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级“国际湿地城市”,济宁一场生态惠民的城市进阶

2022-11-16 15:17:07 来源:齐鲁壹点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我省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济宁新晋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这是我省第二个获此称号的地级市,也是我国第二批13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晨曦 通讯员 赵迈 摄

  济宁湿地率达13.62%、湿地保护率达77.38%,建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24处……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济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济宁这一做法被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生态湿地水好景好

  鸟儿精灵纷纷回家

  一辆单车、一台单反,梁山摄影爱好者王渊成周末经常会穿行在家乡的角角落落,寻找魅力镜头。

  “你看,这张是我在梁山泊湿地拍到的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对水质要求非常高。”王渊成翻着手机上的图片库,话语里满满自豪。

  梁山泊湿地的源头是10多公里外的黄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湿地变得日益灵动有趣,成了王渊成等摄影爱好者们的乐园。近年来,他和圈中好友在湿地周边陆续拍到的震旦鸦雀、翠鸟、天鹅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珍稀鸟类不少于100种。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翩翩起舞的里翅长腿鹬 通讯员 赵迈 摄

  微山县摄影爱好者赵迈是圈内有名的“鸟痴”,60多岁的他经常“全副武装”“潜伏”在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芦苇荡中,用镜头悄悄记录鸟儿之美。10多年前,他和摄友经常开车去外地拍鸟,近年来省内外的“打鸟人”纷纷来微山湖湿地拍鸟。

  赵迈去年5月初在湿地拍到2只国家一类保护鸟类青头潜鸭,它们是30年来首次亮相微山湖。除了青头潜鸭,他在湿地还与须浮鸥、白鹳、白鹭、水雉、白枕鹤等众多珍稀鸟儿“面对面”,用影像记录它们的“生活起居”,“现在的微山湖湿地是鸟儿的天堂。”

  目前,在南四湖记录到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有130多只。绝迹多年的青头潜鸭、震旦雅雀、水雉等鸟儿精灵们纷纷返回济宁安家,这是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不断变好和湿地环境保护成效的最好见证。

  2018年10月,济宁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采取湿地植被重建、生态补水、退池还湖等湿地生态修复方式,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四年来,济宁共修复湿地近1.5万公顷,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增长,全市湿地率达13.62%,湿地保护率达77.38%,已建有国际重要湿地一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24处,成为全省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

  随着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济宁的鸟儿越来越多了。据监测,济宁市现有鸟类3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级别的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鸨、东方白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级别的有大天鹅、鸿雁、鸳鸯、云雀、长耳鸮等50种。

  绿颜值带来金价值

  大美湿地能“当饭吃”

  碧波荡漾,芦苇婆娑,鸟儿或在天空高飞,或在水面嬉戏觅食,鸟鸣声声入耳,秋末的邹城太平湿地公园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写意画。这片曾臭水横流、荒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经过多年治理修复蜕变成国家湿地公园。

  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休闲游玩,还吸引了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兴业。2019年9月底,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清湖集团看中湿地的生态发展潜力,联手兖矿把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带了过来。

  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费林江表示,通过河蚌可以调解净化水质,因为河蚌就是一个小型的净水器,它吃进去的是脏水,吐出来的是纯净水。

  “河蚌无冬眠,是一种水体滤食性环保动物,常温下每只3龄河蚌一天能滤水40到50升,以10万只蚌为例,其滤水能力每小时约处理200立方水体。”费林江说,企业现有27个塌陷坑塘、800亩水面,养殖珍珠河蚌约100万只,“每年采收1/3,采收珍珠大约1200公斤,年产值约1000万元。”

  近年来,济宁通过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治理六种治理模式,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湿地,进行围湿造岸、植树种草,种植养殖等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超3万公顷。

  依托治理后形成的独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这一采煤塌陷地新生湿地建设做法被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济宁多水,世界遗产大运河纵贯南北,黄河故道曾孕育出八百里水泊,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镶嵌在南部,域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当地湿地类型多样,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湖湿地交织成网。

  位于济宁南部的南四湖(百姓多称微山湖)不仅是京杭大运河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湖,也是亚洲最大的草甸型湖泊湿地、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迁飞区上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因其湿地生态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南四湖湿地入选《湿地公约》组织“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成群的白鹭 通讯员 赵迈 摄

  芦荻摇曳、水鸟盘旋、渔舟唱晚,初冬的微山岛四面被辽阔的湖水环抱,一片诗意斑斓。微山岛镇大官村是微山岛的门户,村口紧邻微山岛大官码头,渡船进出岛需经过大运河,村子是国家5A级景区——微山湖景区的旅游集散地。

  “全村251户、864人,六成干着旅游生意,经营餐饮、住宿、特色渔湖产品等,是名副其实的旅游村。”40出头的大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殷昭善说,“微山湖风景越来越漂亮,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服,国际湿地城市的金字招牌将会为我们的旅游和生活再添一把火!”

  这边旅游饭越吃越甜,那边杞柳条越编越富。在微山湖西畔的鱼台县,境内17条河流蜿蜒纵横,全县生态湿地达12万亩。当地清河镇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种植喜水抗涝的杞柳,引导农民变身民间“手艺人”,从事杞柳加工,一根根杞柳条编成柳帘、柳篱笆、柳屋、柳亭等园艺品和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余国。

  鱼台县清河镇党委宣传委员宋程程介绍,今年前10个月,即便受疫情和俄乌局势的影响,全镇6家杞柳加工规上企业仍实现产值近2.1亿元,“杞柳加工带动全镇及周边2万余人实现就业。”

  “小柳编,不起眼,投入少,无污染,伸手就能把钱赚”“来料加工不垫钱,坐在家中把活干,种地做饭两不误,每天能挣百十元。”宋程程说,清河镇农村地区流行的一句句顺口溜,生动反映着湿地杞柳产业给农民带去的幸福生活。

  城映水中河湖掩映

  闹市乐享诗意生活

  立冬时节,走进济宁太白湖老运河人工湿地,仿佛闯入了七彩的童话世界。蓝天白云、绿树碧水,金色的夕阳映照下,一片片的芦苇、香蒲、球穗莎草和菖蒲斑斓绚丽,盈满眼帘。

  家住湖畔云庐的李先生带着儿子漫步小径,妻子拿着手机不停拍摄美景。“下班后经常带孩子在周围转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李先生说。

  济宁城南有太白湖湿地,城中有人民公园湿地、南池公园湿地,城东有高新区廖河湿地,城北有任城翠湖湿地,城西有嘉祥吉祥湖湿地, 京杭大运河、城区古运河、洸府河穿城而过,让济宁这座文化名城发展格局更舒朗,也有了更多呼吸空间。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保护地科科长张名福说,这些犹如“明珠”般的城市湿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洲”,让济宁的湿地禀赋得以从容发挥,绘就一幅“城映水中、水绕城走、河湖掩映”的城市与湿地交融共生的生态画卷。

  初冬的清晨,济宁“古八景”之一的南池公园湿地仿佛笼罩在雾蒙蒙的仙境中,微风吹过,王母阁湖面泛起层层波纹,湖畔银杏树绿黄相间,绿柳透着鹅黄,清脆鸟鸣穿林过水。

  孙女士家住南池公园对面的运河公馆,她每天早晨6点围着公园内的王母阁湖走两圈,晚饭后也时常来公园里转转,听听鸟叫,看看花草,生活格外惬意,“空气特别好,心情很舒畅。”

  济宁任城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南池景区服务科科长梁飞介绍,重建后的湿地公园占地510余亩,其中水面近180亩,绿化面积330余亩,建有王母阁、少陵祠、古南池牌坊、晚凉亭、碑廊、南池荷净牌坊、九龙叠水、乔羽艺术馆等历史人文景点。

  如今的南池湿地公园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一早一晚游人络绎不绝,跳舞、打拳、舞剑、健步、遛娃、直播,不少市民和网友更是把它称作济宁的“大明湖”。

  2018年以来,济宁共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处,重点打造了10处精品小微湿地。在济宁,随处可见的湿地公园已经融入百姓生活,变成了人们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记者手记:

  再造发展新支点

  水成突围动力源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这是济宁的城市宣传语,也是其引以为傲的家底、禀赋优势。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中,抢抓历史机遇,放大禀赋优势是城市快速进阶的重要课题和路径。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精心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新标杆,奋进在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新征程中。

  两年前,济宁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奖牌,这块金灿灿的国字奖牌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文明气质和幸福底色。再接再励再出发,踏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之路的济宁,正努力让文明成为城市更靓丽的底色,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足安康,城市发展更具绿色动力活力。

  2000多年前,济宁老乡孔子观五川汇流,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水,看似柔弱却充满力量。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孕育生命与文明,高品质的水、河流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更容易吸引人才、聚拢产业、激发活力。

  因黄河而兴、因运河而盛,水曾给济宁带来了巨大的繁盛。700多年前,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通航,元、明、清三代均在济宁设立管理运河河务的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这让国家运输动脉首府之地的济宁从一座普通小城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埠中心。

  两岸商贾云集,运河行船如织,货品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地处国家运输动脉首府之地的济宁,经济走进“黄金时代”,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运河之都”因此得名。12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随着铁路运输兴起和管理衙门裁撤,大运河不再通畅,济宁告别了“运河时代”。

  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大运河再次站上风口,焕发时代生机,其黄金水道的复兴梦也一步步照进现实。中枢之地济宁抢抓历史机遇,布局挖掘梁山港,沿运河整合打造亿吨级港口群,开通集装箱航线,重启了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新通道,运河之都迎来全新时代,快速抢占了内河航运高地。

  济宁还在大运河沿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着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激活水经济。如今的大运河水清岸绿、生机勃勃,不仅是一条生态文明走廊、航运黄金水道,更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流动的文化”。

  拥有江河湖泊的城市是幸运的,如上海有黄浦江,广州有珠江,杭州有西湖,河湖沿岸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是高密度城市中最为稀缺的开敞空间,也成为城市的生态战略资源乃至发展能级集中展示区。

  世界遗产大运河纵贯南北,黄河故道孕育出八百里水泊,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镶嵌南部,域内河湖众多,济宁这座被水“偏爱”的城市是幸运的。再度向水而为,部署生态建设,打造大美湿地,重构城市格局,塑造城市灵魂,是济宁一次以生态环境为抓手的城市升级大计。

  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拿下国际湿地城市,济宁似已将自己的远大抱负蕴藏在孕育它的河湖之中,找到了城市向上进阶突围的动力源,走出一条城市发展和生态惠民的焕新道路。

责任编辑:王 娟
新闻关键词:济宁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