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深跨区域合作:16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青深跨区域合作:16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青岛深圳打造全新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放大双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共同探索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路径
青岛与深圳,跨越1800余公里的距离,将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11月26日上午,青岛市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在深圳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加强政府间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多领域、深层次务实合作,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
两座城市同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放眼全国,像深圳和青岛这样级别的城市之间,突破都市圈、城市群辐射范围的“破圈”合作模式,并不多见。
“青深双城记”上一轮的密集互动,是青岛选派千余位干部南下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体悟实训。
今年5月,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深圳走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天畅想集团等企业,加强对接交流,推动项目合作。强调要学习深圳等城市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努力把青岛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两座开放之城,正在以一种创新的合作机制,放大双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共同探索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路径,强化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共同提升两地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探路跨区域合作,携手打造新样板
不同于都市圈、城市群内的同城化,也不同于东西部协作的帮扶机制,深圳和青岛的这次“握手”,是跨区域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
从所处区位来看,深圳和青岛所在的广东和山东,分别为南北第一大省,在全国大盘中当仁不让地肩负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深圳是广东“一核两极多支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的双核心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青岛是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的“两心”之一、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
在全国全球坐标系下定位两座城市,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圳是开放先锋,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拥有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青岛是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和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枢纽,坐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重大平台。
从城市定位来看,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两座城市的功能定位均有大幅升级:深圳城市性质为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青岛城市性质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两座城市同时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承载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为两地跨越南北、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从更大尺度、更大范围谋划青岛的发展重点,新一轮青岛总规还特别提出“加强与三大城市群的对接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承接北京科技服务、健康医疗、总部经济等功能”“发挥青岛在关键零部件、基础能源原材料供给保障能力的优势,实现与长三角、粤港澳重点产业链创新链联动”。
在对接京津冀方面,今年3月,青岛市与海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海淀科技创新辐射力和影响力,深化交流合作。青岛与深圳的此次“牵手”,则是青岛强化与粤港澳区域沟通衔接的务实举措。
根据协议,青岛和深圳将从加强科技与产业合作、深化文体旅游交流合作、协同提升开放水平、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教育人才领域交流等五方面着手,落地鼓励高校院所互动合作、共促新兴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经略海洋、加强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开展金融深层次对接、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共享等16个重点方向上的深度合作。
一南一北双城携手,将探索全新的跨区域协作模式。
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务实合作
放大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务实合作,是双城合作的题中之义。
从产业禀赋来看,深圳已成长为世界级的创新高地,青岛也有着深厚的制造底蕴。此次合作,双方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关乎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新兴领域,在加强科技与产业合作方面,双方将鼓励高校院所互动合作,促进“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双方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技术攻关、项目落地、产业梯次培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深圳低空经济领军企业大疆亮相2024青岛电博会。
同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和深圳均承载着陆海联动的功能。其中,青岛港和深圳港均居世界一流港口前列,青岛港是世界第四大港,在实现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的同时,创新打造多货种自动化码头;深圳港LNG接卸量居全国港口首位,大规模推广使用岸电技术,大力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合作中,两地把港口联动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未来将发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共建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开放物流大通道。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深圳港大规模使用岸电,建设全球一流环保大港。
打造对外开放门户,放大两地开放地域优势,双方将推进重大开放平台交流合作,依托对方开展对东南亚、港澳台和日韩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青岛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落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建立两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外商投资管理机制与模式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改革力度,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制度创新成果在青岛复制推广。
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两地将加强全面深化改革交流合作,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推动两地在落实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等重点改革领域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因地制宜复制推广双方改革经验举措。
在共建文旅消费新场景上,两座城市将从联手打造文旅品牌切入,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充分发挥城市特色。两地将共同谋划“夏游青岛、冬游深圳”主题营销活动,加强两地在品牌共建、线路共推、客源共享、市场共拓、政策互惠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两地传统文化、地标产品、餐饮美食、演艺活动等深度交流,实现两地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放大重点节会品牌效应,两地还将相互参与支持两地文化旅游重大品牌节会,共同谋划推动在深圳引入“青岛啤酒节”活动,在青岛联合举办深圳地方特色品牌活动,相互邀请两地有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开展互访演出。在共促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方面,两地将充分发挥深圳与泰国、越南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及地区,青岛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旅游交流合作优势,共同促进国际旅游交流与市场开发,加强邮轮旅游合作。
此外,双方还将开展农产品产销合作,鼓励企业在青岛建设一批直供深圳的瓜果、粮油、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更多“青岛农品”开拓以深圳为重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加深双城互动,探索创新机制
跨区域合作是为了突破单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限制、更好地交流创新要素、提升整体发展质效。区别于此前体悟实训中青岛“学习者”的角色,也区别于与海淀区合作中青岛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此次青岛与深圳的战略合作中,更强调对前沿发展机制的共同探索,注重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优化配置。
比如,面对经略海洋这一共同的使命和梦想,双方将共同探索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机制。
深圳与青岛共同肩负“现代海洋城市”的城市定位,是新一轮总规批复新增加的概念,因而颇受各方关注。在目前所批复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只有天津、深圳、大连、青岛和宁波5座城市获此定位。
先看深圳。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3年《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明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同年,源自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正式落户,也为深圳增添了更加强劲的海洋科创动能。
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在高交会展示最新成果。
而青岛作为海洋科创高地,集聚了全国30%的海洋高端人才、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均居全国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完成4026.5亿元,同比增长7.9%。日前印发实施的《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中心城市的愿景。
向大海要动能是两地共同的课题。根据协议,围绕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两市将共同探索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机制,支持两地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企业等加强在海洋电子信息、深远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两地企业、协会合作开发渔业资源,深化水产种业合作;积极引导两地海洋企业、协会、商会、联盟等参加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活动;鼓励两地科研机构开展海洋碳汇理论研究、标准制定和项目实践等海洋生态保护合作交流。
更多领域的“共同探索”还将在两座城市中间展开。
在开展金融深层次对接方面,两地将充分发挥在金融科技、风投创投、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各自优势,建立定期拜访交流机制,加强机构交流、投融资对接互动,共同探索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共享方面,双方将共推两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产业生态建设、标准制定、应用转化、工控安全等方面,探索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共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相互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两地在丰富低空消费商业场景、做大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培育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等领域深入合作。
如何将合作落到实处?协议通过机制创新给予了保障——两地将建立由两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两地合作事项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通过交流会商、协调推进、信息共享、部门合作,推进具体合作项目和相关合作事项的落实。
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当日,两市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进行了座谈,就下一步开展战略合作深入交流。
由此开启的不仅是“青深双城记”的全新篇章,也是跨区域合作的全新探索。(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青岛日报2024年11月27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