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青走廊上,绵延4000多年的“建城密码”

2024-09-25 10:14:59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9月21日,《山东画报》刊登《站在史前城址触摸历史真实》一文,介绍了2022年以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重启位于淄博临淄的桐林遗址的发掘工作情况。桐林遗址展现着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时期的连续丰富的文化积淀,以龙山文化堆积最为突出。2023年,该遗址发现4000多年前高等级院落,该院落是目前山东龙山文化城址中唯一可以确认的高等级建筑区。

  9月22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告诉记者:龙山文化时期奠定了鲁北地区人文地理格局。在今天的济青一线,龙山文化时期沿线分布着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四处城址,这四处龙山城址由西而东一线排开,正好处于今天泰沂山地北侧山前的经济走廊上。囊括鲁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分布态势,串联起的就是如今的济南-滨州-淄博-潍坊一线,也就是山东长期以来的经济走廊和文化社会轴心,其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现雏形。

  目前,鲁北山前平原城市带也是山东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走廊。现当代因为胶济铁路、济青高速、济青高铁等交通要道的叠加,鲁北山前平原城市带的地位更加重要,已经形成都市连绵区。2023年经济发展数据表明,济青沿线城市青岛、济南、潍坊、淄博、滨州的生产总值分别是15760.34亿元、12757.42亿元、7606.01亿元、4561.79亿元、3118.85亿元,占到2023年山东GDP9.21万亿元的将近一半。

  济青走廊从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奠定雏形,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四处城址是最好的证据,而且这一带的建城史有很强的连续性,比如城子崖遗址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桐林遗址展现着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时期的连续丰富的文化积淀。

  济青走廊绵延发展4000多年,有什么样的“建城密码”?

  第一,济青走廊因为位于泰沂山系北侧平原,是山东古人类从狩猎、采摘过渡到原始农业的理想位置,古人类从史前就青睐今天的“济青一线”,这为后来的城市发育奠定了基础。

  鲁北山前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四处龙山文化城址,距今都在4000年以上,但考古发掘证明,山东古人类在山前平原的活动史可以上溯到更早,而且具有连续发展的特点。以临淄桐林遗址为例,其东侧18公里齐陵街道后李官庄村西北,就是著名的后李遗址,年代距今约8500~7500年,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时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全国罕见,二者今天都处在济青高速北边,但隔着淄河;桐林遗址东南18-19公里,今天济青高速南边,是2023年3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赵家徐姚遗址,赵家徐姚遗址距今大约1.32万年,是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出土了包括200余件早期陶片制品在内的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益超指出: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一个从大山走向平原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和人类获取食物从采摘狩猎为主转变到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农业种植的生产生活更稳定,但是在向原始农业过渡的时刻,需要一个“退”可采摘狩猎、“进”可种植的地带,泰沂山系北侧平原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也因此,今天我们在“济青一线”能看到山东古人类连续进化的遗址遗迹,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四处龙山文化城址正是连续进化发展的“果实”。

  第二,泰沂山系北侧平原地带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尤其原始农业发展条件好,这为山东古人类定居生活乃至建城,提供了基本条件。

  孙波10多年前撰文《桐林与两城:两种聚落模式的比较——鲁北中部-鲁东南沿海龙山时期的聚落与社会》指出,桐林遗址“区内南部沿着山前发育着东西向带状黄土堆积,属于山麓堆积平原,少湖沼、多河流,土地肥沃,宜于农耕,聚落繁生,逐渐成长为地区的经济社会重心。桐林遗址处在这条黄土带上,西侧有一座名叫愚公山的小山,乌河与澅水在遗址中部汇流……乌河全长60公里,水量稳定,两岸颇得灌溉之利。”

  其它如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寿光边线王四处城址,也均位于今天的济青高速沿线,有着大体相似的农业发展条件。

  在原始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原始畜牧业、手工业也发展迅速,人群大量聚集并繁衍生息,“济青一线”在龙山文化时期逐渐形成今天城市带雏形,而且达到了当时“领先级”的文明高度。2011年,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谌中和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文章《洪水、古城与中国文明的起源》指出:“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至山东龙山文化,文明发展一直持续向前,是当时很先进的史前文化之一。其制陶技术十分先进,酒器多样、造型优美,尤其是制作精美的蛋壳陶,漆黑发亮,胎厚不足一毫米,让现代陶工技师自叹不如……琢玉的技术已从阴刻线条发展为阳文装饰,似比良渚更胜一筹。”

  第三,泰沂山系北侧平原地带,因为地势平坦,交通优势明显,特别是东西向联通作用优越,特别利于城市发育。

  交通的便利,便于人流物流聚集,对形成城市具有助推作用。孙波研究认为,鲁中山地北侧山前地带,古来即为鲁北地区社会的重心,今天仍为山东省的经济走廊,省内最重要的交通干线胶济铁路、309国道、济青高速公路等就坐落于此。这条大通道历史悠久,向东沿着渤海南岸的山缘平地或者顺着大沽河-清水河-大沽夹河一线,连着胶东半岛。向南,沿潍河上溯越过五莲山与沂山之间的分水岭——穆陵关,就是沭河河谷,由此将鲁东南和日照沿海连接起来,也可以顺沂沭而下,南接淮河,进入江淮地区。向南还有另一条线路,即今天京沪铁路穿越的济南-泰安一线。向西,其延长线——220国道和济荷高速公路,是贯通鲁西、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这条通道显然是与古济水相伴而生的,古代文献多有载述。向北,鲁北中部面对着的是渤海和属于华北大平原一角的鲁西北地区,这一带地势低平,没有高山险水。由此而知,上述几条路线的历史均源远流长,将鲁北中部和山东其它地区紧密地联系为一体,鲁北中部地区古代文化发展、与周围地区的交流等当和这些通道密切相关。

  这几条通道中最关键的是济青一线,龙山文化时期沿线分布着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四处城址。这四处龙山城址由西而东一线排开,正好处于今天泰沂山地北侧山前的经济走廊上。统括鲁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分布态势,可以推测这条经济走廊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将城子崖等四座城址串连起来的正是这条经济走廊上的通道。这条通道沿着鲁中山地北缘将整个山前地带串连起来,同时这一带河流基本都是南北向,聚落基本沿河分布,由于河流的沟通作用,把整个鲁北中部也整合在一起,这都是城市发育的有利条件。

  第四,泰沂山系北侧平原地带,虽然是平原,但因为临近山区,海拔依然较高,这种位置一方面利于原始农业发展,一方面利于泄洪,而防洪是古代城市建设十分重视的要素。

  早期人类大多是居住在山洞中,当人们后来以农业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以后,就逐步移居到山脚的高地,泰沂山系北侧平原地带具有这个特征。在人们逐步移居到低平台地的过程中,一方面有了可耕地以及更高的作物产量,但同时一步步接近河流及其泛滥区,这使人们格外注重城市防洪问题。从古至今,太行山东侧形成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城市带,泰沂山系北侧形成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城市带,泰沂山系西侧形成济南-泰安-济宁-枣庄城市带,其位置都符合“山前平原”这个基本特征,地势平坦而高,只要避开河流,就可以避免水灾侵害。

  综上所述,泰沂山系北侧形成济青走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形平坦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地势高可防洪等优点,正是这些综合因素, 为济青一线城市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直到今天成为山东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走廊。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责任编辑:吴晓慧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