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味 “特”出品 “产”成群——聚焦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上)

2023-05-25 09:36:06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记者 孙先凯 李子路 刘兵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5月22日至23日,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与会人员深入临沂市、济宁市部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现场观摩,比学互鉴,共谋乡村振兴推进突破之策。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精神风貌显著改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与会人员表示,这次的观摩点,无论是发展思路、推进措施,还是方式方法、体制规范,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各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因地制宜,“土”要有味

  “我们村背靠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的5A级景区——萤火虫洞,现在村里也成了景区,城里人都愿花钱来我们农家小院住。”看着村子越来越美、腰包越来越鼓,在沂水县院东头镇四门洞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徐兴习笑得合不拢嘴。

  “推开窗户,鸟语花香;临栏远眺,满目苍翠。”这是一位游客最近在四门洞村“星空农舍”民宿便笺纸上的一句留言。这些年,四门洞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古街古巷、小桥流水等景观,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民宿31套、农家乐5家,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带动村里230多人就业,户均增收2.2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泗水县龙湾湖示范片区,是我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五年前,该区域还是一个基础较差、发展较为落后的片区,有三分之一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村庄“空壳化”问题突出。但龙湾湖片区靠近尼山景区,山清水秀,有一定农业基础,而且村内建筑比较有特点。

  充分发挥生态、文旅开发等方面的优势,经过近五年的发展,龙湾湖片区盘活了夹山头、东仲都等村闲置宅院117套,引进了阅湖尚儒研学基地、等闲谷艺术粮仓等文旅项目,拉动区内6个村连片成势,打造农文旅业态。目前,区内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最高的达到1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5年前增长1.8倍。

  现场观摩期间,与会人员感受到,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两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档升级,农村才能不断焕发新气象。

  一首脍炙人口的《沂蒙颂》,讲述的很多红色故事,就发生在沂水县西墙峪村。去年国庆节前夕,西墙峪村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收集修复红色文物的基础上,修建起红色村史馆并开馆迎客。“开馆以来,我们累计接待研学旅游3万余人次。”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说,“秀美山水加上红色文化,‘红绿融合’给西墙峪村带来了活力。”

  路径探索,“特”要出品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式谋划推进工作,是必须解决好的方法论问题。

  观摩中,各地实践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全局着眼、从微观入手,以村为基本单位,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

  “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当前乡村成片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内在的需要也越来越强。”临沂市委书记任刚说,“临沂市积极探索以片区建设整合资源、促进均衡、带动共富,做到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循序推进沂蒙乡村全面振兴。”

  寻出路、谋发展,做好特色文章是路径选择。近年来,“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在济宁乡村发展过程中蔚然成风。在龙湾湖片区夹山头村,“等闲谷艺术粮仓”创始人田彬,把村里20世纪60年代一处废弃粮仓改造成产业孵化基地。砭乡砭石、陶立方、阅湖茶艺舍等40多个业态在这里成功孵化,2022年实现营收6000余万元,直接带动500余人就业。

  政府支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让夹山头村尝到了甜头。农村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夹山头村成为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

  乡村振兴最离不开的是基层党组织,最迫切的需求是各类人才。说起“兵支书”刘元华,蒙阴县垛庄镇古泉村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面对乡村治理这个“老大难”,刘元华不服输,从修路和整治环境入手,带领村“两委”把村庄收拾得干净整洁,聚了民心,也恢复了党支部在村民心中的威信。

  古泉村所在地区有种植蜜桃的传统,但村里人少,很多地只能种上杨树,经济效益不高。想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得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正巧,金葵农业计划在古泉村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蜜桃。刘元华带着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个半月时间,1000亩地流转全部到位。在临沂,像刘元华这样的村支书还有很多。临沂坚持头雁领航,通过“重激励、严约束、及时调、掐尖选、支持干”选优配强村支书,带动乡村组织振兴有了新跃升。

  三产融合,“产”要成群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省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业总产值率先破万亿,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整体利润率不高。

  与会人员认为,如果农村只搞第一产业,农业就会一直停留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想要更进一步,唯有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

  小小蘑菇,产业链能延伸多长?位于邹城市大束片区的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实现了从普通农业种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日产金针菇160吨,年产值达2.8亿元。在南葛、钓鱼台村的400余个大棚,友泓生物按成本价为农户提供优质菌棒,并且包技术、包回购,每棚每年可增收6万元以上,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工商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近年来,大洪沟村建设乡创产业园,采取村集体资产入股、群众资产租赁、社会资本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盘活村内70套闲置宅院和周边460亩低效闲置土地,建设高端民宿、乡风礼堂、大师创作工坊,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营业收入3900万元,仅客房收入就达1000万元。这里的浮生小酒馆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旺季时候每天能卖出1吨啤酒;乡风礼堂每年承办婚礼、宴会、企业团建等各类活动50多次,举办周末小剧场等惠民文化演出90多场。

  “虽然根植农村,但这个项目已完全超出了农业农村范畴,拓展到了康养、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全产业化、长产业链条,将是未来农业农村一个发展方向。”项目投资人万强说。

  “多元化投融资路径是济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的‘八条路径’之一。”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近年来济宁市吸引无锡灵山、浙江中图等参与乡村振兴,成功打造了曲阜尼山、邹城市大束片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集聚强大合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