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名专家包靠近八千个种粮大户和示范户,山东 “苗情不比常年差”
3月26日一早,雨过天晴,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以宏来到潍城区望留街道看麦子。这一带是黏土,地下有膨润土,去年秋汛严重,土壤墒情较高,水不易下渗,麦子大部分是去年10月20日以后播种的。
东北董村村南1公里处,绿野农机合作社流转的300亩地地势低洼,去年11月28日才播上,越冬时还是“一根针”。记者看到,麦苗高有十四五厘米,比周边麦田略矮,但油绿整齐。郑以宏踩着泥,拔出一撮麦苗:“好的已经有两个分蘖,成穗群体上来了。主要靠主茎成穗,这块地亩产1000斤没问题。”他接着嘱咐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麦苗根还是短,抓紧追施叶面肥,促进生根、让分蘖由弱转壮。”
另一块地在大寨村北,是去年11月10日播种的,麦苗比刚才的旺。郑以宏拔出麦苗察看并嘱咐马建海:“次生根有六七厘米长了,分了三四个蘖,主茎强壮。已经转成一类苗了,亩产1200斤没问题。群体大的地方,后边要控旺,小蘖不要了,免得群体过大,不抗倒伏。”
“弱的促、旺的控,专家像‘老中医’一样,一块地一块地开‘药方’。”马建海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在潍城区、诸城市流转了1.2万亩地种小麦,7成以上是去年11月上中旬播的种。包地6年,头一次遇到播种这么晚,大家心里都没底,多亏有专家支招。“起初我们急着播种,郑老师叫停了,让把土晾晒到含水量80%以下再播。冬前喷施叶面肥、镇压;返青后倒过来,先镇压、再喷施叶面肥,都是听专家的。这1.2万亩麦田,没冻伤、没缺苗,越长越好。”
马建海的微信里,置顶的是“潍坊市种粮大户交流群”。他说,小麦播种、冬前管理、返青等各个阶段,农业部门都下发技术意见。怎么防范倒春寒、怎么利用好一场雨,政府提前三四天就发通知、给“药方”。郑以宏等专家在群里,随时回答问题。对一家一户的老百姓,也有村干部把上级制定的技术意见、肥药配方发到村民群,用大喇叭吆喝让大家正确操作。
郑以宏的微信也成了马建海的“热线”,他翻了几屏,都是图片。马建海三天两头问:这苗正常吗,这地能浇吗,苗这么大小能镇压吗?郑以宏总是言简意赅,替他拿主意。
记者跟着郑以宏看麦田一上午,他还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咨询,都是种粮大户问他雨后能否施肥。郑以宏的手机里有2154个微信好友,他说其中80%是种植大户,多半是在培训时认识的,还有几个几百人的群。他说,每天接到六七个咨询电话很正常。
“跟着专家种地,心里踏实。后期我们精心管理,产量估计与往年悬殊不大。”马建海对这季小麦充满信心。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宝国说,今年,潍坊市小麦播种面积493.3万亩,普遍晚播10-15天,苗情长势总体偏弱。2月份以来,他们通过深入开展冬小麦“科技壮苗”行动,组织全市2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奔赴59个涉农镇街,包靠7997家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现场解决问题2000多个,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农技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能够及时传递给种粮农户。
3月25日,许宝国和同事们到峡山等地查看小麦苗情回来,信心大增。“春节前,我们调查,一类苗只占30%左右;2月底调查,一、二类苗转化升级到69%;3月底调查,一、二类苗占比已达到85%以上。没想到苗情转化得这么好,不比常年差。”他告诉记者,“接下来,小麦生产还将面临倒春寒、病虫害、干热风等多个关口,但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对路,行动上不松劲,我们有信心继续‘过关斩将’,全面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春季是工程建设的大好时机。3月28日,高密市注沟社区东北方向的农田里,直径50厘米的涂塑钢管摆在地里,5台挖掘机一字摆开,“啃”着坚硬的红板岩,挖出1.5米多深的沟。3台吊车跟着铺管。这是“高密市西南部红板岩区域调引水工程”现场。
高密市西南部井沟、柴沟、注沟一带有10万亩农田,地下是红板岩,严重缺水。“我们以‘引潍(潍河)入马(马旺水库)’调水工程的两个分水口为起点,地下铺设15.9公里的骨干管网,把水送过去。去年11月开的工,如今西线已铺完,东线再有4公里就铺好了,今年5月底就能完工。”高密市水利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李彤说。
高密市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李振飞说,与这个骨干水网相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将通过建设泵站、整修方塘、铺设管道,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把水直接通到田间地头。计划今年先把1万亩红板岩区域改造成高标准农田,3年内让10万亩旱田变良田都能浇上水。
潍坊市农田水利站站长冀传杰介绍,潍坊市2021年安排的16个1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竣工验收7项,剩下的5月底完成验收。2022年的计划已经下达,再建14.2万亩。建成后,可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