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没有辜负山东,山东也没有辜负海洋
这两天,山东召开的一个会,颇受关注。
什么会?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共同主办,一年一届。
这段时间,各地举办的会不少,但以海洋为主题的会,还真不多。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绵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孕育了山东的“深蓝梦”,也考验着海洋大省“挑大梁”的智慧。
这个论坛选择在山东召开,也颇有说头。
(一)
记得今年3月,“你好河南,我是你的出海口”,山东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在一场推介会上,向河南热情“安利”山东。
印象中,万里黄河的通航价值并不高,但山东的港口,为何出了名的发达?
答案就藏在这句热情的邀约中。
据统计,河南地区80%集装箱进出口业务在山东港口完成,仅去年山东港口就在河南完成海铁联运9.8万标箱,同比增长143.2%。
不仅如此,山东还将出海口搬到更多地方。如今,在省内,已有聊城临清、菏泽曹县等16个内陆港;在省外,也相继布局建设了西安、太原等34个内陆港,通道释放的“黄金效应”进一步扩大。眼下,从山东港口出发,一条沿黄陆海大通道正在不断向内陆延伸。
换言之,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的海不仅是山东的,更是黄河流域的,乃至全国的。
到山东沿海走一走,这样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是少数。
行至沿海滩涂,这里的盐碱地上种起了水稻。2023年,山东沿海滩涂种植业实现增加值 1.1 亿元,耐盐碱水稻测产再创新高,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选育的耐盐碱常规水稻新品系——“海粳 37”“海粳38”亩产分别达676.6公斤、694.5 公斤。
来到近海企业,这里的养殖车间喂起了海马。威海银泽生物,一家并不算起眼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出色的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将海马从南方海域带到北方,从海洋深处带到岸上,年产海马500余万尾,养殖储量约占全国70%。
今天的山东,一座座连接海域两岸的壮丽“飞虹”次第架起,一个个海水淡化工程建成并具备出水条件,陆地与海洋的美妙互动还在继续。
(二)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从一座深水良港到一条海岸绿道,总书记牵挂海洋,擘画着壮阔的海洋强国建设蓝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于海洋,同样如此。
在山东,当海洋遇上科技,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蓝色经济”?
它可以是现代港口迭代升级的助益。
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全国首个“零碳港口”等一批全球、全国首创在这里诞生。2023年,山东港口全年完成吞吐量17.1亿吨,稳居全球第一位。
它可以是一缕风化作一度电的动力。
东营立足海上风电优势,高标准建设了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两年时间落地35个项目。2022年、2023年山东新增并网海上风电规模分别达200万千瓦、211万千瓦,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它还可以是海上问天的硬核推手。
上个月,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的全方位保障下,八颗卫星在海阳“拼车”上太空。近年来,山东围绕海上发射全产业链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海阳“东方航天港”。
当然,关于山东,关于海洋,令人震撼的还不止这些。
从“博强3060”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建造基地交付,到“海葵一号”在海油工程青岛场地成功下水;从15 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002 号和 003 号船开工建造,到“华祥9号”起航前往南极海域进行磷虾捕捞……辽阔海疆上,“山东制造”正在潮头搏浪。
从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到海洋矿业等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到今年上半年海洋船舶业新接订单量达到8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9%……产业新赛道上,山东“蓝色引擎”日趋强劲。
一个个数字无不在有力地证明:这片海洋没有辜负山东,山东也没有辜负这片海洋。
(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世界上的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
把目光投向正在山东举办的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就会发现,山东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一张王牌——开放。
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立足于高能级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定位,这次论坛邀请国内外政企嘉宾、专家学者、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对共商共谋海洋合作,促进共赢发展,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可以说,以“合作”促“发展”,既是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的应有之义,也是山东扩大蓝色“朋友圈”的必然要求。
比如,开放的山东,合作通道进一步畅通。今年港口新增海运外贸航线13,总数达255条,居北方港口首位;中韩多式联运整车运输在威海试运行,威海港开通首条“威海—坦桑尼亚”非洲航线,山东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开放的山东,对外经贸服务持续优化。推广海铁联运“一单制”,实现“提箱、装箱、清关”无缝衔接;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海员服务中心,首创“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创新机制,山东有效配置资源提升服务效能。
可以看出,一项项制度创新落地的背后,是山东对效率的孜孜追求,和对高质量发展的强烈渴望。
而从近海走向深海,从蔚蓝到未来,山东要谋求的,是共创海洋经济增长新空间,共谋海洋务实合作新愿景,共建海洋创新发展新格局。当开放之风在黄渤海之滨澎湃激荡,释放出的必将是愈加强大的发展动力。
这某种程度上,也与山东的地理位势相契合。
因为在更高的维度看,山东北临渤海,南靠黄海,恰如一只雄鹰展翅翱翔。它面向的是大海,它的极限是天空。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 策划 任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