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瑞:“粮画”拼出幸福前景
“一颗辣椒籽放中间,五颗红高粱围一圈……”老师手把手传授,学生们听得仔细、做得认真,一朵朵鲜艳灵动的梅花在学生手中的画盘里竞相绽放。在菏泽市东明县沙窝镇3号村台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东明“粮画”非遗传承人韩国瑞正在教学生如何“落豆成花”。
这是一项传承200多年的民间技艺——东明粮画,又称“福籽绘”,始于民间“围仓”和“花馍”的习俗,作为东明“粮画”第八代传承人,韩国瑞介绍,传统“粮画”通过巧妙利用五谷杂粮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防腐防虫处理后,精心拼粘而成,画作所用的粮食、草籽、菜种等皆来自田间地头,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金玉满堂、四季平安等美好寓意,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民间节庆或祭祀活动。
但过去的滩区,五谷丰登只能是奢望。黄河五年三决口、三年两决口,汛期一来,大水就在脚下奔腾,淹没庄稼、冲塌房屋。“三年筑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三三宿命”,大水冲倒泥巴墙,“有女不嫁黄河滩”,成了滩区人挥之不去的伤痛。滩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粮画”连同穷困的黄河滩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被遗忘在角落里。
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韩国瑞留在广东当老师。偶然的机会,他被要求开设特色校本课,由此联想到“粮画”。他将自己的美术功底与传统粮画技艺相结合,初试身手后,反响不错,也由此激起了他进一步以粮作画的热情。2013年,韩国瑞回乡创业,开始自己的“粮画梦”。
守正创新 让“粮画”焕发生机
“为什么要回乡作‘粮画’?留在广东那样开放且资源丰厚的先进城市发展‘粮画’不是更好?”当记者问及,韩国瑞拿起一颗用于作画的玉米粒,对记者说:“你看,这是家乡的老玉米,口感上可能远不及市面上常见的白玉米、水果玉米那样甜糯可口,但其颗粒饱满、色泽橙黄,生长期越久显色越深、更能呈现出画面的厚重感,是作‘粮画’不可或缺的点缀之笔。”
作为土生土长、自幼结缘“粮画”的滩区人,韩国瑞认为“粮画”植根于黄河滩深厚的农耕文化,是滩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取材于滩区的田间地头,由黄河水滋养灌溉,浑然天成、自然本真,是滩区人虔诚劳作、向往丰收的真实写照,只有在黄河水孕育的滩区土地上,才能让“粮画”焕发生机、汲取养分、传承发展。正所谓黄河水滋养孕育黄河粮,黄河粮养育滩区人、绘就黄河画,“粮画”无疑是滩区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寥寥数语,一位“粮画”匠人的初心尽显。
然而让老“粮画”焕发新生、进一步传承发展却着实不易。传统的“粮画”制作如何提档升级?如何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如何让“粮画”的画质更细腻丰富、定型更持久?“汲取现代工艺美术的技术经验,在防腐工艺和传播载体上的突破是关键。”韩国瑞告诉记者。
为此,韩国瑞做了深入的课题研究,历经数年,在相关专家和教授的指导下,反复实验上千次,最终研发出了一套环保、无毒、经济的“粮画”防腐新技术,可以使“粮画”存放百年以上。他把“粮画”从以往的盘子、木板及花馍转移到了画板上、装裱在画框里,便于保存、展示和传播,攻克了粮画走向市场的一个又一个短板。
为了使“粮画”更丰富细腻、更富有表现力,韩国瑞带领团队创作出书法、写意、工笔、油彩等粮画新风格作品500多种,还将“粮画”原料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扩展到200余种,包含草药、香料、花种、草籽以及果木的种子等,丰富了“粮画”的色彩和质感。各类种子颜色不一、大小不同,通过灵活搭配、拼接组合、层次分明,形成一幅幅极具表现力和艺术价值的粮画作品。
“自然界中,粉红色和蓝色的种子是极少见的,一般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用一些植物的染料进行相应处理,但作‘粮画’需遵循本色为主、染色为辅助,用种子的自然本色来呈现,才是‘粮画’的精髓所在,”韩国瑞进一步介绍,“做‘粮画’就像是一场修行,要慢工出细活,最小的种子颗粒能穿过针眼,一颗颗细小的颗粒,拼接成巴掌大小的画幅就可能耗费大半天时间,需要极强的耐心和韧性。”也正因他精益求精,能根据现代审美及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再配以做工精美的装裱,使得他的“粮画”作品质感独特、画面精美、寓意美好、独具匠心,深受大众喜爱。
传承非遗 还要更接地气
2016年,东明“粮画”制作技艺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此,韩国瑞多次作为山东省优秀非遗传承人代表,先后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外交部山东全球推荐活动、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上展演“粮画”技艺,并随团到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中央和山东省委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以及很多中外嘉宾的一致好评,其多幅粮画作品被国内外文化机构收藏。东明“粮画”艺术也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
韩国瑞并不满足于此,“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既要进得去展会厅堂,也要入得了寻常巷陌,让更多人能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感受得到。”
韩国瑞在东明“粮画”工作室的基础上,联合残联部门,以集中免费培训、散户加工回收的模式进行生产,为100多名农村特困家庭、残障人士、留守妇女等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该项目也因此成为“菏泽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武胜桥镇精准扶贫产业示范点”。
“粮画”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适合它自由生长的土壤。韩国瑞在家乡成立了专门的粮画传习团队,他本人及团队成员通过“非遗进课堂”为村台中小学开设了“粮画”体验课程,深受学生们欢迎。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粮画,可以认识五谷杂粮,学习非遗技艺,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方便学生们体验“粮画”,韩国瑞还研发设计出500多套寓教于乐的“粮画”手工教材,其中包括工具包、材料包,主要有蘸取棒、树脂胶水、画盘等以及相应的若干粮食种子,再配以相应的视频教程,更便于学生们动手体验和随堂传习。
“这是高粱粒、这是辣椒籽。”在东明县沙窝镇3号村台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李鑫鹤一边作画,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学习成果。他告诉记者,今年滩区搬迁他们住进了新家,也有了新的学校和崭新的的学习环境,特别开心,还能学到这样的非遗课程,这都是以往没有过的。
截至目前,东明“粮画”手工课程已经和当地及济南、北京、深圳、沈阳、成都等地区的很多图书馆、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景区研学点等相结合,大力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和研学游活动,体验人次50万以上,东明“粮画”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也为“粮画”传承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找寻和发现“粮画”更好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韩国瑞仍在努力,他说:“如何把‘粮画’的非遗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任重而道远。”
(记者 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