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亮相省博 再现五千年前“城里人”生活画卷

2022-06-10 19:43:0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11日讯 (记者 殷会丽) 6月11日,“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将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汇集岗上遗址最新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精选陶器、玉器、骨器等300多件文物,通过还原五千年前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城市、社会分化、权力集中等文明现象,再现五千年前“城里人”生活画卷。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都邑性聚落遗址

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齐鲁大地伫立着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城址,揭示了海岱地区聚落社会分化过程。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滕州岗上遗址所揭示的城址是目前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城址,在城址内外发现的两处分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具体而微地揭示了海岱地区聚落社会分化过程,家庭、私有制和早期国家起源都昭然可见。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岗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超介绍,滕州岗上遗址城址面积达40万平,城内实用面积为27.5万平,相较于此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发现的城址,大面积的城址是岗上遗址发掘过程中的重要发现。

除了大面积城址本身,岗上遗址也出现了突出器物箱的葬具结构。其中,遗址内大型墓往往有头箱、脚箱、边箱等葬具结构,部分棺下放置有枕木,随葬大量明器。“在遗址内一个四人合葬大墓中,出土的玉钺随等级不同呈现出梯次递减的现象。”朱超介绍,岗上遗址展现了五千年前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城市、社会分化、权力集中等文明现象,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

此外,鳄鱼鼓板的发现也是岗上遗址的一大特色。随葬鳄鱼鼓板的现象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用途一是作为陶鼓鼓皮,二是作为高等级随葬品。“鳄鱼鼓板在此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但出土数量比较少,多发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岗上遗址鳄鱼鼓板在同一个墓葬中发现数量多且年代早,对于认识其用途有所帮助。”朱超介绍。

  再现“城里人”生活场景

“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分为漷河之畔、上下求索,区域中心、最大之城,棺椁臻备、礼制滥觞,探源岗上、考古中国四个部分,讲述岗上遗址的探索历程、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环境气候、城址状况、先民生活,以及以棺椁制度、器用制度为代表的东方丧葬礼制,远古时期的文化交流互动,并站在世界文明史的角度阐释了以岗上遗址为代表的同时期重要遗址如何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在岗上遗址所揭示出的城址中,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岗上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农业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兼营渔猎采集,制陶、琢玉、制骨等手工业生产已专门化,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岗上遗址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中,制陶手工业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陶器已进入专业化生产阶段。岗上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灰陶、红陶为主,中期墓地见有少量彩陶,晚期墓地发现大量成套明器。典型器物有鼎、觚形杯、豆等。展览聚焦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器物,对炊器、食器、酒器等生活器物进行展示,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

据悉,展览持续三个月,在展示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同时也向观众详细解读其中所承载的重要内涵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殷会丽
新闻关键词:考古发现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