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王安东: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鲁网3月13日讯(记者 李海婧 实习生 弭法娜)3月11日晚,2023年“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仪式举行。现场公布了10位“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入选。
王安东长期在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一线从事生态保护与恢复,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作出巨大贡献。他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6个,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个。先后获得东营市改革创新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
作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专班综合组一员,王安东牵头承担了多项创建工作。2021年12月全面完成创建任务,2022年3月完成创建自评估和国家林草局组织第三方对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6月,积极对接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函送《关于申请设立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函》。7月-9月,到北京配合国家工作专班完成了报批材料审查、补充完善等工作。推进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过程,获得省级以上领导签批达100余次。
积极推进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
王安东研究谋划了自然遗产范围,总面积5.60万公顷。他编制申遗相关材料,2022年1月末,申遗文本递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进入申报材料格式审查阶段。2022年3月初,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反馈,申报材料顺利通过格式审查。王安东牵头做好了国际专家的迎检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专家现场验收,拟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积极推动了我省首家世界自然遗产批复挂牌。
开展基础研究,提高生态保护理论水平
王安东创新了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研发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协同成像光学监测设备与成像系统,为湿地鸟类的精确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他开展了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研究,揭示了黄河滨海湿地演变规律,阐明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关键功能修复机理。为黄河滨海湿地的保育与修复实践提供指导,并解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为湿地科学研究发展做出贡献。
王安东引进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海岸线变化。基于Landsat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的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黄河口岸线变迁分析,研究了淤积与侵蚀原理及防止岸线侵蚀方案。组织开展了卫星-无人机-地面监测协同调查岸线变迁、地形地貌演变、植物分布、蓝碳预测等创新性工作,宏观上指导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
创新应用研究,提高生物多样性
王安东主持研发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和互花米草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潮间带恢复研究科研攻关,以此模式申报中央资金3亿元。
王安东改革巡护监测制度,实现了巡护监测常态化,全面改革了巡护监测制度,取得显著成果。一是制定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规程,完善了巡护监测方案,保持了巡护监测的常态化。二是全面研究了东方白鹳、黑嘴鸥其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为栖息地营造、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东营市建设“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之乡”作出重大贡献。三是组织鸟类专项调查研究,成果在鸻鹬类、鹤类保护有重大突破,监测到306只丹顶鹤、248只白鹤,在此越冬,突破了山东省丹顶鹤、白鹤越冬记录。
搭建科研平台,开展自然教育
王安东联合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开拓国际合作项目,先后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牵头研发研学课程,把湿地、鸟类、植物变成生动的自然教育课程,科普教育团队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名单。
王安东牵头研发了《黄河入海 大美湿地》研学课程,把湿地、鸟类、植物变成生动的自然教育课程,并成功申报《山东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在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营造“体验湿地,探秘自然”的良好氛围,王安东组织举办了第19期自然体验师培训班,培训63名自然体验师,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研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