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要素驱动 利用专业化力量深化融合

2024-10-22 08:30:09 来源:大众新闻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2022年以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精神,立足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实际,秉持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创新实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各地、高校、企业及创新平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四链”融合的内涵意义、发展路径。去年,大众日报摘选部分典型做法进行了编发,对深化融合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随着“四链”融合向纵深发展,各地各领域积极探索推进融合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涌现出一批融合特征明显、人才引领发展效能彰显有力的典型经验。近期,大众新闻分“人才引领驱动型、高校辐射驱动型、产业牵引驱动型、平台赋能驱动型、市场要素驱动型”5个类型,编发第二批“四链”融合典型案例。

  推动科创与金融双向赋能

  为“四链”融合提供支撑

  ——济南推进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一、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抢抓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不断完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强化人才科创金融保障、降低人才企业创新风险、强化科技人才要素赋能,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汇聚了金融活水,在破解人才科创企业融资难、强化初创企业资金支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6月末,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1937.5亿元,同比增长19.47%,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9.37个百分点;科创企业获贷率41.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了“资金流”支撑作用,有效助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二、主要做法

  1、完善金融政策制度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强化金融政策引领,加快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2023年,出台《济南市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通过科创企业贷款总量、结构、比重等指标全面评估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开展再贷款和再贴现激励、金融机构综合评价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2024年5月30日,发布《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南》《科技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两项地方科技金融标准,持续推进科技金融地方标准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科技支行10家、科技金融事业部(专营部门)3家、科技金融特色机构9家、科技地方金融组织2家,其中10家科技支行为科创企业提供贷款支持184.07亿元,占对公贷款比重26.68%,为金融助力创新链提供高效支持。

  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强化人才科创金融保障

  优化科创金融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能。完善金融专项扶持政策,制定出台“科创金融十条”,为人才在科创金融专营机构落户、科创企业贷款、科技保险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撬动金融资本支持人才科技创新。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引导作用,创设50亿元的“央行资金科创贷”和20亿元的“央行资金科创贴”,设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为人才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印发《济南市财政投资基金尽职免责实施细则(试行)》,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的基金,达到一定条件后纳入尽职免责范围,激发财政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主动性。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累计办理“央行资金科创贷”119.7亿元,办理“央行资金科创贴”101.77亿元,人才科创企业累计发行科创票据338亿元。

  3、丰富创新信贷产品,降低人才企业创新风险

  聚焦人才产品创新,丰富全周期差异化服务供给。信贷产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科创贷”“投联贷”“科融贷”等科创企业专项信贷产品,提高融资支持规模。建立涵盖“人才贷”“人才担”等专属产品的“人才有价”金融创新体系,为人才企业提供贴息、风险补偿,全市“人才贷”累计备案金额9.03亿元,已为33家企业(个人)发放“人才贷”贴息补贴106.41万元。发挥保险作用,开展高层次人才创业保险试点,开发“创业企业研发设备损失保险”“研发责任保险”“高层次人才人身保障保险”等7个主险品种及附加保险品种,市财政给予最高100%的保费补贴,为17家人才企业提供约25.23亿元风险保障;通过首版次高端软件保险等产品,为人才企业发挥护航作用。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支持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累计完成专利质押登记1833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35.15亿元。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科创主体不同生命周期融资特点探索差异化、精细化支持路径,为金融助力人才链提供产品支持。

  4、优化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技人才要素赋能

  优化人才金融辅导服务,探索“金融辅导员+科技辅导员”服务模式,搭建企业“融资+融技+融智”三位一体服务格局。截至目前,全市239支金融辅导队和152名科技辅导员累计为3123家人才企业解决贷款712.02亿元。创新科技赋能方式,加速金融科技发展与服务体系建设,明确金融科技五年发展目标及20项重点任务,相继获批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国家级试点资格,推动国家金融业密码应用研究中心等一批重量级金融科技研发机构落户,引导本地法人银行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知识产权和人才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数字化。整合金融、财政、工信、大数据、行政审批等部门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融资服务平台(即“泉融通”平台),推动要素一网集成、服务一网通办,助力人才企业发展。

  做优做强科创生态 赋能“四链”融合发展

  ——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科技创新发展济宁基地)探索新质生产力市场化培育模式

  一、概述

  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科技创新发展济宁基地,以下简称“济宁产研院”)是省内首家成立并实体化运作的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济宁产研院聚焦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大核心任务,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探索凝练出“项目为王、市场机制、阳光运行”的非对称发展战略,以鲜明的市场化导向,打造了集投资孵化、产学研合作、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系统性融合,蹚出一条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道路。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63项,引进高科技项目41个,仅2023年度引进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新增营收11亿元、税收7200万元,超过了当年度财政投入额度,先后获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等。

  二、主要做法

  1、实行“研究院+有限公司”,健全市场化组织架构

  济宁产研院下设全资公司,员工人事管理及主要业务开展通过公司进行,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灵活性。事业法人“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赋予院务会人事、财务等管理自主权。企业法人“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济宁产研院的市场运营主体,遵循现代化组织制度和企业运营模式,灵活运用市场环境中的有利资源要素开展业务。两个法人实体密切联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财政设立济宁产研院专项发展资金,对济宁产研院建设、运行和业务开展予以稳定支持;突破现有财政资金零余额账户限制,设立专项资金实体账户,每年将专项资金拨付至实体账户,充分赋予济宁产研院经费支配自主权。

  2、创新引育工作机制,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

  坚持高点定位,济宁产研院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系统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组建核心运行管理团队,采取“1(院领导)+1(部长)+N(主管)”的三级传帮带模式进行团队赋能,采用小分队形式作战,全力打造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团队成员“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达80%,研究生学历占比达60%以上,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坚持高智引领,联同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产业、技术、经济领域国内顶尖专家学者130名,为技术方向、成果评价、重大项目进行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坚持高效运行,发挥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人才的优势,采用市场化用人机制,按需设岗,运转灵活、高效。强化考核激励淘汰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倡导团队深度合作,创下了5天促成院企合作成功签约、5天完成项目融资、10天完成国家级平台申报的纪录。

  3、坚持企业需求牵引,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动态追踪企业创新需求,设立科技合作部常态化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在需求征集、技术论证阶段即匹配相应领域专家或者技术经理人提前介入跟踪挖掘,凝练成有参数、有价值、可转移的“技术标书”。建立高质量技术需求项目库、服务企业台账、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数据库、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动态管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累计调研企业953家,收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360项。畅通“双向链接”交流机制,一方面,邀请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专家359人次赴企业现场把脉问诊,另一方面,筛选组织企业与国内10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对接考察,按图索骥开展合作,举办小而精专题成果推介会40余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围绕主导产业,编制“三单一图”(主导产品、技术需求、合作院校(人才团队)清单及产业链图谱),凝练共性技术难题,联合龙头企业、科研团队组建项目公司,采用市场化方式,将研发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推广应用到整个行业,从而破除行业壁垒,提升产业竞争力。累计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新增营收13.4亿元。

  4、坚持“非对称竞争”战略,提升服务供给适配度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项目定价相对一致性的特点,规避发达地区在竞争科技资源上的资金优势,坚持“项目为王”,通过“基金+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配合全方位专业的服务打造非对称的竞争优势。重视投后服务,指派专人为项目团队提供包括市场拓展、商业模式论证、资源对接及对上争取在内的服务,帮助创业项目做好财务、税务、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风险控制,通过科技项目的协同整合,推动更多的创业项目落地济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家,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6家,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

  5、以投带引基金赋能,扩大高效投资新动能

  将财政直接扶持转变为股权投资,探索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科技金融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联合县(市、区)政府组建基金7支,总规模8.4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实际到位超过2亿元。完善“以投带引”工作体系,按照“项目筛选、与落地园区共同考察、专家论证、基金尽调、基金投决会”五步流程进行股权投资,积极引导产研院团队、项目团队现金跟投,财政资金参股不控股,让项目团队成为真正主人,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责任编辑:李晓晨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