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AI大模型创新性突破 看山东新质生产力如何持续“上新”

2025-03-07 09:54:27 来源:大众新闻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质生产力如何持续“上新”

  AI大模型的创新性突破,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打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过去一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竞逐“热气腾腾”。今年是“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年,围绕书写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叙事、更优解,全国两会会场内外坦诚交流、热烈讨论,最大限度凝聚信心与共识。

  场景“哺育” 让“新苗”更茁壮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附加值高、溢出效应强,推动其聚链成群、积厚成势,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低空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民建山东省枣庄市委会主委、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王凌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格外关注。

AI大模型创新性突破 看山东新质生产力如何持续“上新”

  去年11月,山东印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低空经济的舞台看似在‘空中’,根基却在地面。”王凌介绍,枣庄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锂电新能源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建设低空经济动力谷,并同步发力“头部”、“腰部”企业引进,“配件+部件+整机”的低空飞行器产业生态正加快构建。目前,进驻枣庄低空经济动力谷的首个项目航景创新重载无人机项目稳步推进,全部达产后可年产无人直升机200架,枣庄由此迈出无人机整机研发制造的第一步。

  “新兴产业想持续壮大,离不开在落地应用中加速技术迭代。现在低空经济的各种应用场景还不够丰富,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王凌看来,加快低空产业集聚的同时,下一步需要重点聚焦“低空+观光旅游”、“低空+物流运输”、“低空+城市治理”等,依托机场、无人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在旅游、应急、医疗、测绘、警务等领域分别培育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实现以场景“化”产业、以场景“育”产业。

  传统产业“破茧” 向创新要答案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开展标准提升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政府工作报告为新一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划出重点。

  “山东传统产业家底厚,其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自身,还直接影响到一些新兴、未来产业的竞争力。以纺织为例,我们与复旦大学合作,织出的‘布’已能初步用作柔性显示屏;又比如,基于高性能化学纤维技术生产的锂电池隔膜能很好地提升电池安全性,可用于算力中心等场景。”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代表认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必须要依靠创新破解老问题、拓展新空间,这也给予了创新能力强、转型速度快的区域和企业很大的跃升机会。

  “传统产业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宋西全提到,去年全国生产了7000亿件衣服,消耗4000万吨纤维,但受限于技术,回收进程较为缓慢。“这次我带来的一件软壳冲锋衣,就来自我们正在实验的再生涤纶技术,对比同类衣物生产过程,可减少污水排放60%、化学药剂使用84%、二氧化碳排放12%。”宋西全表示,目前,泰和新材在氨纶与间位芳纶再生方面,一年已有大约2000吨的规模,由此减少碳排放大约4000吨;棉花、涤纶、腈纶等赛道上也在持续推进技术攻关,未来将有更多相关领域的示范工厂诞生。

  “人工智能+”加什么怎么加

  涵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实现创新性突破,又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打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聊城市市长张百顺代表带来了当地轴承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最新实践:“聊城有上万家轴承生产企业、上万种轴承型号,是国内最大的轴承交易市场,我们把智能化转型作为发力点和突破点,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起‘产业大脑’,开发行业指数、金融服务、原材料集采等应用场景。”张百顺表示,这就让轴承产品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仓储物流到销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管理成本高、原材料采购资金占用比例大等企业长期头疼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山东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推进‘AI+’提供了肥沃土壤;近年来,济南、青岛等城市建成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等方面,山东也已积累起坚实基础。”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技术总监张宇翔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山东需促进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衔接,比如,在化工、纺织等领域加快引入智能机器人和AI质检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在装备制造行业,通过普及大模型技术来分析生产数据、优化供应链管理甚至预测市场需求;同时,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产业,在全国新一轮工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毛鑫鑫)

责任编辑:张小南
分享到:
新闻关键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