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艺术品位高,山东古井处处
山东古井资源丰富,实用性强,艺术品位高,目前遗存的大多数古井还能继续出水——
古井处处
“井”作为象形字,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水井在齐鲁大地十分常见,或在菜园田埂旁边,或在屋前巷尾,或在峰回路转的山坳里,或静处繁华闹市中。人与井的故事,更是激荡着诸多共鸣。
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井的使用价值不断降低,人文价值却日渐跃升。近日,由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山东古井名井档案》一书印行。该书编辑部共遴选了106眼具有一定价值的古井资料。“这本书不但是古井名井的‘活档案’,也有助于普及水井知识、记载古井历史、传承古井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深入推动山东水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该书副主编赵新介绍。
山东古井艺术品位高
“一部水利史可以说是从人类发明和利用水井开始的历史。”赵新说,打井汲泉,一直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早在原始社会,勤劳聪慧的中国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水井水利工程。
山东地区早在6000多年以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已经出现水井。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水井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在枣庄建新、滕州西公桥、广饶傅家等遗址均有发现。特别是龙山文化时期,水井已经非常普遍,在兖州西吴寺、济南城子崖、青州凤凰台等遗址不断被发现。这些水井,浅的近两米,深的达到7米,一般5米左右。在井内均出土了各种汲水器及其他陶器,说明水井使用的时间是很长久的。
在济南市历下区舜井街中段西侧,有一眼舜井,以舜掘井出泉的传说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
水井的发明与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标志。远古的人类只能在靠近江河湖泊等有地表水源的地方居住,依水而居的现状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对水的低度需求,使人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对水井的发现视而不见。由于人口的相对增长,或是居住地河水偶然的干涸,才迫使人们把这一发现应用于凿井取水的实践。
发明凿井后,人们便摆脱了对江河湖泊的依赖,扩散到所有有地下水源的广阔领域,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自由,开启了人类从逐水草而居到村落定居的历史,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在山东,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成千上万处古井遗迹、遗存。诸城谅台东汉画像石墓、嘉祥东汉画像石墓均有水井的画面。其中,诸城水井井台为四方形,栏为井字形,栏上立两柱搭架,水井图像栩栩如生。“水井的发明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促进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赵新介绍。
“山东古井资源丰富,实用性强,艺术品位高。”赵新介绍,有的以其悠远的建造年代、独特的设计工艺以及丰富的民俗典故,成为承载乡愁的历史文化符号。如位于曲阜的孔子故宅井,据传系孔子当年的吃水井;颜庙复圣门之后,归仁门前西侧,有颜子当年吃水的水井一眼,因颜子居陋巷而得名,故称陋巷井;蒙阴县桃墟镇前城村东泉子井,由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公鼐组织开凿;见证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柳泉,茅亭俨然,依稀可见当年胜景。
“从全省水井的功能来看,山东目前遗存的大多数古井还能继续出水,可以实现饮用、灌溉等基本功能。”赵新说,如潍坊市青州市庙子镇的黄鹿井,自明中期启用后,日久年深,绳石相磨,至今井口大青石已磨出四十余道绳痕,深达五厘米,观者无不惊叹。
古井见证的齐鲁文化
山东古井经济社会文化功能突出。有的古井为先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水源,如沂源九龙泉。1980年9月18日,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化石在鲁山山脉骑子鞍山被发现,沂源猿人化石的出土地点,正对着九龙泉,两点间的距离不过数百米。发现古人类生存遗迹的上崖洞、下崖洞也在该泉不远的北边,九龙泉或为沂源猿人主要的水源地。
而“市井”作为中国文化的构成部分,在齐鲁大地上也有诸多实践。从字面意义上看,市和井有很大的关系。《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说文解字》曰:“市,买卖之所也。”据此,古人把商品买卖的地方叫“市井”。
早在先秦时期,水井与市井便碰撞出火花。水井周围因为公众汲水就成了公共生活空间,并逐渐形成在水井边进行买卖活动的场所,水井自然地成为市井的发源地。市井是比水井高一级、商品交易较为发达的贸易之地,又指平民的住宅区,城市是市井的发展方向。
在山东,有很多以井成村的例子。比如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五眼井村,该村山坡下有一字排开的五眼井,水质甘洌。据《长清地名志》记载,五眼井村最早为魏氏所建,五眼井村原名魏家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保护山泉水,村民就在其周围建起长方形池子,加盖四块石板,形成五个井眼,人称五眼井,后演变为村名。位于滨州市邹平市九户镇的饮马村,也相传因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曾在村中水井饮马,而改村名为饮马村。尽管现在村里人都用上了自来水,可饮马井依然存在,水源未断。
有的古井见证着齐鲁文化的交织。如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薛家峪村的黑呼噜泉。据传,此井修建于齐长城建设时期。当时由于工程量大,劳动力多,再加上大量齐军驻扎薛家峪地段,吃水需从周边地区用牲口运,十分不便,吃水困难,齐王命工匠整修深凿而得。
临沂市费县上冶镇古城村北,有季桓子井,又名羵羊井。据史书记载,费县历史上最早的统治者是春秋时鲁桓公之四子季友,因其有谋略,曾两次扶定鲁国君王有功,被拜为上相,并把“鄪地和汶阳之田”赐季友作为世代私邑。季氏世代为官,季友七世孙季桓子,继承父位为鲁国正卿。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季桓子在其封地鄪都掘井挖出一个肚大口小的瓦器,内有一物,人莫能识。季桓子找到孔子问:“我家挖井得到一个怪物像狗,是什么呀?”孔子说:“这是羵羊啊!古人说:‘山之怪叫夔;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中之怪叫羵羊。’今得之土中,必定是羊。”季桓子又问:“什么叫羵羊?”孔子说:“非雌非雄,徒有其形。”季桓子把鄪地人叫来一问,果然分不出雌雄,于是大惊说:“仲尼之学,果不可及!”
季桓子掘井,且得羵羊,载入史籍2400多载,至今遗址古碑尚存,既证明了其为有文字记载和实物见证的费县水利工程之先,费县悠久的历史和与儒家文化的渊源,也证明了季氏在费县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井在古代人心目中
是不可改动迁移的
井的本义为水井,其引申义为乡里和人口聚居地。井在古代人心目中是不可改动迁移的,正如《周易》所说“改邑不改井”,只有这样才能“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在山东,有的古井蕴含着村庄的变迁和家族迁徙信息,具有丰富的民俗观赏和研究价值。如位于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车庄村的大口井,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传是明朝大移民时,车、袁、李、刘等姓由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移到此居住时兴建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建造此井时,井旁栽槐树一棵。
相传清朝后期,大旱年间,民不聊生,许多灾民用此井水充饥,拯救了许多难民。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此居住的解放军也靠此井饮水。2011年,车庄村进行整体搬迁,为保护古井,2015年对此井进行整修,树立石碑,加以保护。目前,古井仍为车庄村800多人提供饮用水,发挥着饮用、灌溉等功能。
有的古井历史传说文化浓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如华阳宫古井、织女泉等;有的古井矿物质丰富,水质优良,成为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如扳倒井、古阿井……
“水泉和水井是一对‘孪生姐妹’,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赵新介绍,千百年来,山东人民利用竖井,开采地下水,利用山泉,改造成井,开发利用山泉水。除了济南那一眼眼闻名于世的泉水,在泰沂山脉两侧,也有诸多泉、井,如泰安的黑峪泉,淄博的织女泉、狗跑泉、九龙泉,临沂的子母泉、辉泉、四角泉等。
在京杭运河山东段,古人创造性地利用井泉水补给运河水源,为运河航运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位于泰安市宁阳县文庙街道南满村的张家泉便是明证。张家泉始建于明朝,泉畔曾伫立的张家泉碑,记载着该泉往昔。“这块碑是明代山东引泉济运的证据,对于研究明代水工设施和水利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赵新介绍。
“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时代,打造一眼水井,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还需要一种智慧和精神。一部山东古井名井的历史,就是齐鲁人民坚强不屈、勇于拼搏的历史。”赵新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