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沂蒙好】走在前 开新局 老区新貌临沂风景这边独好

2022-08-12 18:52:5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8月12日讯(记者 殷会丽 杨成喜 李海婧 李超伟 摄影记者 张超 郭松韵)初秋时节,沂蒙大地的暑热尚未散去,蒙山沂水之间呈现出一幅壮美画面。8月9日至11日,“人人都说沂蒙好——‘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在临沂成功举办,活动微博话题#人人都说沂蒙好#阅读量2.3亿。

  三天的时间里,40余名网络名人及媒体记者深入一线感悟体验沂蒙精神的实质内涵,记录沂蒙老区崭新面貌和百姓幸福生活。几十年的积聚、几代人的拼搏,临沂正以“万马战犹酣”的昂扬斗志,在这八百里沂蒙大地上书写着风景这边独好的故事。

  沂蒙精神铸就红色篇章

  沂蒙大地,是一片沐浴着红色文化的革命热土。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这里,几乎每一座山都有故事,每一条河都有传奇。

  踏上红色土地,翻开红色篇章。怀着敬仰之情,采访团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行走在各展区,宛如穿越时光隧道,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在这里闪现,将参观者拉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一群人推着一辆辆小推车在艰难行进着,车上装满了粮食等支前物资……这是沂蒙革命纪念馆的巨幅群雕《力量》,塑造的是推着小推车倾其所有支援前线的沂蒙人民的群像,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艺术展现。大家在此凝神驻足,深感震撼。“这幅雕像是当时沂蒙人民的缩影,他们勇敢无畏,无私奉献,这些小推车看似简陋笨重,却推出了革命的胜利,蕴含着满满的沂蒙精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血染疆场。“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这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

  沂蒙红嫂纪念馆坐落在沂蒙深山中的一座平静的小村子里,独具一格,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庭院,各自呈现了“红嫂”们的英雄人物事迹。在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走进一间间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诉说着故事的老照片。讲解员深情地讲述着明德英、王换于等沂蒙红嫂的故事。她们的事迹生动感人、触及灵魂、催人泪下,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这段旋律飘荡在大家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这首《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岁月,虽历经七十余年,但时至今日仍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它已经成为沂蒙精神最生动、最贴切的艺术表达。

  驻足于沂蒙大地的红色纪念馆,采访团成员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处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述着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沂蒙人民的血脉中,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乡村振兴打造沂蒙样板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这是形容曾经的八百里沂蒙。2020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千万沂蒙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全面完成了脱贫摘帽的历史任务。

  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千万沂蒙人民又继续战斗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场。椿树沟、竹泉村、后峪子村、厉家寨等村落犹如一串串明珠点缀在沂蒙大地上,连点成线,一副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在沂蒙人民的手上徐徐展开。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7年,毛泽东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整山治水、科学种田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这个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惊鸿一瞥的小山村,因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而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在一次次的精彩跨越中成为红透大江南北的最美红色山寨。

  如果说厉家寨曾顶着旧时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荣耀光环,椿树沟相比之下则是名副其实的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椿树沟拍摄的美食纪录片播出,这个穷山沟瞬间家喻户晓,名动全国。勤劳智慧的蒙阴人民没有浪费这个上天赏赐的绝佳机会,趁势对靠山抱水的椿树沟进行开发打造,如今,宽阔的柏油路直达山顶,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成了这里最大的旅游卖点。

  同椿树沟一样,后峪子村曾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干巴村""光棍村"。让村民尽快富起来是老支书梁兆利最大的心愿。“靠山就得吃山,发展林果应该是个好路子。”梁兆利带着群众调土地、整树穴、订苗木、栽果树,还邀请科技专家进村讲课,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小能人”。现在每年帅李还不等成熟,东北客商就来提前订购,一年为全村增收500多万元,成了一项支柱产业。

  竹泉村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上则有着天然的优势。这里拥有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自然环境,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之间隐于茅舍,家家临清流而生。竹泉村以“竹”“泉”“村”为突出特色,集观光、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开创旅游休闲的全新“竹泉模式”,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称为“最美乡村·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的典范。

  工业创新挺起排头兵脊梁

  古人曾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可见把一颗颗黄豆变成豆腐是中国人民祖传的手艺。

  腐竹,作为这一工艺的衍生品,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应该不是啥高精尖的技术,更不会认为其有多少技术含量。直到走进豆黄金这个诞生于长寿之乡费县以大豆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才知道一颗大豆背后蕴藏着多少科技的心血。采用德国超微粉碎技术、实施无菌化生产……怀着为消费者生产健康食品的初心,豆黄金所生产的鲜腐竹已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更是连续四年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以行动诠释企业精神 以担当践行社会责任。时代楷模赵志全在鲁南制药用一生践行着天下为公、无私奉献、勇于改革、顽强拼搏的精神。

  作为土生土长的沂蒙人,赵志全在药厂危急存亡之际,依然坚守原则,为人民做好药,做良心药,历经艰难最终成功挽救药厂,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带上了造福千万人、造福社会的道路。赵志全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沂蒙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解。 

  南义乌,北临沂。在电商经济的发展带动下,临沂孕育出直播经济新蓝海,也为这座城市博得了电商之都的美誉。在电商经济的带动下,临沂不仅涌现出了一批直播明星,更是催生出一批电商直播科技产业园。记者了解到,去年该园区实现商品成交总额217亿元。从传统商城“变身”远近闻名的直播基地,撬动了更广阔的产业市场,沂蒙老区新经济已经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2021年,临沂市经济总量达到5465.48亿元,顺利突破5000亿大关。2022年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临沂要力争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前移3位,冲刺15强,到2026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

  这背后的底气来源于豆黄金、鲁南制药这类企业在科技上不断创新、在管理上日益求精,才能让临沂在鲁南城市群的发展中挺起脊梁。

  无论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红色基因已经渗透进临沂人的血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将激荡起临沂奋勇前进的锐气。“走在前、开新局”,在我省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征途上,必将奋发出更磅礴的沂蒙力量。

  

责任编辑:李海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