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独家 | 直击 | 帮办 | 访谈 | 区域 | 社会 | 文化 | 旅游 | 投资 | 视频
鲁网 > 全景山东 > 2021专题 > 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2021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权威发布 > 正文

聚焦尼山论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的智慧

2021-09-28 08:4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切中了时代之脉。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7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切中了时代之脉。

  这个世界足够大,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不但如此,国与国之间更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拿贸易来说,贸易本质上是“互通有无”,“互补”是贸易的重要推动力,你缺什么从我这儿进,我缺什么从你那儿进,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因此,贸易是相互需要而不是单方面需要。世界贸易背后是基于经济原则的产业链分工。现代产业链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建立起的,许多国家相互配合,组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了某一个环节,世界各国就无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各国之间的相互需要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人类是在各个方面都是命运共同体。当前,人类社会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宝贵资源。尼山论坛倡导“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的智慧和力量。

  我国“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和”字在我国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原是指厨师烹调美食,将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和谐状态,后来被引申为“各种关系的和谐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和”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也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是因为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他同时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同的人基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对某一事物和现象达成一致的观点,有时比较困难,这时“和而不同”就可以妥善彼此的分歧,进而可以“求同存异”。

  第二个层次,“和”用于治国。《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 ,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使百姓安定和谐的相处与生活。众人周知的“和为贵”,出于《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是“先王之道”,说明是治国之道,而且是“斯为美”。这段话简言之是说:国家设置礼仪制度,不能徒具形式,目的是“和”。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可以用来广泛调节人际关系、国家内部关系。“和”是孔子强调“仁”、推行“礼”的目的之所在。在孔子思想中,仁、礼、和是一个整体,“仁”从个体道德修养角度促进“和”,“礼”从社会制度和规范方面保证“和”。“和”既是“仁”“礼”之目的,也是“仁”“礼”结合之结果。“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是国家治理的目的。

  第三个层次,“和”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尚书》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协和万邦思想的产生,是“和”的思想运用到人与人、国家治理之后,延伸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协和万邦”被新中国发扬光大,并被运用到外交实践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也为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提供东方智慧。全球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要求从根本上破除追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力至上的旧安全观。近70年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传统“和”的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憧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需要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真谛。(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责任编辑:张小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