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牵引驱动 打造融合发展元动力

2024-10-21 07:38:32 来源:大众新闻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2022年以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精神,立足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实际,秉持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创新实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各地、高校、企业及创新平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四链”融合的内涵意义、发展路径。去年,大众日报摘选部分典型做法进行了编发,对深化融合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随着“四链”融合向纵深发展,各地各领域积极探索推进融合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涌现出一批融合特征明显、人才引领发展效能彰显有力的典型经验。近期,大众新闻分“人才引领驱动型、高校辐射驱动型、产业牵引驱动型、平台赋能驱动型、市场要素驱动型”5个类型,编发第二批“四链”融合典型案例。

  链接全国科技人才资源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潍坊实施智联百校行动加快推动校地企融合创新发展

  一、概述

  近年来,潍坊市立足产业需求,针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缺少领军人才支撑、企业与高校院所资源流动不畅等难点堵点问题,创新开展智联百校行动。通过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共建、校地“双向挂职”等方式,畅通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渠道。自智联百校行动实施以来,潍坊市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11所高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工信部直属高校先进技术成果潍坊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22家,新增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每年为企业破解4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书写了校地融合发展的“潍坊实践”。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智联百校工作推进机制

  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地合作,将“实施智联百校行动”作为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研究推进,出台《实施智联百校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智联百校行动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和市直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每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全力推进。市县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协调解决有关困难,形成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密切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校地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工作推进情况作为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和人才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通报表扬一批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对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作为评先树优、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

  2、突出需求导向,畅通高校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渠道

  依靠智联百校行动,潍坊市聚焦推动重点产业做优做强,摸准摸实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需求,建立动态调整、定期发布制度,分产业编制需求目录,共涉及全市3156家企业人才需求4.32万名。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院所学科、人才优势,每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深耕1—2所高校院所的3—4个重点领域,“9+3+N”产业链牵头部门和市直相关责任部门深耕1—2所高校院所的相关领域,全市共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8所深耕高校院所、110个重点对接领域。组织校地干部“双向挂职”,搭建常态化联系对接桥梁纽带,建立高校院所创新资源“蓄水池”,供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潍创新创业、更多科研成果在潍落地转化。截至目前,已选派4批、140名干部到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58所高校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123所高校院所选聘460名专家人才到科技型企业担任科技人才副总,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申报、柔性合作等方式,引导专家人才与企业加强科研攻关、技术合作,将“高校智库”转化为“企业智囊”。

  3、加强多维度联系对接,大力集聚市外高校院所高层次协同创新人才

  把智联百校行动作为推动领军人才筑峰行动、40万大学生集聚计划深入实施的重要抓手,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市县联动,采取“产业专班+企业”模式,带着人才技术需求常态化走进高校院所,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有关责任部门每年至少策划举办1场重点校地人才对接活动,邀请高校院所专家人才来潍考察交流,推动市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高能级创新平台之间加强人才对接交流。2023年以来,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28所知名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招才引智,龚旗煌、薛其坤、李术才等20位两院院士,45位高校院所领导来潍考察洽谈;在北京大学举行人才政策环境宣讲会,与山东大学共同举办“山东大学潍坊日”,吸引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工信部直属高校校领导带队来潍参加活动,市县联动开展“2024潍坊人才日活动”,成功举办人才创新发展大会、国际人才创业大赛、“才聚潍坊——直通名校”大学生招聘等活动490余场,新引进海外人才982人、青年人才12.88万人;国家级领军人才达144人、泰山人才达368人。

  4、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依托驻潍院校自主培育急需紧缺人才

  在智联百校行动框架下,进一步实施驻潍院校校地融合发展提升行动,建成精准对接校企人才供需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产教融合服务机构,市县一体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驻潍院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发挥潍坊职业教育优势,推进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产城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潍柴、歌尔等龙头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现代产业学院、科创中心、实训中心等为依托平台,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快实现共同体内人才自我培养,同步解决学生就业。2023年以来,驻潍院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161个,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90个,签约在校生4万余人,通过“订单班”“冠名班”方式新培养技能人才近2万人,驻潍院校毕业生留潍率显著提升,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数量连续13年全省第一。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潍坊举行。

  5、共建平台载体、深化校地企政产学研合作,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智联百校行动,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强化“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高能级平台载体,比如,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实现集聚各类研发人才780人(其中博士194人),2项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首次成功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等布局,高标准建设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承办高校院所举办的全国性、区域性或专业性人才项目交流对接、学术会议等活动,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比如,与山东大学、崂山实验室共建水动力平台,集聚高水平人才270人,转化智能消防巡视机器人、高效水凝胶等科技成果12项,有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打造“四链”融合实践样板

  ——烟台强化产才融合赋能“蓝色药谷·生命岛”建设

  一、概述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医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医药产业被列为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烟台市“蓝色药谷·生命岛”作为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坚持高标准规划,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作用,通过产业化导向、市场化手段加强“四链”融合路径探索,为烟台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库作出贡献。截至目前,“蓝色药谷·生命岛”已累计吸引95家企业落户,集聚高端人才350余名,累计转化交易合同额超过1.6亿元,满园满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60亿元、利税48亿元,集聚各类人才超过5000人。

  二、主要做法

  1、聚焦创新驱动,做好“四链”融合顶层设计

  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中之重。“蓝色药谷·生命岛”以“打造高端研发创新区”为目标,构建起“2+6+N”三级创新驱动体系:“2”即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2个龙头级科研平台,“6”即吴炯院士工作站、省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石药百克长效蛋白药物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6处高能级创新平台,“N”即生物样本资源库、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多处产业服务平台,实现了“上游发现—中试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贯通。截至目前,共引进两院院士等30名高层次人才担任课题组长,领衔开展新药及仿制药项目研发97项,获临床批件I类新药2个,提交pre—IND申请I类新药2个,进入临床前研究I类新药9个,发布新型抗肿瘤小分子候选药物等科研成果8项,落地转化3项。

  2、坚持高位推动,以“链长制”牵引“四链”融合发展

  在“蓝色药谷·生命岛”全域推行“链长制”,分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特医与保健食品、现代中医药等5个领域,明确东诚药业、石药百克等10家头部企业担任“链主”,整合市场监管、卫生健康、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12个相关部门职能成立“链办”,形成“链长挂帅—链主领航—链办护航”组织保障机制。围绕“产业链”,实缴资本10亿元,成立烟台生物医药集团,全方位负责“蓝色药谷·生命岛”产业管理运营;围绕“人才链”,成立烟台半岛人才科创集团,组建6部门、32人的专业队伍,专职负责“蓝色药谷·生命岛”内技术转让、活动策划等企业人才业务;围绕“创新链”,成立烟台市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院,负责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围绕“教育链”,依托省实验室组建研究生院,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衔接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等28所省内外高校,培养生物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硕博研究生298人。

  3、探索市场化手段,助力“四链”融合提质增速

  针对“四链”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研发堵点、融资难点等问题,从市场化角度进行路径探索,为企业和人才保驾护航。中试投入大、难度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对此,“蓝色药谷·生命岛”成立可提供CDMO/MAH等9类中试服务的山东蓝色药谷成果转化公司,辐射岛内所有专家(团队)和企业,推动生物医药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面对全国范围内生物医药企业一级市场融资量“资本冷却”,由烟台生物医药集团牵头,联合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烟台国泰诚丰等20余家生物医药领域头部基金,共同设立100亿规模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母基金,目前已为艾名医学、埃格林医药等21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预计三年内扩大形成500亿规模的母子基金群。为防范市场风险,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成立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落地投产进行全流程辨识评估。引进北京团集康健专业人才团队,共建自媒体销售平台,联动国内1300余个销售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销售服务。

  4、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升“四链”融合发展软实力

  通过“部门联合+资源整合”,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度,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发展生态。做好安居保障,定向推出130套人才公寓,采取“企业补贴租金、园区配套服务、区级兜底保障、人才拎包入住”模式,满足人才安居需求。打造人才社区,推进“生命岛国际人才交流港”“昆嵛人才会客厅”实体化建设,成立1处管理服务中心,组建28人服务专员队伍,设置政务服务区、共享办公区、双创路演区等8个主要管理服务区域,定期开展各类人才活动。开展试点改革,通过制定放活管理运行机制、深化岗位职称改革等6个方面措施,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授权改革,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支持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优化人才发展氛围。丰富服务事项,整合部门单位职能资源,梳理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体检等8大类服务项目31个,举办魅力烟台体验日、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助力人才安心创新创业。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 做强海洋产业集群

  ——青岛蓝谷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概述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近年来,青岛蓝谷放大海洋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优势,通过建设千亩级海洋产业园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化校地融合互促、建设人才创业园区等,有效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互促,现代海洋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集聚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国字号”科研机构及高校研究院50余所,科技创新平台114个,规上企业92家,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53亿元,呈现出海洋产业快速壮大、海洋高端人才加速集聚、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

  1、建设千亩级海洋产业园区,做好产业引领示范

  青岛蓝谷立足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制定青岛蓝谷发展规划,确立蓝谷“3+2”产业体系,规划布局了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海洋新能源4个千亩级产业园区,按照建设“标准化”和服务“定制化”设计模式,做好建筑厂房定制化设计,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成立园区建设运行指挥部,实行“一个产业定位、一个规划引领、一名领导担任园长、一个平台公司开发建设、一个产业中心跟进招商、一批科研院所科技赋能、一支产业基金助力、一套招商政策支持”的“八个一”推进模式。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了5支专业招商团队,配备专业人员瞄准涉海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开展精准化项目招引。截至目前,产业园项目累计总投资达到210亿元。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构建人才优质“生态圈”,培植人才干事创业的“土壤”是实现人才“留得住”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青岛蓝谷坚持产业兴才用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加大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奖励力度。鼓励园区高校院所自主开展各类人才引育活动,崂山实验室通过“全职+双聘+以任务汇人才”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模式,引进了包括吴立新院士、王军成院士在内的12位顶尖人才,建设了一支1000余人的创新团队。坚持服务留才容才,聚焦人才“关键小事”,研究出台《青岛蓝谷服务人才八条》,发放“蓝谷人才卡”,统筹区域内医院、酒店等10余家平台资源,为区域内人才提供医疗、餐饮、住宿等8个方面精准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人才卡500余张,为人才提供餐饮、住宿、政策咨询等各项服务2000余次。高标准建设蓝谷人才之家,一体化打造人才服务、技术交易、金融服务、项目路演、项目洽谈5大中心。目前,已链接重点企业350余家、院所100余家、相关学科专家8500多名,初步实现人才、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互融共促。

  3、深化校地融合互促,构筑协同育人高地

  持续优化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生态,突出市场导向,深化校地融合互促,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协同创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打造重点院所专属产业化空间,搭建成果承接载体平台,推动高校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科教产融合发展对接专班,互派专业人员挂职,推动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在蓝谷落地;打造山东大学蓝谷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入驻人机智能系统研究中心等7支团队。发挥崂山实验室、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虹吸效应,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带动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家深海基地、自然资源部青岛海地所等一批高校院所在青岛蓝谷布局。通过集聚崂山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等一批高校院所载体,集聚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与高校联合建设培育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64个。

  4、建设人才创业园区,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水平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面统筹推进青岛蓝谷双创示范基地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助力人才创业。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设立企业、院所、基金三个子联盟,畅通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融合通道。建立“信任在先、审核在后”的网上办事制度,加快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为创业的海洋人才提供找资金、找场地、找市场、找合作伙伴、找政策的“五个找”服务,解除海洋人才创业的后顾之忧。其中,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于敬东创办的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提供近2100平方米的研发及中试场地,并在产业园区为其预留3600平方米用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使用,为公司组织2场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帮助其引进优秀人才。目前,公司已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生产的深远海网箱智能化作业系统、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责任编辑:崔永霞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