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榜单里的“好人山东”
梁山黄河河务局职工程兴田,听到有人呼救后迅速跟随求救者赶往事发地点陈垓引黄闸附近黄河河道,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两名落水学生;
济南章丘区普集镇北孙村的大学生孙在新,拿着上学积攒下来的1.2万元奖学金,解决了家门口的雨天排水问题,还把村里的主路翻修拓宽了;
……
“山东好人”频频“出圈”,他们用一点一滴的热心传播真善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正能量。记者选取了“山东好人”榜、农村“好媳妇好婆婆”评选、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三个榜单,寻找“好人山东”背后的故事。
山东好人榜——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南阳河边,矗立着军人沈星的青铜雕像,旁边的“沈星桥”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引得行人游客驻足瞻仰。
这里是青州。旅游旺季,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青州迎来了大量游客。
2012年,沈星路过南阳河边,见一学生落水,他将不满4岁的女儿安置在一旁,跃入水中救人。少年得救了,沈星却因为体力耗尽沉入水中牺牲,年仅31岁。沈星被评为“中国好人”和全国道德模范,是青州市入选的首位“中国好人”。
就像撒了一粒种子,十年来,沈星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精神符号。截至目前,青州共有15人获评中国好人,46人获评山东好人,156人获评潍坊好人,是全省获评人数较多的县(市、区)。
青州市文明办刘明伟从2017年开始从事“身边好人”评选工作,至今已有7年时间。“我们每月一评青州好人,然后推荐到潍坊好人,以市为单位推荐山东好人,省里推荐中国好人。”刘明伟介绍。
如何从96万青州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微光”?“组建了352人的好人联络员队伍,负责联络各级模范好人和搜寻辖区范围内新近发生的好人好事线索,在主流媒体、网站设置‘身边好人’栏目,开设热线、邮箱,长期发布身边好人线索征集公告。”刘明伟介绍,目的就是能够“看到”并“找到”隐藏在镇街、村里的“好人”,让基层好人事迹被“捕捉”。
群众声音里蕴含着真知灼见,“青州好人”的评选工作中,邀请志愿者代表当评委。今年48岁的柴国政,是青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曾数次参加“青州好人”的评审。
好人评选设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五个类别。“实际上,不同分类的‘好人’,难以用相同的标准衡量。”柴国政说。
每天一大早,家住青州市益都街道石家社区的石福军都会在自家的爱心包子铺里热情招待前来吃饭的环卫工人,他一边擦桌子、盛豆浆、拿包子,一边不时跟环卫工人唠唠家常,店铺虽小却热闹非凡。
2014年10月的一天清晨,忙活着做包子的石福军发现一位环卫工大姐在自家店铺门口打扫卫生,看天气清冷,他便邀请这位大姐来店里坐坐,顺便吃个包子。“一开始,她还不肯来,我一再邀请下,她才来店里。”石福军回忆。
从那时起,石福军心想,要不把附近的环卫工人全部叫来吃早餐。“最开始来吃的人很少,也就两三个人。”后来,越来越多的环卫工人到他的爱心包子铺吃早餐。
2016年9月,石福军获评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现在,来店里吃早餐的环卫工人也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增加到现在的二十几个人。从2014年10月份到现在,石福军的包子铺累计送出了6万多个爱心包子和几千杯豆浆。
“支持石老板,给有爱心的老板点赞。”“石老板坚持很多年了,很不容易。”“老板我给你去送面粉”……石福军坚持为附近环卫工人免费送早餐的事迹被报道后,大家都愿意照顾他的生意,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他的爱心行动。
“石福军是‘好人’中的典型代表。”刘明伟说,七八年前,像石福军这样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做法并不多见,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
刘明伟表示,评选时各类“好人”并没有“指标”或数量要求。近两年,每年评选出的数量略有减少,主要还是为了突出人物事迹的典型性、感召性,让评选“含金量”更足。
在青州市南部群山环绕的庙子镇,国网青州市供电公司庙子供电所党支部的党员们奔波在崇山峻岭间,保障40多个山区村庄的用电需求与安全。
让当地人称道的是,这个党支部里,接连出了两位“中国好人”。2016年,老职工曹永海获评“中国好人”。30多年以来,他靠着一辆老式摩托车,每天跑40多里山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落。
杨集庵村海拔800多米,大山环抱,山路陡峭,从供电所到这里,骑车加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包靠服务这个村的曹永海成了村里独居老人的“孩子”,每次忙完工作,他会挨家挨户走走,挑水劈柴;砌墙修房的事儿随叫随答应;生活必需品有什么缺的也记在心里。在曹永海的影响下,徒弟岳玉强加入好人队伍,2019年,岳玉强入选“中国好人”。
在国网青州市供电公司办公大楼的一角,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被打造成了开放、别致的空间,展板上展示着公司青州好人、潍坊好人、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的事迹。
在国网青州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郭延明看来,身边好人和善行义举,正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做实、做厚、做肥‘好人土壤’,发挥这些‘好人’所形成的‘雁阵效应’,放大‘好人好报’的道德正能量,会让‘好人’层出不穷。”他说。
“好媳妇好婆婆”评选——
用好家风带动好村风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而在邹城市提起乡风文明建设的典范,不少人都提起唐村镇的潘家官庄村。
潘家官庄村是一个普通的传统农业村,长期居住人口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在这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已有40年的历史。
村党支部书记王冬梅说,潘家官庄村“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村里不少老人还记得当时的情形:用红被面做成大红花佩戴在身上,每人发放一个暖水壶当礼品。
中间虽有过断档,但好传统延续至今,现在每年评选两次,每次评3位好媳妇3位好婆婆。近40年里,全村共有近200名妇女获得了“好媳妇”“好婆婆”称号。
今年36岁的姜蓉是从湖南株洲远嫁而来的“外来媳妇”。丈夫在外打工,家里的重担都落到了姜蓉身上。
“公公去世早,婆婆71岁了,腿脚不好,大伯哥身体残疾也需要人照顾,两个孩子大的10岁,小的7岁。”她说,“都是一家人,要和睦相处,我能做到的都尽力做到,能多照顾一些就多照顾一些。”
去年,姜蓉被评为“好媳妇”。“感觉自己默默付出的这些年,一下子被人看见了。”她说。
“给我们发了证书,戴了大红花,发了四件套,觉得光荣。”提起举办仪式的那天,姜蓉满满自豪。“那是我第一次戴大红花。”
王冬梅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前,也曾被评为“好媳妇”:“在农村,一个家庭和不和睦,媳妇发挥大作用。村里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虽然是简单的一个称号,却显示了她们的价值。”
评选工作在创新。走进潘家官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铁架子,上面整齐摆放着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这是村里打造的积分超市。
“我们把美丽庭院打造、志愿服务活动等进行量化积分,用小超市带动大文明。”王冬梅介绍,如今村民的“美德积分”成为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的重要参考标准。
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争做“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村民用行动传递正能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省大部分农村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大都是以村民大会推荐的方式来确定人选。
“评选出来的先进是层层推荐、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有代表性,她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冬梅说,让村民参与到评选工作中来,一是选出大家从心底认可的人选,二是评选过程就是最好的宣讲,可以通过她们的事迹感染更多人。
实际上,不仅是“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在农村,“文明户”“小孝星”等评选活动,群众也喜闻乐见。
在与潘家官庄村相隔不远的西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家风建设和“文明户”评选很受关注。
“家和万事兴 人和方可亲。”这是村民黄士林家的家训。因意外受伤,黄士林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全靠妻子在外务工。但即便生活上有些困难,一家人也从没有红过脸,夫妻二人把两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大女儿今年毕业了,在市里医院的耳鼻喉科当大夫。”说起孩子,黄士林很骄傲。
不仅一家人和睦,在与左邻右舍的相处中,黄士林和家人也总是热心相待。去年,黄士林干上了村里“公益岗”,“大事小情,只要需要我,我就来。”他说。黄士林一家被评为了村里的“文明户”。
“对农村来说,家风是提高村民素质最直接的方式。”西颜村党支部书记李作猛说,从2014年起,由村“两委”牵头,走街串户收集整理家风家训。
西颜村的家风馆中,介绍了村里走出去的军人、烈士,以及历年来考上大学的学生。这些正引导村民向好向善,建设和美乡村。“家风正了,村风也就正了;村风正了,人心也就齐了。”李作猛说。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
山东是榜单起源地之一
传播公益正能量,鼓励凡人义举——带着这样的愿景,2013年阿里巴巴联合全国主流媒体发起“天天正能量”项目,坚持每天面向全社会寻找、奖励平凡人的善行义举。“跳出山东看山东”,今年年初,阿里巴巴发布“天天正能量”项目十年评估报告,山东的9个县(市、区)获“正能量获奖人数百强县”。
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从高考结束到现在,“天天正能量”榜单中最多的,就是“正能量励志学子”。单百红是新近上榜的其中一位。
这位家住莒县安庄镇北柳石头村的女孩,12岁时母亲因车祸离世。今年年初,父亲在工地打工摔断右腿,不能再外出务工。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8月底,她前往烟台南山学院报到,学费以及生活费大部分是自己打工赚的。“我大学期间只要有时间,就帮助父亲贴补家里。”她说。
“生活过早地让单百红看到艰苦的模样,但她不卑不亢,向阳而生。”评语中说。被“天天正能量”榜单发现后,单百红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
“从2013年6月第一期榜单评出,到现在正好十年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张银生介绍,10年来,山东获得“天天正能量”奖励的有610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三。
作为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榜单,“天天正能量”范围更广,时效性强。目前榜单分为“周评奖”和“特别奖”两个类别,评选机制依托各地都市类媒体和网民群众。拿“周评奖”来说,采取“媒体推荐、评委评选、网友点赞”的方法——每周把媒体推荐的正能量故事做成投票页面,发给评委进行投票,评委由媒体总编或者副总编及正能量合伙人代表担任,票数一样的,网友点赞数高者胜出。
“特别奖”则由团队工作人员每天筛选各地媒体报道的正能量线索,符合标准的,直接联系媒体进行奖励。“一开始我们只设置了周评奖,后来觉得时效性不强,又设置了特别奖,基本上报道刊登的当天或隔天,奖励就可以到位,正能量事件短时间内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张银生说。
“项目最开始启动时,我们率先确定的合作媒体就在北京和山东,可以说山东是榜单的起源地之一。”张银生说。
拨开十年的时光尘埃,回到2013年6月“天天正能量”首期获奖案例,依然能搜索到相关信息:本期参选故事34个,由媒体和网友共同推荐,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奖金分别为一万元、五千元、一千元。而细看这份榜单,山东分量很足。
榜单中的“一等奖”,是当年全网知名度颇高的“破烂王”蒋兴保。当年,36岁的涡阳县石弓镇东蒋楼村村民蒋兴保在烟台打工。他看到邻居从起火的四楼坠落,毅然上前用双手将其接住,邻居仅受一点轻伤,而他却因此脚踝骨折。
网友称他“托举哥”,熟悉的人叫他“破烂王”。以收废品为生的他,和父母、叔叔住在10平方米的地下室。伸手救人,他称之为“本能”。
蒋兴保的事迹被山东媒体挖掘、报道,被推荐到“天天正能量”的评选中,并成为首期周评选的一等奖。
不只是蒋兴保,首期榜单中,还有来自曲阜市息陬镇大峪村、独自照顾瘫痪父亲的10岁女孩芊芊,以及青岛的哥黄旭东。
十年之间,越来越多的平凡英雄、生活勇士、身边好人被发掘。这中间,有很多事迹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当记者谈及“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张银生脱口而出的名字是——司机李保民。
2020年2月,正是武汉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李保民和其余9名货车司机各自驾驶货车运送200吨捐赠蔬菜前往武汉。李保民坐在驾驶室内,一边嚼着煎饼一边淡定朴实地说:“没钱我可以出力。”这段视频走红网络,网友纷纷点赞。
“没钱但可以出力”,质朴话语,滚烫热忱。在张银生看来,这正是对山东好人形象的最好印照。
在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张凤莲看来,山东“好人频出”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厚德载物、崇德向善的齐鲁文化浸润和滋养的结果。
“近些年来,山东致力于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齐鲁大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她说。
最近,又有许多“好人”登上热搜,引得全网点赞。他们中,有的在新疆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有的办书院免费照看放学孩子10年,有的请陌生老人吃牛肉面……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凝聚着山东人的优秀品格,正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着正能量。
- 山东好人4-6月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东营)现场交流活动成功举办202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