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农业减碳,青岛如何“向新逐绿”

2025-02-26 10:15:43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岛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全力推动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耕地质量不断提高,节水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数据显示,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6%。

  控碳源,提升农业含“新”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赖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投入,极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亟须通过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在青岛,通过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新模式新手段,化肥减量增效明显。截至2024年底,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14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全市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1.5%。

  去年秋收结束,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丁兴民和团队便开始了坚持多年的一项工作——对即墨区蓝村镇绿色增粮先行区内的农田开展土壤取样作业,随后送到专业检测机构对土壤中的pH值、水溶性盐分总量、有机质等21项指标进行深度“体检”,根据检测结果为农户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这项重复的工作,市农技中心的农业专家已经持续进行了20年。市农技中心在全市设置84个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取得化验数据4万多项次,通过分析指标、分作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为作物生长定制专属“营养餐”。根据土壤类型、农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持续优化施肥技术,目前技术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推动全市化肥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全市化肥使用量从2020年的26.28万吨(折纯),下降到2023年的24.22万吨(折纯),减少2.06万吨(折纯),下降率7.84%,有效减轻了大肥大水带来的耕地退化问题,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的威胁。

  “以前我们种地,都是认为多撒化肥就能多打粮食。但是化肥越用越多,产量却始终没上来,土地还越来越贫瘠。”先行区建设负责人王德生说,自从按照配方施肥,施肥量比过去减少20%,粮食产量“不降反增”。

  同时,针对种粮面临的农田水资源不足、传统浇水施肥效率低、农业用工贵等情况,市农业农村局创新集成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每亩年平均增产10%以上。“这项技术相当于将水肥同时送到作物的根部,便于吸收利用,避免了水和化肥漫灌造成的浪费。”市农技中心专家孙旭亮介绍,此项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全省农业主推技术,目前已从试验田进入规模粮田,成为推动粮食生产由中产阶段向高效阶段跃升的关键技术。目前,青岛每年推广面积150万亩,占全市粮田面积的20%以上。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模式。油料作物上,花生重点推广“种肥同播+专用配方肥”等模式,鼓励果园生草、种植绿肥、粪肥还田,改良土壤,平衡养分、培肥地力。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监测点数据显示,每千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2020年的16.46克增加到2024年的17.95克,增幅达9.1%,年均增长2.3%,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为粮食单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通过集成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升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全市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2.5%。

  增碳汇,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曾几何时,麦收过后如何处理秸秆是农户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方式是农作物秸秆焚烧、乱堆乱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

  然而,正如硬币的正反两面,这些秸秆可能是“生态包袱”,也有可能变成“绿色财富”。

  如今在麦收季节,麦田里的一个场景越来越多——联合收割机在前方收割小麦、秸秆打捆机紧跟其后将小麦秸秆收割吸入,经过旋转、压缩、捆绑一番操作,秸秆瞬间捆扎成型,村民随即将“打包”好的秸秆装入停靠在一旁的运输车中,送到堆肥厂等处售卖。

  “我们回收田间的小麦、玉米等秸秆,通过添加秸秆辅助剂和牛粪等畜禽粪便的方式来充分进行腐熟,腐熟产生的有机肥料可以直接还田,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在腐熟过程中,也会杀死一定的微生物和害虫,减少地里的虫害。”青岛泰裕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衍军告诉记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如同刘衍军一般的企业家开始关注秸秆还田,“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助推全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推广机械粉碎还田、生物堆肥还田、畜禽过腹还田等多种模式,推动农作物秸秆绿色循环利用。目前,青岛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

  不但种植上有突破,养殖也有固碳的方式。青岛通过提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和设施利用率,推广生态养殖、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推动畜禽粪污堆肥还田,实现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提升耕地地力。目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粪污堆肥还田60余万亩。

  “吞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尾菜,“吐出”优质有机肥……位于平度市南村镇的青岛康利来生物科技集团,拥有国内第一条纳米膜智能化农业废弃物有机肥转化生产线,各类废弃物倒入地下配料仓后,自动按比例进行配料,经机械搅拌,进入发酵槽,多级发酵、翻抛、腐熟,进入陈化区,再就地输送到山东润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生产有机肥。

  “我们这条生产线能够持续投料、持续产出,年处理养殖粪污约12万吨,其中处理畜禽粪便6万吨、尾菜4万吨、花生壳和其他秸秆2万吨。”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端”采用聚谷氨酸为核心技术的冷压造粒工艺,制成纯天然高效有机质新型功能性生物有机肥,其是化肥的最佳替代产品,应用于当地及周边县市农田,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量,土壤碳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青岛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作用,进一步突破绿色品种培育、土壤固碳增汇、精准农业、废弃物高值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产品品质评价等关键技术,全链条“组装”一批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双提升。

责任编辑:崔永霞
分享到:
新闻关键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