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收时!齐鲁大地,谷熟、果香……
今日秋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
齐鲁大地上 粮熟果香农欢笑
图①:9月19日,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李庄村农民在采摘山楂。(□通讯员刘明祥报道)图②:农民在滕州市鲍沟镇一家葡萄种植农场搬运刚刚采收的葡萄。(□新华社发)图③:郯城县郯城街道洪福寺村村民在整理采摘的毛豆。(□新华社发)图④:东营市垦利区的一处大闸蟹加工车间,工作人员对大闸蟹进行分选和捆扎。(□新华社发)
扫码查看 专题报道
9月22日,农历秋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这个礼赞丰收、致敬耕耘的节日里,齐鲁大地上,沉甸甸的玉米穗咧开了嘴,黄灿灿的谷穗压弯了腰,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枝头,又大又肥的鱼儿挤满网兜……丰收场景处处可见,丰收喜悦写在脸上。
潍坊市临朐县山旺镇小黄山下的谷地里,农民一手持镰刀,一手攥住谷穗,“嚓嚓”两声,迅即将谷穗放入身旁的蛇皮袋里。
黄复军所在的解家河村就在旁边,小黄山、鹁鸽山绕村而立,这里是“山旺黄金米”的主产区之一,附近土壤有机质含量0.8%-1.2%,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含量高。“我们这儿的小米不愁卖,最近不少人自己开车找过来买。”黄复军种了30亩谷子,收获脱壳后三天全卖完了。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今年,潍坊市创新实施“百区示范、百园提升、千企引领、千村共富”工程,抓点带面、连片发展,带动了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如今,鹁鸽山周边小米种植面积达2万亩,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粮食总产已连续10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今年,山东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夏粮总产达到543.3亿斤、同比增加8.48亿斤,单产水平居全国夏粮主产省第一,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正在迈向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不仅粮食供应充足,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优质产品也响当当。
9月21日凌晨五点钟,天还没亮,位于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已是灯火通明、车来人往。捆扎车间里,20余位工人熟练地用左手拿起螃蟹,拢好爪子,右手将早已准备好的香草迅速缠绕几圈、打结,再剪掉多余的香草,一只只螃蟹便成了“缩手缩脚”的“掌中宝”。不一会儿,这些大闸蟹就被装箱运往全国各地,隔日便能端上餐桌。
“和往年比,今年咱们蟹子的品质更上一层楼。”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泽介绍,受益于今年的光照、雨水等气候条件,黄河口大闸蟹预计会增产10%以上,每斤的市场价格也比同期高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位于北纬37°的黄河三角洲,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成为养殖大闸蟹的理想之地。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协会会长王新军介绍,截至2023年底,东营市培育黄河口大闸蟹龙头企业(合作社)20余家,大闸蟹精养面积稳定在7万亩,产量达7000吨,产值超10亿元。
“今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在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许庄村的中国圆铃大枣生态园,圆润饱满、色泽莹润的圆铃大枣压弯枝头。村民许占楼在这里承包了80亩枣园,在精心管理下,今年每亩产量达到1200斤,而且经过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价格稳定在8-10元/斤。
农民增收才是真丰收。为了让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肖家庄镇8个有大枣产业基础的村,联合成立了枣乡新村党委,通过“新村党委+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实现圆铃大枣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如今,圆铃大枣的品牌越来越响,行情越来越好,枣农收益翻番,新村集体收入达到103万元。
“我种山楂10年了,今年预计能收1.2万斤,按现在的行情,能卖个好价钱。”泰安新泰市刘杜镇的2.3万亩山楂林,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联盟村村民周鑫站在自家果园里,望着这一片片“红宝石”,满脸笑意。
目前,新泰全市种植山楂4.72万亩,年产量高达5.28万吨,年产值超3亿元,带动近2万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红红火火的产业,带动农民腰包鼓起来。今年上半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3元,同比增长6.4%。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张鹏 杨珂 李广寅 薛良诚 刘涛)
东阿县黄起元村
房前屋后小果园 绿了乡村富了乡亲
9月20日,走进东阿县牛角店镇黄起元村,街道两旁的山楂树上缀满了青红色的山楂果。
远远望去,黄起元村像是掩映在山楂林中的平原小村。黄起元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尹承荣告诉记者,2021年,黄起元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整理出来房前屋后的“小片荒”、空闲地。“这些边角地不种上绿植,就会长出来杂草,经过集体讨论,我们选择了大金星山楂和黄金梨两个果树品种进行种植,全村村内道路共种植了3000棵山楂树和1000棵黄金梨树。这不,前几天黄金梨刚刚采收完,有的村民拿去卖了钱,有的则馈赠亲友尝鲜。”尹承荣说。
再过几天,山楂树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年秋天,这些果树由村委会聘请专业技术员修枝剪条,日常浇水施肥管理则由农户自行管理,每户农户房前平均有五六棵果树,户均增收一千元。”尹承荣说。
仲秋时节,行走在东阿县乡村,随处可见枝头上青红相间的大枣、逐渐褪去青涩的柿子、坠弯枝丫的石榴、饱含甜蜜的无花果……近年来,东阿县围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助力农民增收”这一发展思路,引导全县510名村级林长带领群众在清理出的街道两侧、村庄周围、房前屋后、庭院内部、池塘沟渠、宜林荒地荒滩等地块,因地制宜栽种核桃、山楂、大枣等苗木,农村“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区域变成花果林。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东阿县涌现出了‘桃花村’西杨村、‘梨花村’姜庄村、‘苹果村’郭口村等各具特色的花果村,春季赏花、秋季品果,果树种植在乡村绿化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乡村的美化、绿化以及农民的增收。”东阿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王艳军说。
(大众日报记者 高田 通讯员 徐涛)
沂南县庙前车疃村
边角地微改造 实现“蔬菜自由”
9月20日下午,走在沂南县蒲汪镇庙前车疃村,记者发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里,除了少量花草,余下的都是一株株果树或长势良好的蔬菜。拐进胡同,在几处房屋中间,小菜园里的丝瓜花开得正艳,旁边种下的芹菜也已冒出嫩芽。村民牛森正在这片菜园里忙碌着,隔天就是小王庄集,他要将菜拿到集市上去卖,“我家门前屋后的空闲地比较大,种的菜吃不了就去卖,一年能卖万把块钱。”
在村民牛玉良看来,仅在房前屋后种菜年收入就能过万并不奇怪。“村子建设用地面积大概是220亩,村里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抠’出了约40亩的小菜园、微花园。”牛玉良介绍,“我家也在门前的花坛里种了不少应季蔬菜,基本能实现‘蔬菜自由’。”
边角闲置地成了“生金地”,但村民房前屋后的空闲地面积不一,如何才能保证分配公平?“村里打造的这种小菜园、微花园,我们按照每年每平方米6毛、每亩400元的价格,把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临时让渡到村民手里,村民种菜能赚钱,村集体也有了一部分收入,为后续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车疃村党总支书记、庙前车疃村大组负责人崔玉正说,房前屋后“微改造”后,这些边边角角的小地块不仅成了发展“边角经济”的承载地,也打造了一处处“微景观”。
“以前村子最难清理的就是房前屋后的垃圾堆,我们保洁公益岗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打扫效果也一般。现在打理门前屋后的地块变成自家的事,人人都讲卫生爱干净,门前变干净了,村居也变美丽了。”庙前车疃村保洁公益岗李长君说,通过开辟小菜园和微花园,村里全员都参与进来,共同打造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大众日报记者 王思晴 通讯员 毕泉奇 王忠洲)
肥城市乔界首村
微型处理站来解污水治理难
9月21日,走进肥城市安临站镇乔界首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园画卷中。
“以前生活污水到处淌,现在都收集起来利用了,家里干净了,村里也没臭味了。”在村民乔学宾的家中,水泥地面一尘不染,餐厨废水由房后引出,洗浴水、洗衣洗漱水由院前引出,分别经支管网导入污水收集池。
“我们采取简易处理+集中拉运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乔界首村党支部书记乔洪良介绍,这种方式由预处理单元、二级生态净化单元、三级生态强化净水处理单元和收集利用储水池构成。
近年来,肥城市按照因地制宜、尊重习惯、生态循环、分类施策的治水思路,采取分散处理、纳入管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治理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吞”进去的污水,经过多道工序,“吐”出来的再生水,能继续发挥余热。在肥城市仪阳街道周王墓村,该村根据地形特点,在全村最低点建起一座100立方米三级沉淀池,使管网内污水自然流淌、集中收集,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就近用于灌溉生态苗圃,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
实现“废水”变“肥水”,肥城市精准聚焦发力。针对集中拉运运维费用较高的问题,实施资源化利用方式对设施提升改造,运营维护费仅涉及电费和潜水泵、软管等老旧设施更换和维修,全年运维费用仅为680元左右,较之前减少4720元,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
“我们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对PH、COD、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开展跟踪监测,监测结果均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泰安市生态环境局肥城分局局长有保龙说,目前,肥城已全面完成辖区内586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大众日报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
巨野县泗兴屯村
有了管理服务平台 指尖守护农房安全
“你快来看看,俺家堂屋门前出现一道裂缝,以后还能继续住人吗?”9月18日,在巨野县田桥镇泗兴屯村,村民王光新拦住了正在走访的巡查员于德江。
王光新所住的房屋已有20余年房龄。于德江旋即进屋,仔细观察裂缝并拍照记录。虽然于德江有多年建筑施工经验,但为了得到更专业的处置意见,于德江通过手机上的“农房建设管理服务平台”App,与正在轮岗值班的建筑工程师郭鼎连线,将拍摄的问题部位通过平台实时共享。
“拍一下房屋基础,再看一下裂缝附近”“到屋内再看一下”……在于德江的远程操作下,郭鼎很快汇集到所需信息,心中也有了答案:“根据视频显示,房屋基础并未出现不均匀沉降,房屋结构整体安全,初步分析裂缝是梁下应力集中造成的,不存在安全隐患,暂不需要处理。”郭鼎建议在裂缝处贴监测纸,随时观察裂缝发展的情况,如有变化,及时报告。
农房建设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的住房安全。巨野县积极探索农房建设管理新模式,打造“农房建设管理服务平台”,涵盖视频指导、房屋管理、线上巡查、线上咨询、工匠管理等功能,实现全过程记录、全过程巡查、全过程监督。
为了确保问题得到专业处理,巨野县由熟悉施工安全、结构安全的数据库专家“坐诊”,县镇平台即时互动,实时查看农房施工现场或既有农房现状,从专业角度给出明确、具体指导意见。镇街成立服务平台配套队伍,每个镇街至少配备1名技术人员,吸纳村“两委”人员或建筑工匠为巡查员,成为平台延伸到村居的“触角”。
今年以来,巨野县利用农房建设管理服务平台,指导农房施工440余次,评估既有农房疑似隐患56处。
(大众日报记者 赵念东 通讯员 蒋晨曦 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