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海里的距离,10万余海里的航程,一条半个多世纪未曾“抛锚停航”的拥军船,连接的不仅是陆地和海岛,更是驻地群众和守岛官兵的心—— 一条拥军船,破浪航行59年。
有一种情谊,无关岁月;有一种坚守,无关风雪。
距山东省荣成市院夼村6.8海里海域的苏山岛,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钢四连已经在此驻扎了59个年头。在这片海域,那条承载着驻岛官兵与老百姓深厚情谊的拥军船,也整整航行了59个年头。
一条拥军船扬帆起航
1959年冬的一天,海上骇浪滔天。
院夼村的村民已经近一周没有出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民不出海,就意味着饿肚子。
面对海上巨浪,40岁的王道伦沉默良久后,决定用自己20多年的打鱼经验与老天赌上一把。20岁的王义宽,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坚持要跟师傅一起出海。
海面上,天气寒冷,浪大风高。海浪肆虐摇晃着渔船,两人在驶离陆地5海里处迷失了方向。
没有灯塔,也没有避险之处。王义宽蜷缩在船角瑟瑟发抖,王道伦拼尽力气划着橹,与大自然做着顽强抗争。
渐渐地,王道伦感到体力不支。狂风巨浪继续肆虐着小船,波涛下的暗礁随时可能把船颠覆,巨大的恐慌将师徒二人逼到了绝望边缘。
忽然,远方隐约传来声音。是锣鼓声!这附近有船只或者是陆地!
师徒二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使出最后的力气,终于冲出困境,眼前是一座小岛!十几名解放军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有的使劲敲着锣鼓,有的奋力挥舞着红布为他们指引方向。
登岛后,王义宽因受凉受惊吓,发起了高烧。战士们拿出药物,轮换着为他量体温、喂饭、喂药。王道伦也被官兵安顿在一张温暖的床上。拉着解放军战士的手,回想起海上的凶险经历,王道伦热泪横流。
师徒二人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渐渐康复。他们发现,这个小岛是一座“四无岛”,守岛官兵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今后出海,一定要来岛上看望解放军。”师徒二人在心底许下承诺。
后来,又先后有7名渔民在苏山岛附近海域遇险并获救。院夼村村民口口相传:“苏山岛来了解放军,解放军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1960年秋,院夼村党支部研究决定,选用村里最好的一条渔船,来往于苏山岛与院夼村之间,负责接送官兵上下岛和运输物资,王道伦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任拥军船长。自此,一条拥军航线正式开通。
拥军接力棒传承不歇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59年来,院夼村逐渐由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富裕的新乡村。
乡亲们日子好了,拥军船也从当年的手摇橹船,变成了如今的电动马达船,可那真挚淳厚的拥军情却从未改变,拥军船的接力棒已经传了五任船长。
几十年来连队官兵与院夼村民风雨同舟、互帮互助,曾多次患难与共。
走进拥军船第四任船长刘新民的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他与驻岛官兵的合影,盈盈笑意挂满眼角眉梢。
回忆起2005年的那次险情,这位65岁的老人仍心有余悸。
“天气预报报的下午要刮8级大风,8级大风啊,浪太大了,船容易翻!”刘新民回忆,那天他刚结束上午的出海任务便接到了下午停航的通知,回到家准备吃午饭。
就在此时,时任四连指导员张明健突然打来电话,他的孩子在岛上的石阶玩耍时,不慎摔落伤了脑部!
“四连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往岛上走就我这一条船,说啥我都得去救孩子的命!”没有丝毫犹豫,刘新民立马放下碗筷,穿起衣服就跑向岸边的拥军船。
迎着风浪赶到苏山岛,刘新民一看孩子头上鲜血直流,心急如焚地接上孩子就赶紧掉头返航。
拥军船续航能力有限,到达苏山岛后必须要再加油。船离港后刘新民狠狠一拍脑门儿:忘加油了!可情况紧急,容不得片刻耽搁,刘新民定了定心神,没向船上的其他人提及此事,而是加大马力继续迎着风浪急速行驶。
那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当时我就豁出去了,哪还顾得了那么多,就想着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医院,救咱们娃儿的命!”那天如果船再多行驶十分钟,柴油就有可能完全烧干,后果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拥军船最终平安靠岸,一行人及时赶到医院,孩子脱险了。
59年来,拥军船深夜接送突发急病的官兵下岛就医次数累计达53次。紧急情况下,遇到大风大浪也不停航……
海天见证军民鱼水情
一个平常的中午,苏山岛上暖意融融。
“泰叔,开饭喽!”驻岛第21任连长刘洪乾端来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招呼第五任拥军船长钱均堂吃饭。钱均堂小名叫福泰,今年63岁,岛上的官兵总亲切地叫他“泰叔”。
2012年,泰叔因肺出血紧急住院。术后不到一周,他急着出院,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始终牵挂着拥军船。他倒下了,四连的官兵可怎么办?
泰叔急,四连的官兵更急。他住院第二天,连长指导员便带着战士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去探望。四级军士长崔家俊说:“泰叔寒来暑往地接我们上下岛真的很辛苦,我们只希望泰叔能平安健康。”
逢年过节,官兵为“大家”而舍弃了“小家”。而院夼村的村民们却用自己的关心,让官兵感受到家的温暖。几碗皮薄馅大的饺子,配着一盘盘热腾腾的家常菜,看着官兵们吃的热火朝天得劲儿,村民们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在海岛上驻扎,海岛就是我的家,与乡亲们为邻,就要保一方安宁,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办点实事!”连长刘洪乾说道。
养殖海带是当地村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每年盛夏季节架海带、收海带,都是村民最忙碌的时候。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随时出动。”看着村民们在几千亩海带晾晒场忙碌的身影,岛上的官兵决定下岛帮村民收海带。
冒着酷暑,官兵们在阳光的炙烤下把架子上的海带一个个解掉,一忙就是半个月。十万多根的海带绳把村民与连队官兵的心紧紧地绑在一起。
在这片洋溢着军民鱼水深情的苍茫大海上,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那条拥军船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海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