万元。

  黄河口大闸蟹比江苏蟹提前十多天上市,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大闸蟹品质高、规格大,成为近几年中秋、国庆期间主打品牌。“高品质的蟹子论只卖,四两公蟹或者三两母蟹每只100元,六两公蟹或者四两母蟹每只能卖到500元。”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协会会长王新军介绍,黄河口大闸蟹是东营特有名优水产品,目前现有精养面积9万亩,年产量5000吨,产值近5亿元。

  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殖模式以一家一户的粗放式养殖为主,养殖的成蟹规格小,经济效益低,平均亩产60斤左右,亩效益1000元左右。为改变这种境况,近年来,东营市通过重点实施优良苗种培育、标准化养殖、品牌提升、科技支撑等工程,逐渐让黄河口大闸蟹成为山东甚至全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必备菜品”。

  作为大闸蟹的主产区,东营市垦利区在推动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模式由“粗放式”向“标准化”转变方面,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种草、投螺、稀放、混养”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引进惠泽、绿城、恒盛等3家龙头企业,实现了标准化养殖面积达3万亩。他们还聘请国内权威专家教授作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列支专项资金110万元,引进一线技术管理专家11名,制定了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让成蟹平均规格从不到2两增加到现在的3.5两。

  大闸蟹传统的经营方式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主要是以一产的养殖为主,生产销售初级产品。“由于规模和产量小,没有定价话语权,养殖效益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王新军介绍,此前,围绕大闸蟹产业附加值高、资金门槛高的二产加工和三产服务非常薄弱,产业链也不完善,这些都成为了大闸蟹产业做大做强的障碍。

  为破解这一发展瓶颈,当地政府投资2亿元建设了黄河口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综合体、科研楼、休闲屋、物流园、加工车间、美食餐厅等板块,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种植养殖、科普教育、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不仅如此,东营市还积极引导村集体成立大闸蟹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共发展黄河口大闸蟹专业合作社8家,社员200多户,辐射带动了3000多人致富。

  在品牌培育上,东营市积极在全国各地先后举办多届大闸蟹美食节、推介会、品鉴会,连续举办三届黄河口大闸蟹开捕节,黄河口大闸蟹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河口大闸蟹不仅获得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还蝉联了“中国十大名蟹”,在2020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黄河口大闸蟹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王丽雪
新闻关键词:合作社黄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