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山东两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11-19 07:13: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记者 王亚楠 薄克国 报道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山东共有两人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王军成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陈松林。至此,山东住鲁两院院士增至59人,主要分布在海洋、化工、医学、信息、能源等专业领域。此外,我省密切联系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郑婉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当选的王军成院士是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名誉理事长。王军成也成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两院院士。

  王军成研究员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仪器装备研制40多年,带领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奋进不止,为发展我国海洋监测仪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军工科研项目10余项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突破了海洋监测浮标系列关键技术,构建发展了海洋资料浮标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海洋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支撑建设了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使我国业务化大浮标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组网规模达到世界第二的先进水平,为我国海域装上监测的“慧眼”,满足我国自主可控海洋监测的需求,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等荣誉。

  新当选的陈松林院士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海洋渔业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副主任。

  陈松林研究员从事鱼类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工作30余年,破译了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实现我国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从0到1的突破,推动鱼类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我国首个海水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推动国内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创建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出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育成高产抗病新品种3个,为我国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连续七年被Elsevier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为该学科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90篇,含Nature Genetics 2篇。荣获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军成:为辽阔海域装上“慧眼”

王军成 

  □记者 王亚楠通讯员 高 丽

  海风几级?海浪多大?气压如何?温度多高?这些海洋天气预报数据,是开展海洋领域工作的重要依据。王军成团队为我国海域装上的“慧眼”——200余套浮标构成的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完全自主可控地监测、描摹着辽阔海域的信息。每天,团队提供的浮标都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输送近30000组气象水文数据。

  目前,我国在位运行的大浮标,90%以上出自王军成的团队。十余年来,历经高盐、高湿、台风、恶浪等种种考验,这些浮标连续运行,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

  1978年,当王军成从哈工大毕业来到青岛踏入浮标工程领域时,国内相关科研几乎是空白。从理论到试验、应用,王军成成为我国浮标工程研究的开拓者。1989年,他所在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第一台海洋浮标投运。

  从零到一,从一到“网”,浮标网及数据的应用,在减灾防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青岛迎来了奥帆赛。赛前,国内外浮标生产巨头齐集青岛竞标,代表该领域世界水平的挪威浮标最终中标。然而,挪威的设备在进行海上试用时半年就坏了两次。奥帆委决定紧急启用中国浮标。两个月时间,3套浮标,王军成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加班加点,如期完成。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浮标经受住了考验,没出任何故障、差错,最终成为2008年奥帆赛唯一指定浮标,出色完成了比赛任务。中国浮标用实力赢得了赞誉,成功“出圈”。

  2012年,王军成又带领团队在北极格陵兰海域矗立起一座海气耦合浮标,这是格陵兰海域布防的唯一一个浮标,在这没有阳光、极度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国浮标为全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些不断积累的数据为研究海洋环流、温室效应、北极涛动等创造了条件。

  2019年,王军成带领团队投入到国家发改委智慧海洋重大项目“黄渤海重点区域海洋立体感知网工程建设”中,目前一期即将收官。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升级,预计可实现气象、水文、动力、生态观测等50余个关键海洋环境监测装备国产化。

  王军成还指导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个超大型海洋综合智能浮标研发,研制成功我国首个直径15米的超大型具备智能观测能力的综合浮标系统,实现了海面、水体、海底的全尺度长期连续监测,为建立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浮标观测系统迈出坚实一步。

  陈松林:让鱼长得大长得好

陈松林 

  □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阮晓红

  “好比盖高楼,种质资源是鱼类养殖和遗传育种的物质基础。”11月18日下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向记者比喻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就开始做鱼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研究,这是鱼类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收集保存好种质资源,然后进行挖掘、创新和利用。”

  2000年,陈松林来到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将淡水鱼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应用到海水鱼类上,成功建立了花鲈、大菱鲆和半滑舌鳎等10多种海水鱼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和精子银行。他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鱼类胚胎干细胞培养的研究,建立了花鲈、真鲷等鱼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等10多种海水养殖鱼类胚胎和组织细胞系共计25个,他的实验室成为建立鱼类细胞系最多的实验室。

  “半滑舌鳎是我国重要名贵海水养殖鱼类,产量虽然不高,但是价格不错,每市斤七八十元左右,总产值非常可观的,每年产值20多亿元。”陈松林说。半滑舌鳎的雌鱼比雄鱼大2-4倍,是目前发现的雌雄生长差异最大的鱼类之一。为什么雄鱼长不大?是否存在雄性决定基因?雄鱼比例为何还高达80%?带着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现实问题,陈松林带领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dmrt1是半滑舌鳎的雄性决定基因,该基因表达就是长不大的雄鱼,不表达就是能长大的雌鱼,揭示了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同时筛选到性别连锁微卫星分子标记,建立了高雌苗种制种技术,将生理雌鱼比例从20%左右提高到40%左右,攻克了限制养殖业发展的雄鱼比例高达80%的问题。

  陈松林说:“我们后来又建立了半滑舌鳎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将雄性决定基因敲除以后,发现有一些基因敲除的雄鱼苗,长得和雌鱼一样大,从而突破了半滑舌鳎雄鱼生长慢、个体小的问题,不仅为养殖半滑舌鳎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途径,同时为其他的海水养殖鱼类提供了技术借鉴。”

  以鲆鳎等鱼类为代表,陈松林带领团队人员攻关,在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创建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培育出抗病高产的“鲆优2号”牙鲆和“鳎优1号”半滑舌鳎等新品种,同时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淡水鱼罗非鱼上面,培育出罗非鱼“壮罗1号”抗病高产新品种。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