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看台:黄河文物诉说 “民族摇篮”的绝代风华

2021-12-22 21:43:00 来源:联合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王术青 

  我是一名出生在黄河岸边,枕着大河的波涛、喝着涌动的河水长大的“黄河之子”。由于儿时一直听老人们讲述黄河道不尽的神奇传说,从小就对这条生命之河、人文之河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也在心里埋下了为“母亲河”树碑立传的“种子”。正是基于此,后来才有了我创建的山东省唯一一家以黄河文化为主题、以碑刻和拓片为主要内容的述青藏古博物馆。 

  30年前,我便开始了沿着蜿蜒的河道,访遍祖国20多个省市,行程达数万公里的探宝之旅,收藏了各类文物20000余件。这些藏品,全部来自黄河岸边。其中,碑刻类630余块,自西夏到民国,时间跨越了3500年,每一张碑刻拓片,都记载着黄河光阴里记忆。这些石头虽然饱经沧桑,却见证了“民族摇篮”的绝代风华,也展现了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 

  我的“黄河情结”始终绵延不绝,我想这既是“黄河儿女”真挚深厚的赤诚之心,也是炎黄子孙情真意切的责任担当。1981年,我高中毕业入伍参军,1985年转业从事运输行业。我的第一次收藏经历是在1987年,当时开车路过邹平县台子村,看见一户人家有一些房契、地契和老家具,就买了回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碑刻、墓志等。但是,真正系统收藏黄河文物与历史资料,是从2005年开始的。 

  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滨州有位文物爱好者收藏了民国时期的黄河训令,就匆匆赶到滨州,打算收购这批资料,当时因为价格太高没能成交。回到家后,我如同着了魔一般百爪挠心,夜不能寐,天一亮就再赴滨州,咬牙终于把这批难得一见的资料买了回来。经过专家研究,这部分资料是济南至东营黄河段的官方训令,填补了高青县黄河文化的空白。 

  从此之后,我对搜集黄河文物、资料的兴趣越发不可收。2015年,我牵头成立了“黄河文化征集小组”,顺着黄河走访、调查征集文物,历经3次行走,把沿黄9省100多个县的黄河志、水利志征集到馆,同时也征集与黄河相关的碑拓、书籍、信件等历史文献、实物1000余件(套)。 

  收藏黄河文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热爱黄河。2014年,我创办了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馆,藏品有碑刻、瓷器、文史资料、黄河文化四大类。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国家的、全社会的,我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17年,我研发了全形拓技艺,还原了以墨拓技法,辅以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手法,将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工艺。该技艺初始于清末,消失于民国,近50年来几乎失传,是一种书画与拓片之间新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自2014年9月开馆至今,述青藏古博物馆向社会各界提供拓片文献资料30000多份,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300多场次。 

  除了述青藏古博物馆,我还在天鹅湖温泉慢城园区内设立了黄河文化展览馆,提供馆藏精品200多件,常年对外开放。 

  多年来,我把数十年积累的馆藏文物转变成宣传资源,推广到全社会。2019年国庆期间,由高青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主办的“传承的痕迹、保护的足迹——高青县首届黄河文化文史资料展”在县博物馆举行,展出了我收藏的有关黄河的历史文献、实物近600件(套),大大凸显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留存文化史料、传承文化精髓,是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更是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我将不懈努力,做好黄河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继续以赤子之心行走在黄河岸边,把新时代的黄河精神装进博物馆,也把民族脊梁的精神内核嵌入国人的骨血中。 

  (作者系高青县政协委员、述青藏古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