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目标: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3000万亩

2023-05-08 11:05:0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8日讯(记者 范金鑫)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山东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对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介绍,中心建设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3年—2025年。中心总部和各分中心、试验站全面启动运行。突破一批盐碱地生物育种关键核心问题,培育耐盐3‰~6‰的粮油、饲草、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系)80个以上,构建耐盐碱生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实现我国盐碱地主要农作物的品种更新换代。突破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单位面积综合产能提高25%以上。构建“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标准化智慧化种养—生态化利用”的盐碱地生态化高值化全产业链条,培育盐碱地高效生态智慧农业新模式,建设盐碱地特色功能性产品等产业孵化基地。

  第二阶段是2026年—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中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以本地化团队为主,引进和合作团队为辅的人才团队,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农民和企业家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制约盐碱地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得到解决,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典型盐碱区形成多种相对稳定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带动我国盐碱地规模化分类利用和盐碱地产能提升。

  第三阶段是2031年以后。中心的平台体系更加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盐碱地相关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更加畅通,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日益凸显,自我发展能力大大提高。在我国不同盐碱类型区基本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盐碱地后备耕地资源的作用得到科学合理发挥。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