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大代表王安忠:我相信俞敏洪的成功一定是必然

2023-01-17 21:58:4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泰山财经推出 “信心·十问企业家”2023山东两会特别报道。

  此为第七期。

  这一期,记者对话第十四届山东省人大代表、人才有价集团董事长王安忠。

 鲁网·泰山财经1月17日讯(记者 吴奕萱)

  一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您今年参会带来了哪些提案?为什么会关注这些?

  王安忠:此次我带来了《关于引进海外高端技术资源落地山东的建议》和《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助力山东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两篇提案。

  主要关注了人才引进和技术转移转化等方面的问题和基于山东人力资本优势助力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的相关问题。

  我们山东有153所高校,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大量的高校、学子、成果和投入,但这些智慧成果如何转化成助力山东发展的引擎显然是个系统工程。

  所以我在提案里向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及其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希望发挥人力资本总量优势,通过助力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提升,把更多的优秀学子留到山东,参与到经济发展当中。我相信这会对于我们山东留鲁的就业创业起到比较大的帮助。

  二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疫情3年,您在企业决策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怎么克服的?

  王安忠: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我们作为服务型企业,尤其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类的服务性企业,如何找到合适的团队成员、人岗匹配很重要。

  这几年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我们研发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人才数智化平台,平台的模型和算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职业大典2000个职位进行逻辑编码,将人才的特质与企业价值建立的量化关系以及人力资本测评等内容做好匹配。

  同时,我们聚焦主业,探索实施合伙制,秉承“一同四维”的理念,把员工变股东,把资源变资本,从运营机制和架构上进行转变,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力争2023年能实现全员持股。

  三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您认为山东引进高质量人才及技术存在什么不足吗?

  王安忠:目前,山东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存在着海外人才引进和国际技术引进和转移转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涉及“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关卡,评价体制的固化导致的创新成果转化动力缺乏、科研立项与应用性研究需求之间的链接不畅、集成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等导致的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同时,技术引进和技术集成创新力量偏弱,海外高端成果从引进数量到转移转化质量保障政策配套上不够精准,特别是国际高端技术在引进、再创新、找需求、做匹配、搞转移、做转化、有成效等全周期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游离在体系保障外的“只能干说不得”的政策保障空白点等方面的资讯推送与匹配、技术方案与秘密、技术再造与重塑和落地场景与应用等方面都存在需要政策保障的诸多环节。

  特别是在高端国际人才引进和转移转化工作中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及渠道的科技成果引进机构,又需要转移转化能力的顶尖专业机构和团队支撑,在这方面存在着引进渠道层次不够、质量不高等情况。

  四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在您看来山东下一步该如何让“筑巢”“凤至”双向奔赴?

  王安忠:三个关键词:市场、环境和政策。

  人才引进,首先确定的不是政府怎么做,而是市场主体怎么做。引才的主体是企业,只有企业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精准寻找,人才方可有用武之地。

  其二,作为政府和公共的力量,需要提供更多的引才环境。从山东整个的产业状况来看,需要大力的去引进一批高端的人才和科技成果,与现有产业结合从而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

  其三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筑巢引凤”。政府提供环境和土壤,提供优良招才引智政策,与企业主体分工负责,相互协同,共同赋能,才能更好的招引人才加入。

  五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您的提案十分关注国际高端技术引进和转移转化方面的问题,您认为山东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王安忠:夯实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体制机制、出台国际高端引才引技转移转化政策。

  我认为应由省委科创委出台配套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高端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联席机制及加大国际高端人才及成果引进和转移转化政策”等,用国际视野、国家渠道确保国际科技成果引进及转化的山东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同时,出台对国际高端科技成果引进的政策保障,借助海内外渠道和能力,完成对全球行业企业100强和山东百强企业、各地市百强企业需求进行的“高端科技成果引进和转移转化”等工作,根据实际渠道完成的引进数量,院所参与的集成创新数量,企业参与落地的转化质量给与定制的分阶段的一事一议的政策保障。

  六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作为一名年轻的企业家,您是如何理解灵活就业和创新就业的?

  王安忠:借用黄炎培先生的话说,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让乐业者创业,让创业者立业,让立业者授业”就是我们全生命周期的创就业。

  在其位谋其职,无论创业,无论就业,我觉的要么你就好好的就业,当好工匠,具有工匠精神,深耕自己的岗位和职业,要么就义无反顾的去创业,无论前面再难也要久久为功坚持下去,哪怕最终失败,也别轻言放弃。

  七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山东省在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方面有很多优势,结合山东的发展实际,您认为下一步山东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安忠:加大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支持、鼓励驻鲁高校院所开设“科技创业商学院”、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开展大学生留鲁护航服务。

  山东可借鉴一些省份的经验;出台支持开设“科技创业商学院”的高校及支持提供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等鼓励政策,结合我省及各地市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办学模式,鼓励我省高校院所与拥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原创课程、师资体系的转移转化平台、机构,为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由政策做保障完成在“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新模式推动下,实现“四链融合”协同引育的人才新格局。

  八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国家提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你觉得在让民企敢闯上,山东还需要做些什么?

  王安忠:都少管、能容错、给机会和多激励。

  我们全省的中小企业是1400万家,市场主体虽然是占接近全国的1/10,但我们的民营经济活力不够。

  如果说山东还需要做些什么,我认为就是抓大放小或者抓大护小。山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很强,因此对待大企业应该鼓励其赋能和升级,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待中小微企业,我认为应该都少管、多爱护、多容错,同时多给机会,多给市场,多激励。

  在这种情况之下,力争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并在这种前提下能够前赴后继久久为功。 

  九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企业家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在全国范围内,去年哪一位企业家给您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王安忠:我印象最深的企业家是俞敏洪。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企业家坚守初心、一心为民、久久为功直到胜利转型的企业家精神,也看到了一帮人认准了一件事干一辈子的决心,这对我来说意义深刻。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红的发紫的新东方陷入了低谷,那时候我觉得俞敏洪要崩溃了。但没想到的是俞敏洪顺势而为,将所有用不着的书桌捐到农村,建立东方甄选平台,原有的老师摇身一变成为卖货的文化主播,全线帮农助农,一夜爆火的兵马俑男人董宇辉,因为文化输出爆火出圈。

  所以我觉的如果说成功大多是偶然,但我相信俞敏洪的成功一定是必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毅力,沉稳而又睿智的商业眼光,家国助农的悲悯情怀,所有的所有,组成俞敏洪今日的必然。

  十问

  鲁网·泰山财经记者:说2023年是全力拼经济的一年,如果用一个词给全社会提神鼓劲,您会用哪个词?为什么?

  王安忠:我用这个关键词:相信。

  只有相信,就会有信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好,心情就会更好,事业就会更好,一切都会更好。

  相信首先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你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从而坚定的去做。如果成功,就是来自于社会的大环境和自身的努力;如果失败也要认,因为创业这条路要允许自己失败,要有承担失败的能力和底气方可创业,要不就好好的职业也很好。

  第二个相信的是团队。事业能否成功的核心是在于要相信团队,相信团队的力量和每一个人,久久为功的去做,无论在职业还是在创业,我想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收获。

  最后还要相信政府,相信国家会鼓励支持每一位民营企业家,并给予他们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

责任编辑:吴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