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看台:黄河人 黄河情

2021-12-22 21:40:00 来源:联合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崔艳贞 

  作为土生土长的滨州人,我在黄河边上工作、生活了近40年,我希望每一位走进滨州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滨州与黄河共生发展的朝气蓬勃、未来可期。 

  近几年,滨州市全力打造黄河风情带,经过不懈努力,现在的黄河风情带一派诗情画意的旖旎风光。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今年1月份,由我主持的一档节目选了黄河风情带的重要景点——黄河楼为节目背景,彼时的黄河楼建设进入尾声,后期还有地面修整、环境美化等大量工作,所以不能确定对外开放时间。但市民们对黄河楼早已望眼欲穿,节目一经播出后,大量网友留言想要一睹黄河楼真面目。结果不出半年,黄河楼宣布对外开放,这对当时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而言是“不可能”的。 

  现在,黄河楼已成为集旅游观光、黄河文化、非遗展览、工艺品陈列等于一体的滨州市标志性的新亮点和黄河沿岸重要的景观之一,也是我节假日最喜欢的“打卡”地。每次凭栏远眺,我都在想:是不是节目让民众的呼声得以传达,所以加快了施工步伐呢?便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现代媒体手段为高速广泛传播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新闻媒体人,挖掘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使命在肩,义不容辞。 

  2020年滨州两会召开之际,为丰富报道形式、创新传播手段、营造会议氛围,由我策划并牵头制作的《两会贞视点》在滨州传媒集团新媒体平台播出。我以市政协委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和多个视角,全方位报道和解读滨州两会的新变化、新故事。 

  让我印象深刻的、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正是其中播出的两期关于黄河的专题节目——《做好“水文章” 打造“滨州样板”》《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做好“水文章” 打造“滨州样板”》以《聚焦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板”的建议案》背后的故事;建设节水工程,拧紧农业灌溉“水龙头”;工业用水就该“抠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擦亮黄河文化的滨州名片四部分,充分展现滨州人民黄河时代的滨州答卷。《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则有许多委员在节目中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借助黄河楼打造黄河文化博物馆;串联黄河沿线文化景点,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整合名人典故,举办黄河文化节;加快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统筹沿黄县市区协同发展等等。 

  通过对委员们的持续采访报道,我切身感受到滨州人对黄河母亲的热爱,对建设美好家乡的热切期望。几年节目做下来,我还结识了一群关注黄河、热爱黄河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能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认识、了解母亲河,对我而言是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一条铺着沙子的乡级公路,从我的村前向西北方向延伸,村里老人们说,顺着公路往西北走到头就是码头,再往北,就是黄河了。”同为政协委员的田德银,是在节目中相识的忘年交。他喜欢去码头镇采风,而且几乎每次回来都会写一篇文章,表达他对滨州、对黄河的情感。透过他的笔尖,我看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滨州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到“幸福河”所带来的福祉。 

  刘杰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利用8年时间,针对滨州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湿地开发、城乡变化以及园林修复等方面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滨州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和沿黄民生发展。在一次交谈中,刘杰对我说,他在拍摄中发现滨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绿色植被大幅度增加,两岸的候鸟数量也越来越多。3年前,滨州河道上、树林里、公园里、湿地里常见的鸟类才个位数,现在已经突破了两位数。提及此,他表现出的那种激动与自豪深深感染着我,让我明白了新闻媒体人的担当,就是让更多关注黄河流域发展变化的人和事在节目中呈现出来,通过镜头,向大家讲述滨州人的黄河情结。 

  我由衷地感谢委员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让我有幸成为滨州黄河变迁长卷中这段历史瞬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为母亲河焕发新荣光贡献力量。 

  (作者系滨州市政协委员、滨州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新闻制作室副主任、《委员关注》栏目制片人)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