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5日讯(见习记者 李秀娟) 在日照市临沂路和聊城路交会处的西北方向,有一个300余户人口的小村庄,名为新村。可是以前的新村,实在称不上“新”:村子位于城关公社七里管区,该处是一片泥泞滩涂,被称为“七里北大荒”;村民们因修建日照水库集体搬迁至此,一穷二白。但如今的新村,早已村如其名,从里至外焕然一新:安置小区高楼林立,角角落落干净整洁,中心公园里绿廊假山相映成趣,一两岁的小娃娃在爷爷奶奶带领下蹒跚学步,时时飘出阵阵笑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用新村村民的话说,这日子太好了。
基础差,底子薄,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新村党支部用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强村之路给出致富答案。
在垦荒复耕、兴修水利一系列动作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村开始发展特色农业,从山西临县、江苏沭阳等地引进优质果蔬苗木品种,建设蔬菜大棚20余个,种植大枣、苹果360亩,以及桑茶28亩,苗木产业实现蓬勃发展,每个果蔬种植户年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果蔬业生产专业村。
2016年,新村抓住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机遇,实施了城中村改造,共拆除352户1400间居民平房,腾空土地370亩。随后,该村投资1.8亿元,建设安置楼房8栋、沿街商业房2万平方米。
地没了,发展的脚步没停。新村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在南湖镇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培育优质软枣猕猴桃品种的基础上,又引进丹东草莓、湛江火龙果、欧美葡萄等优质果蔬品种,发展集苗木繁育、生产加工、科研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预计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3000万元。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民富。2018年,新村全面摸清村集体“三资”权属,将970万元账面资金、103亩土地资源,通过民主程序量化到全村542名村集体成员,使村民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2019年,新村与丹东凤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东山河猕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合作,与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签订销售协议,保证村民种植收入。村民变股民、股民变老板,新村开辟出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村模式”。
在特色农业发展有声有色的同时,新村多条腿“走路”,对安置区2万平方米的沿街商业房进行统一招商,规划建设“梦创工场”项目,并积极发挥本村在外能人作用,先后招引总投资7亿元的10余个项目,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居2400余人就业。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新村已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28%。
村民腰包鼓了,村集体富了,新村党支部还不满足,他们要让新村人的生活大变样。
2016年,新村投入170万元,建立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志愿服务队、文艺宣传队、红白理事会、邻里互助协会等团队7个,积极开展“讲、评、帮、乐、庆”文明实践活动。随后,高标准图书阅览室和各种文明评选活动相继建设和开展起来,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2019年,新村又投入1500万元,对居民安置楼进行统一装修,按照“绿化+景观”思路,在小区内设置假山、绿荫长廊,小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同时还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老年幸福院、智慧幼儿园、日间照料中心等,把安置小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花园式、智能化小区,让村民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村民富,村风好,村容靓,如今的新村,正在不断开拓致富之路,一幅小康村居的画卷已然在村民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