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示范区一年落地35项制度创新成果
□ 本报记者 白晓
一项制度创新成果能够释放怎样的改革红利?
在上合示范区,可以是首班冷鲜蔬菜专列、首只QDLP海外投资基金,可以是物流监管新模式、科创合作新路径,还可以是富有上合元素的特色商品馆……
对于青岛新港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风控总监纪璇来说,制度创新的红利是企业一张“提单”走天下的国际贸易新机制。
近日,在位于胶州的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由青岛新港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承运代理的一批价值300万美元的轮胎、金属制品等货物搭载“齐鲁号”欧亚班列发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不同于一般的货运模式,这批货物采用上合示范区创新推出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避免了原有模式下境内、境外陆运分段委托的麻烦,实现了货物“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检到底”。
围绕物畅其流,上合示范区找准制约贸易流通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规则、机制、流程再造。“正在推动的物流方面的制度创新还有五六项。”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国际物流部副部长臧元奇说,“在创新政策的带动下,前11个月,上合示范区共开行欧亚班列524列,同比增加45.6%,物流片区规上企业营收预计同比增长50%,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正加速实现。”
今年以来,上合示范区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国际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四个中心”建设,相继推出了35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在上合示范区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宋明亮的桌上,摆放着一本今年的上合示范区制度创新案例汇编。他说:“案例来源于工作实践,是经过严格筛选、总结出来的。这些案例坚持首创创新、突破创新和独创创新,具有示范性。”
比如,制度创新案例之一的“信用上合”,是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间的首个跨境征信平台,为上合组织国家双多边贸易提供征信服务,推进地方经贸投资合作的绿色、稳健、可持续发展。
“跨境信用报告的使用已经贯穿到了国际贸易活动中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发起单位青岛格兰德信用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宋述大说,像我们打造海外获客工具“找客户”,首期上线针对俄罗斯买家的查询服务,涵盖俄罗斯进口品类9961个,生成信用总报告套数11512份,可以帮助中小型外贸企业高效、便捷地获取采购商信息。
今年4月,上合示范区发布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列出了30项清单,如今已经超额完成。宋明亮告诉记者,目前,上合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富有上合特色的政策制度创新体系。“首先是数量多,创新案例中90%以上是和上合组织国家相关的。其次覆盖面广,创新案例涉及物流、商贸、科技、人文交流等与上合组织国家交往的方方面面。”
一系列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成果带来的是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显著提升。青岛华纳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企业之一。该公司近日申报进口的一票货值17.8万美元的花生果,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顺利通关放行。
高效工作的背后是全国首创的上合“银关通”关税保函业务,依托海关信用管理体系和上合示范区设立的5000万元关税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为纳入“白名单”的企业提供“先放后缴,汇总纳税”的通关便利化服务。目前,已有32家信用良好的“白名单”企业享受该政策,实现了零担保成本通关。
为高标准推进制度创新工作,上合示范区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领先智库机构参与,全力打造“智创上合”制度创新品牌。“智”代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和企业市场主体创新经验、参考专家智囊智慧;“创”就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管委会和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创新、创造;“上合”就是围绕上合的独特性,聚焦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中的痛点堵点,突出上合元素。
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上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建军说:“我们在工作上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要搭建合作平台,强化制度创新,完善配套服务,加快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