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大姐李桂芳

2023-04-28 10:41:00 来源:临报融媒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引子:1947年5月,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打响,在紧急关头,由李桂芳等32个沂蒙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火线桥”,保证了大约一个团的兵力从桥上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赢得了大战的最后胜利。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李桂芳作为受邀代表的老支前模范,组成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李桂芳老人被亲切地称为“沂蒙大姐”。

  地主院里的“小丫鬟”

  1925年,李桂芳出生在沂南县岸堤镇南岩路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由于家庭困难,父母为了保住她幼小的生命,就把她频繁地送往亲戚家,这样的“流浪”生活成为她童年痛苦的记忆。就在她9岁那年,为了不再拖累亲戚,父母给她找了一条“永久”的生路——把她当成童养媳送给了一户人家。

  李桂芳去的那家也很穷,根本养不起她,她只在那里住了几天就跑了回了家。为了能吃上饭,在她11岁那年,父母无奈地送她到本村的一户地主家看孩子,除此之外,还得干杂活,简直就是个“小丫鬟”。在地主家里,白天要看孩子,夜里还要守床,孩子一哭闹就要遭打骂。有一回全家刚吃完饭的时候,饭桌上放着几个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青辣椒,她一眼没看过来,被小孩子抓起来放进了嘴里,小孩嚼了一下就被辣哭了。听到哭声,老地主急忙赶来,不分青红皂白,一口咬定是她想害他的孩子,揪住李桂芳的头发就打,随后把她的头夹在两腿间,用手掰开辣椒硬往她脸上抹。眼和嘴被辣肿了,疼得她喊爹叫娘,直在地上打滚。非人的生活,刻骨的仇恨,使她连做梦都在盼望着逃离这一切。

  1938年初,村子里住上了一伙叫“动委会”(抗日动员工作委员会)的人,出于好奇,李桂芳经常背着孩子到那里去玩。这些人待人很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她去“动委会”的事被地主发现了。地主便把她叫到跟前,吓唬她说:“共产党男女不分,千万不要去接近。”

  谁是谁非?幼小的她心里没底。为了弄个明白,她晚上不睡觉,常常扒着窗户朝外看。接连看了几个晚上,所看到的情景并不像掌柜的说的那样。“动委会”的人解手的时候都是有规矩的,并不是男女不分啊!戒备的心理解除了,她便成了“动委会”的常客。通过与“动委会”的人频繁接触,她知道了天底下还有专门为穷人说话的共产党,从此接受了革命道理的启迪。1939年春,“动委会”在村子里组织夜校,她不顾掌柜的阻拦,积极报名参加。在夜校里一边学文化,一边听“动委会”从岸堤干校请来的老师讲授革命道理,她听得学得都很认真,并下决心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

  14岁离家闹革命

  按照“动委会”的安排,14岁的李桂芳毅然离家来到10多里外的夏庄村部队被服厂从事民运工作。这期间,她跑遍了夏庄一带方圆20多里路的几十个村庄。她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然后就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几经周转送往部队。

  有一次,为了抗击敌人“扫荡”,转移掩藏军用物资,上级领导命令星夜将储藏在胡家沟的粮食运往夏庄以北的泉子崖山沟里。接到任务后,她急忙在周围村庄组织了几十名妇女,摸黑赶到胡家沟,由于时间紧迫,又是黑夜,再加上敌人封锁严密,探照灯不停地扫来扫去,给完成任务带来了好多困难。那时候,根据地的支前任务重,男劳力当民夫,几乎是部队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等妇女们去执行任务的时候,连工具都很难找到。听说运粮食,有的妇女干脆揭了自己家床上的床单装粮食。按照运输的习惯,一是用口袋扛,二是用小车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工具,成了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起初打算用那仅有的几床床单,试了几次都没成功。装多了,像头“死猪”,又重又笨,好几个人都抬不动;抬少了,很费劳力,肯定在指定的时候完不成任务她们一时不知所措。

  情急之下,李桂芳想了个好办法,她和大家脱掉身上的裤子当口袋,两条腿一扎装满粮食,正好放在脖子和两个肩膀上,然后用手将腰口攥紧就行了。从胡家沟到泉子崖都是些狭窄而坎坷的小山路,夜间行走跌倒是常有的事,何况人人肩上扛着粮食,时间又紧,他们一路奔忙,几乎人人都有摔伤的地方,有的甚至几天不能走路,但是她们的任务却完成得很出色。

  那时候,每当自己的部队到来,就是李桂芳她们最忙的时候。白天她们安排住宿,供应吃喝;夜里趁他们脱掉衣服睡觉的机会,悄悄把衣服抱来,脏的洗,破的补,缺少的添置。为了防止混合,避免差错,她们都把同志们的衣服与人一一排队编号,分组流水作业,各负其责。因为夜里的时间有限,怕洗过的衣服晾不干,她们就用木火小心地烘烤。一道道程序完成后,她们就将洗净补好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再放回同志们身边。等到第二天早晨醒来,看到整洁的衣服,同志们都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人送绰号“李大胆”

  1941年,上级党组织安排李桂芳到山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担任了看护员。从此,她加入了“八路军”的行列。

  一年后,表现突出的李桂芳作为干部苗子被组织选调到山东青年学校(当时驻马牧池东柳沟村)学习。刚入校不久,学校就被“扫荡”的日本鬼子冲垮了,她又被分配到山东军区药材所工作。药材所的主要任务就是为5个野战军医院供给药材。当时环境极为恶劣,药品无来源,他们就到山上收集土药材,然后晒干或研磨成面,配制起来。为了尽量满足药材的供应,她和全所的同志们在北大山一带洒下了无数汗水。

  就在这时,领导上又要找一个胆子大的人去看守医院的太平间。这是一项很特殊的任务,领导把它交给了李桂芳。太平间设在拔麻村西南方的一条小河沟北边的看瓜屋子里。夜里因怕被敌人发现又不敢点灯,就她一个人和几个死尸或奄奄一息的伤员在一起。别说是晚上,就是白天让人看了也会心生恐惧。当她害怕的时候她就想:他们牺牲是为了啥?不都是为了咱老百姓不受剥削、不受压迫、不受日本鬼子的侵略吗?每当想到这些,她就感到浑身是胆,天不怕、地不怕了。为此,同志们都管她叫“李大胆”。有一天夜里,突然雷鸣电闪,风雨骤至。借着闪电的光亮她看见小屋的门外站着两只狼。当时,她心里也着实发毛,回头看看这些同志就觉得胆子又大了起来。她把牺牲了的同志从床上拖到地上,将床拉来堵在门口,然后用身子紧紧地撑在床上,保护了烈士遗体的完整。

  随着日本鬼子更加猖狂的“扫荡”,牺牲和负伤的人员越来越多了起来。医院时常遭到敌人的袭击,已无能为力使众多的伤员在医院里医治和养伤,多数伤员被安排在马牧池至铜井北大山一带老百姓家和敌人不便搜及的山洞里。那时,这里曾流传这样一句口号:“村村是医院,户户是病房,人人都是护理员。”

  女扮男装三年整

  为了更好保护这些伤病员,上级组织决定抽调一部分身体较好、年龄较小、心眼机灵的看护员,组成一个看护班,负责北大山一带的伤员护理,李桂芳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便于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工作,她剃成秃头,打扮成男孩。她白天跟着一个放牛的王大爷当小伙计,晚上打扮成要饭的,到附近村庄想着法子弄饭送给伤员吃。

  有一次,她们看护班的同志们在大胡屯后旁的石洞子里藏着,因叛徒出卖,日本鬼子派人把她们一个不剩地抓到了胡屯山顶上。鬼子追问八路军队伍和伤员的下落,见她们闭口不答就把她们每人打了5棍子,人人都被打晕倒地。幸亏老天爷帮忙下了一场雨,把鬼子淋回了据点。过了很长时间,她们被雨水淋着,才渐渐地一个一个苏醒过来。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前来寻找搭救她们的老乡,老乡激动地说:“听说咱们的人已经死了,我们是来抬尸首的。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们。”李桂芳她们见到老乡们悲喜交加,和老乡抱到一块大哭了一场。

  就这样,她在八路军队伍里女扮男装3年整,历经无数艰险。那时候,她个子本来就小,加上皮肤黑,别说不知情的老百姓,就连咱们部队上的人也把她当成男孩,还曾闹出过让她和男子们一块睡觉的笑话。直到后来离开部队,她才留起了长发。

  情意浓浓“火线桥”

  1947年5月12日,是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前夕。为彻底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华东野战军已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之势。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左右的汶河岸边的东波池村(现马牧池村),为紧急支援孟良崮战役,全村的老幼也全部转移外出。当时已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和当地的几个妇女干部,在村内等待接受上级交给的任务。

  太阳快落山时,西波池村党支部书记兼艾山乡联络员王纪明,气喘吁吁地来到东波池村找到了李桂芳。他传达了上级的紧急任务:在天黑以后,5个小时以内,必须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设法架起一座桥,以保证进攻孟良崮的部队顺利通过。

  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任务,妇女们面面相觑,没了主意。“5个小时以内”,或许是一两个小时,部队就有可能突然来到,这么短的时间,能架得起来吗?再说,架桥的材料到哪里去找?

  “搭木板桥!”东波池村的妇女干部刘曰兰终于想出了办法。“对!搭木板桥”,李桂芳高兴地站了起来,妇女们也活跃起来。她们七嘴八舌,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没有木板就摘门板,没有桥墩就用人扛着,人手不够就联络附近各村的妇女。”

  天黑不多会,大崔家庄等附近村庄的31名妇女带着7块门板,相继在大崔家庄东头的河边上聚齐了。为了尽快把桥架起来,李桂芳做了简短的动员后,她问:“大伙有没有决心?”大伙齐声回答:“有!”她又问:“能不能完成任务?”大伙说:“能!”随后,李桂芳就让大伙先在岸边歇着,自己脱掉鞋子,挽起裤腿,先下河去选择架桥的地点。上岸以后她按照妇女们的身高,把差不多等高的搭配成双,每四个人扛起一块门板,依次排列起来,在岸上架起了一座“人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桥”又移到河中,李桂芳又在上面试走了一趟,确实感到平稳坚固后,才让妇女们撤到岸上,等待部队的到来。

  大约是晚上9点钟左右,一支从北面来的急行军来到了河边。一个个头不高、胖乎乎干部模样的人站在河边,面对着河水显得很着急。“同志,辛苦了”,李桂芳上前搭话。这个人却好像并没有听见,只是自言自语地说:“桥呢?”“在这。”李桂芳转过身去,朝妇女们喊到:“架桥!”话音刚落,按原来的顺序,妇女们抬起门板朝河里走去……桥,奇迹般地出现在部队面前。

  看到眼前的情景,这个干部模样的解放军被惊呆了:“不,同志们,不行!哪能这样?还是我们脱了鞋子趟过去吧。”

  没等他下命令,李桂芳一挥手,朝站在河边的队伍喊到:“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快过桥!”

  干部模样的人没再说什么,只是激动地紧紧握住李桂芳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同志们!”随后,他朝身后的部队喊道:“同志们!前边是妇女同志搭的人桥,我们要轻踩、慢跑,走当中!”队伍在他的指挥下,踏上了“人桥”。

  暮春的气温虽然已经转暖,但是夜晚的河水依然凉气袭人。在桥下面,河水漫上了妇女们的腰部。刚开始,前面的部队知道是人搭起的桥,都有意放轻了脚步,可是后来的部队,不知道桥的“秘密”,只管加快脚步,迅速过河。他们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重。一秒、两秒、三秒……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腰弓着背驮着。实在撑不住了,李桂芳就让队伍暂停,让妇女们换换肩。

  妇女们这一换肩,桥的“秘密”又被队伍发现了,走在前面的战士说什么也不肯上桥。李桂芳再次亮开嗓门喊了起来:“同志们!快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喊声过后,战士们又重新踏上了“人桥”。就这样,部队约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从桥上通过,火速奔向孟良崮战场。

  革命胜利后,李桂芳成为沂南县妇联第一任会长,并先后担任沂南县副县长等职。1984年,她从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的职位上退下来,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这次架桥的事,李桂芳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炫耀的,她将这个秘密一直保守了20多年。20世纪60年代末,“红云岗”剧组在临沂体验生活时,李桂芳谈起此事,才被剧组创作人员发现。老人十分注重锻炼身体,常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她心中说不完的故事。

  1992年3月,李桂芳被省妇联、省民政厅和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山东红嫂”,同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7年4月,92岁的李桂芳因病去世。如今,座落在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内,有她的专门展室。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踔厉奋发,奋勇前进。

  (作者: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摄影:杜昱宝 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