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棵树长大 作家沈喜阳新书《一个博士生父亲写给本科生儿子的48封信》出版

2021-11-10 18:1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10日讯(记者 殷会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关怀,叫“两地书,父子情”;有一种温暖的挂念,叫“见字如晤,纸短情长”;有一种永恒的真理,叫“唯梦想与爱不可辜负”。

  近日,安徽作家沈喜阳新书《一位博士生父亲写给本科生儿子的48封信》出版,此书是沈喜阳从《两地书父子情》的百封书信中挑出48封集结成册出版,相当于前书的精选本。

  沈喜阳的儿子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这些书信中,博士生父亲不光是谈到中国的书,而且是名篇佳句纷至沓来,中西精华融化一片。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能够把这些东西跟他的生活结合起来,跟他的那一幅深藏的父爱结合起来,不是仅仅在谈学问、谈典故,他谈利用时间、与室友相处、爱情的理智与超功利、孤独的有益、以及手机被盗、AA制等,而且常常借着学问与观念或人物,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对世界的观看,他人之间如何相处,跟什么是有意思的生活价值,联系起来的。所以这里面有一种非常真诚的东西,也有一种相当自信成熟的东西。

  沈喜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长只有与子女在生命的同一维度对视,而绝不是以俯视的态度教训子女,才有可能产生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交流,绝不是单向流动,一定是双向流动,才是交流。做家长的,必须改变身份意识,千万不要做孩子的命令式的领导和教训式的家长,而要成为他们最亲密无间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还必须做到与孩子一同成长;如果不一同成长,就做不了孩子的长期朋友。

  沈喜阳在读书时,偶尔给自己的父亲写信,父亲忙于农活基本没有回复。但在生活中,父亲给与他很多教导,这些口头教导的最大作用是培养了他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晓明先生读完此书,评价称:“我从这本书里面,深切地感受到非常热爱写作的一个年轻父亲,真切坦诚如行云流水般的书写,我甚至能感受到他敲打键盘的快感!”

  沈喜阳告诉记者,下一本与儿子的电邮通信集就取名《耐心地等待花开》。花开有个过程,做家长的必须耐心再耐心一点,切不可做拔苗助长的事,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沈喜阳觉得自己和儿子都很幸运,相互遇见了对方。

  作者简介

  沈喜阳,安徽池州人,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学术型),获2018-2019年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出版社编辑,副编审职称;所责编图书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四届和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在《世界文学》《俄罗斯研究》《香港文学》《当代文坛》《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文化研究》和《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文汇报》《文学报》《文汇读书周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图书多种。

责任编辑:殷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