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总结发布:推动多元文明互通互鉴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总结发布——
推动多元文明互通互鉴
在对话中探寻共同伦理。两天来,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170多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主题,以及“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分论题,举办了主题演讲、高端对话、高端访谈、专题对话等学术活动。9月28日下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代表尼山论坛学术委员会,对论坛学术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发布。
目前仍在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了人类的一次重大传染病灾难,在应对这一灾难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也考验着各国的精神力量。”与会学者指出,面对汹涌来袭的疫情及次生灾害,中国有效应对,上下同心,共克时艰,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力量。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长于人文精神与秩序的擘画和调试,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身心和谐安顿,并能让中与外、古与今得以和谐共存和相互转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21世纪全球化步伐开始受阻,面临着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以及近两年新冠疫情等多方面的挑战。”在讨论文明多样性问题时,与会学者认为,人类需要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树立多元文明共存的思维理念。
中华文明中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由仁心而仁政、由仁政而王道的施政原则,“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和合思想,可以为匡正当今世界乱象,推动世界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如何推动树立多元文明共存的思维理念?与会学者呼吁,当下的中外学人,应具有大格局眼光和时代精神,勇于担当世界文化新秩序建设的重任,形成切实意义的文明对话,发出人类合作的响亮声音,联合起来驱散个人主义、二元主义的对立和杂音,以合作共赢代替对立博弈,共同构建全人类共存共生的未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转变时期,‘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三者间的差异与张力日渐凸显,世界面临着很多危机,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危机。”学者在讨论中作出如上判断。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会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满足各国人民需要、解决世界发展问题、优化人类文明形态的优选方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基础。
与会学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与霸权主义思维截然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的是真正的全人类利益,“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持守的是中华文化公平正义的义利观,旨在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世界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治理,共同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儒家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源泉。”与会学者提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忠恕之道、天下一家等观念,可以为塑造人类文明新秩序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儒家思想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一直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目标,这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思想源泉。特别是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注重把人培养成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圣贤,这对于从根本上化解冲突对立,实现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启发。
从实践层面,学者们认为,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特别是经历近现代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汇之后,与时代同步、与人类共生,坚守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与魅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的道路,是一次‘典范的变革’,一种深层次的文明范式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学者们认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更需要发展思维、创新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责任编辑:冯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