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用好“63”——以绿兴县的“初始密码”

2021-12-22 21:36:00 来源:联合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主席寄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德州市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协同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德州市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许多有益参考。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继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德州市政协主席 翟长生 

  自马集镇潘庄村入界后,63公里的黄河德州段,曲折绵延,险工频现,浩荡东北行,被齐河尽皆揽入怀中。这笔浑黄的墨迹,绘出了一段拥河而生、因绿而兴的“小城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支持北展区建设,踞守黄河左岸800多年的齐河老县城,果断北迁十多公里。由此,区内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惊不扰、休养生息。2008年,一纸“解禁令”下,如何雕琢这块63平方公里的“璞玉”?决策者再现果断:留住这片绿色,做篇生态文章…… 

  一次次决断背后,闪现着靠河而生的齐河人骨子里的一份敬畏——黄河是根脉,绿色是血脉,碧水、蓝天、净土是确保永续发展不容有失的“传家宝”。 

  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文旅名县,排在这些响亮名头最前面的,始终是一种底线意识、发展自觉——守绿为先。 

  一座沿黄县城,何以农事兴盛,囤出“黄河粮仓”?何以层楼迭上,连年成为德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何以连绵发力,屡屡成为一份份高含金量榜单头部位置“座上宾”?又何以频频“破圈”,引得故人归、新人来?从绿意切入,在绿处落脚,便构成一个观察沿黄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透彻视角。 

  □本报记者 李明志 曲瑞雪 

  通 讯 员 李志辉 靳 松 

  黄河粮仓  绿色创赢 

  “今年播期晚、苗偏小,但贵在底墒、表墒都不错,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春管主动,打下了扎实基础。只要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到位,明年夏粮丰收大有希望!”蹲在田垄上,清瘦干练的齐河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张平,一边仔细观察着苗情,一边给记者分析。 

  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德州是全国著名产粮大市,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6。2009年,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地级市。近期,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整建制推进、大方田引领、社会化服务”粮食高产创建模式的探索者,齐河是名副其实的“黄河粮仓”。在疫情叠加严重秋汛背景下,这句“大有希望”,不啻于一颗“定心丸”,更说出了对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的深厚底气。 

  张平脚下这片土地,属于农业农村部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也是今年9月份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的观摩点,埋藏着解读“大有希望”的“密码”。 

  2015年以来,齐河集中整合项目资金和县乡财政投入,持续提升农田建设水平。“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投资10多亿元,建成农业农村部3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区、8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和10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辐射区。”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法明底气十足地说,抓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试点机遇,力争“到2023年达到110万亩以上”,届时覆盖全县全部粮田。 

  地力有了保证,加上已开展10年的全县百万亩小麦统一供种,齐河县抓住了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为粮食持续高产提供强有力硬件支撑。 

  绿色本就是农业底色,要确保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后半篇文章”必然还是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这座黄河粮仓为什么“能”? 

  “深耕深松、测土配方、减肥减药、化肥深施及机械追肥等技术集成手段,已全县推广。”搞农业近30年的“老把式”,齐河县政协常委、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王义,曾于2014年带领团队在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内实现平均亩产“吨半粮”,获得央视年度“三农人物”。而今,“绿色”是他念叨的高频词,一份关于“绿色农业”的提案“轮廓已经有了”,将在县政协全会上提交。 

  掰着手指头,王义说出一组颇有说服力的数字——肥料利用率40%,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减少6%,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60万亩/次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40%以上,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10%以上,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 

  在农业领域敢于先行先试、善于输出“模式”的齐河县,围绕农业清洁生产,又摸索出“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成为农业农村部六大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之一。 

  “我们有信心用3年时间,把齐河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大县,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取得显著成绩。”齐河县委书记孙修炜为黄河粮仓标示了新坐标。 

  大抓工业  向绿而“升” 

  上月初,德州市委市政府向永锋钢铁送去贺信,祝贺这家齐河企业成功“跃龙门”——前10个月营收破300亿,坐稳全市工业企业“头把交椅”。 

  这是一趟“践诺之行”,德州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哪个企业过百亿,市委市政府敲锣打鼓去祝贺”。也是上月初,县里将企业门前的308国道齐河段更名为“永锋大街”。 

  高规格礼遇的背后,是市县两级对“坚定不移壮大工业实体经济”的鼎力支持,也是企业锚定主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凭实力赢得的社会认可。 

  无工不富。从20多年前的农业县,到如今跻身全国百强县,工业功不可没。“齐河突破性发展,始自2000年前后”,在采访中,这句话被反复提及。其背后,正是一以贯之的“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定逻辑。 

  从2002年落地齐河,凭一条轧钢生产线起家,逐步成长为全省最大建筑用钢材生产基地、冲进中国企业500强的“立县企业”,永锋的“步点”,与这座县城的发展轨迹高度吻合。 

  “近年来累计环保投入20多亿元,是工信部绿色工厂。”走在高炉林立、管道交错的偌大厂区里,永锋集团副总经理王晶深有感触,“企业要长远发展,绿色转型是必由之路。” 

  在厂区西南角,便是永锋与全球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集团合作,投资300亿元建设的绿色环保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带动全县钢铁产业产值“十四五”末达千亿级规模。 

  “目前国内粗钢产能约11亿吨,钢渣产生率超11%,这个项目就是把这种资源‘吃干榨尽’。”产业园3D打印车间负责人杨瑞介绍,生产中产生的废渣、钢渣等在园区内“走一圈”,就能“变身”地砖、路牙石等120余种产品。 

  走在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树木成荫、水系环绕的厂区里,很难与化工企业联系起来。 

  作为全球对甲酚、山梨酸(钾)重要生产基地,这家上市企业的焦炉烟气脱硫等绿色环保技术开创行业先河。“近五年累计环保投入20亿元,投资1.7亿元的三期焦化脱硫脱硝装置去年建成投用。”说起环保,公司副总经理谷文彬颇为自信,“企业精细化工占比80%,生态环保超低排放改造已完成,基本实现碳达峰。” 

  传统行业在绿色转型上重金投入、完成蜕变,自带“绿色基因”的新兴产业,也迎来开花结果的收获期。 

  在11月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齐河的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血管通路数字诊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可以评估血管、测血流速度,正确选择穿刺部位,体内精准导航,一体化操作,还能减少副作用。”这项业界广泛认可的成熟成果,已推广至全国千余家医院,大幅降低了医疗费用。 

  “2006年立项,今年拿奖,15年磨一剑。从原来进口一整套设备需40万元,到现在仅需承担2000元导管等耗材费用。”全国人大代表、德州市政协委员,公司董事长、项目牵头人张海军又列举了几项突破“卡脖子”限制的自研技术——电池、芯片、输送系统完全自主研发的无线起搏器技术;世界首个锌合金可降解冠脉支架技术,希望尽快实现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激光装备、细胞制备……这些“新”字当头的产业,已落地生根并成集群之势,与向绿而“升”的传统产业一道,筑起这方土地高质量发展未来之基。 

  “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集约型产业,县里以乡镇为单位的全域土地整理在搞试点。”对于土地资源和碳排放指标约束等问题,齐河县县长王玮有长期思考,“技改、少上高耗能项目和新能源置换,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文旅着墨  浓淡相宜 

  孟冬十月,草木已枯黄凋零。一场北风徘徊,唤来了如洗蓝天。空中,一群飞鸟低鸣翔集;湖里,一队野鸭凫水“游击”;路上,小桥、碧水、花草渐迷人眼……这般醉人场景,是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的冬日“保留剧目”。 

  这座规划总面积3万亩的湿地公园,曾是一片布满坑塘、沉沙池的荒滩,2019年底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拿到“国家级”名号。如今,已成为300余种动植物的“伊甸园”。 

  “生态保育区面积占比近六成,就是为维持黄河滩涂区生态原貌,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在采访途中,客串“导游”的黄河国际生态城党工委副书记李斐,反复提及“生态”一词。 

  生态,也是黄河国际生态城的鲜明标签。这座“产城融合”新城,“户籍地”是为防凌防汛而建的北展区,“祖籍”是齐河老县城,根脉则是浩荡黄河。 

  在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黄河北展区迎来蜕变的机遇——2008年,国务院发文取消北展区功能,同意这片土地由当地政府自由开发利用。 

  一时间,如何开发这片63平方公里的“处女地”?出现了“投资建厂办工业”“搞房地产”等版本。几番权衡后,顶着巨大利益诱惑、压抑住“GDP冲动”,决策者们决定在“休闲旅游”上做文章:与济南隔河相望,不愁客源;北展区内生态原始、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水质清纯,周边少有;“挖一米是清水,挖一千米是温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缺失关键转化环节——自然禀赋好,却也只有自然禀赋。要引客留人,必须恰到好处搞开发。 

  在“三分之一水系、三分之一绿化、三分之一建设”严格规划标准下,这宝贵的“三分之一建设”指标,如何集约高效利用?敢于“无中生有”,善于“移花接木”,注重“推陈出新”,以文旅大项目集群开发为支撑,全面推进“龙头带动+全域突破”工程,倾力打造文旅立县产业。 

  “这个总投资120亿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项目,含黄河地质、黄河治理、黄河历史变迁、黄河红色文化等展示内容,建成后将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载体。在市县两级帮助协调下,已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现场察看建设进度的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妍,对齐河营商环境赞赏有加。这当中,县政协提报的《关于支持齐河黄河生态城和博物馆群项目发展的建议》由省政协专报省委省政府,直接推动项目入库。 

  自生态城文旅大项目“东风第一枝”——泉城海洋极地世界2011年开业后,由坤和旅游投资开发的欧乐堡梦幻世界、欧乐堡水上世界、欧乐堡动物王国等先后获得成功,“龙头”带动效应初显。全县总投资800多亿元,先后盘活8000多亩文旅项目供应土地,形成了千亿级文旅集群。 

  “大徐村引进专业旅游开发企业,把村内闲置房屋改造为12处精品民宿,每处带动村集体增收两万元,村民增收6万元。”走在一步一景的村道上,齐河县政协委员、赵官镇党委副书记潘洪建,算了笔旅游富民账。 

  这笔账背后,是齐河县“全域突破”乡村游文章,借助黄河古风、齐晏田园、水乡荷韵、齐艺人家四大乡村旅游片区打造,推动“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越来越多父老乡亲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围绕全域旅游多维发力,组织专题调研,形成专题报告,一批高含金量建议得到采纳落实,助推我县去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齐河县政协主席董庆新介绍。 

  6月初,由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主办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在齐河举办;12月8日,荣膺有“绿色奥斯卡”之称的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全省首家获此殊荣的中小城市。对于一个县城而言,接连斩获国家级、国际级奖项,便是“以绿兴县”极具说服力的注脚。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