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团在指尖生花 菏泽面塑传承人让非遗文化更鲜活
鲁网10月21日讯(记者 庞洪波 李玲艺)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菏泽面塑以其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而出名,近日,鲁网记者来到菏泽市马岭岗镇,聆听那些面塑文化传承者背后的故事。
菏泽面塑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也称“曹州面人”。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面塑文化不断涌入新力量 作品紧跟热点潮流人物
面塑文化不断加入新鲜血液,在高新区马岭岗镇记者采访到入行两年的张新田,他之前一直从事餐饮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面塑师傅,便从此拜师学习。原来张新田从小就喜欢捏面人,少时因为没有师傅传授,便搁置了下来。张新田离开餐饮行业后,凭着捏面人的手艺,从成都出发,背着一个捏面人的工具箱,一路走一路卖面塑作品,游览了很多地方,把菏泽的面塑文化传播到各地。
据张新田回忆,有一次在成都天府广场,他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患有脑瘫的孩子街头乞讨,张新田于心不忍,在交谈中,这位母亲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新田有意将面塑手艺传授于她,就这样,这位母亲跟着张新田学习了半年,现在也能独立完成作品,用自己的劳动作品养活自己和孩子。如今,张新田的作品也不拘泥于传统的人物,更探索出一下新的卡通人物,比如时下流行的“哪吒”“旺旺小分队”等。
希望面塑能成为中国的“手办” 短视频为菏泽面塑增添新活力
十三四岁开始学习做面塑,从小耳濡目染,杜常至是菏泽面塑第五代传人,早在十年前就和父辈们结伴外出,曾走过河南、西安、襄阳等地,走乡串镇,深受群众喜爱。杜常至表示,在面塑生涯中创新是一大难点,在创作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把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刚入行时的他根本没有灵感,曾一度想放弃,但在各位老师的激励下,越挫越勇,弥补了自身的不足,面塑技术越来越娴熟。
近几年,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收藏面塑的人也越来越多。说起杜常至对于以后的打算,他说将一直干下去,将面塑文化传承下去。马岭岗镇长期从事面塑行业的大约有400人,每个马岭岗镇人已经养成了一种文化习惯,只要是在假期中,镇里的男女老少(至少1000人)都会在闲暇时间到公园、街巷中做面塑、捏面人。
接触面塑30年的时海峰,从14岁就开始跟着父辈们学习做面塑,今年44岁的他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年都在成都走街串巷,摆摊做面塑,吸引了很多对面塑感兴趣的人。据时海峰介绍,捏面塑最初的材料就是普通的食用面,后来用黏性更大的烫面,而现代的面中加入了防腐剂等对人体无害的化学物质,使面塑存放时间更久、面质更加细腻。
时海峰说,自己曾带着面塑技艺到海外,但对面塑感兴趣的还是华人比较多。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不精通,理解不了面塑人物的形象内涵。相反,“手办”在海外却尤其盛行。“面塑就是中国的‘手办’,要把面塑推向全世界。”时海峰说,他正在借助网络短视频平台,以拍抖音、开直播、开网店的形式让菏泽面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捏面人几十年 面团在指尖生花
提起面塑会想到菏泽,提起菏泽面塑便会想到位于马岭岗镇的“中国面塑第一村”穆李村,菏泽面塑界皆知的陈素景老师便是穆李村人,她是曹州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也是菏泽唯一一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源远流长的面塑文化不仅需要补充新鲜血液,老一辈的传承人们也在努力的为菏泽面塑文化增添活力。1986年,陈素景开始跟公公李芳清学习面塑技艺,陈素景在公公的指导下,塑造出一批批精巧的面塑作品。陈素景在2007年被吸纳为山东省面塑协会会员,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年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因长期捏面塑,陈素景的手指已经无法并拢。
“最初学习做面塑,就是为了能够换取馒头吃顿饭,而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重视。”陈素景说,33年来,她几乎每天都在做面塑,为了尽快完成作品,她经常熬通宵。因长期捏面塑,她的手指已变形。在自己做面塑的同时,陈素景还收了很多徒弟,还将面塑手艺教给许多喜欢面塑的学生。陈素景曾多次参加国家、省级非遗项目展演,也获得了诸多荣誉,为曹州面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一份力量。
李双虎,1966年出生,菏泽高新区马岭岗镇桥李村人。其堂舅是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李芳清先生,李双虎自幼跟随堂舅学习面塑,深得大师真传,是李氏面塑的第五代传人。李双虎自1982年开始从事面塑行业,距今已经有37年,他在传承老一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双虎,有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菏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菏泽市牡丹区面塑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民俗研究院泥面塑委员会主席等诸多称号,和自己获得诸多的荣誉相比,李双虎更喜欢安安静静做喜欢的面塑,把面塑文化传给更多的人。
让面塑文化更鲜活 菏泽面塑传承人用双手创造着作品
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有许多捏面塑的人,但大多都是自由从业者,农忙时回家,不忙时前往外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景区,还有一部分村民,他们业余时间做,不以此为生,只为将面塑文化继续传承与发扬。马岭岗镇文化站站长李俊建对记者说,今年以来,他一直在筹办属于马岭岗镇的非遗馆,给这些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塑艺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好的推广马岭岗镇的传统文化。近期,经过不懈努力,马岭岗镇举办了首届非遗作品展,而面塑便是作品展中的重要一部分。
李双虎告诉鲁网记者,菏泽会做面塑的有近千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三名。菏泽面塑在中国面塑界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菏泽的面塑艺人大多身在外地,在一些大型旅游景点售卖面塑作品。其实还是在走以前走街串巷的“老路子”,让菏泽面塑提档升级,走上更大的舞台任重而道远。
发源于古曹州的面塑艺术,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形象逼真传神、色彩艳丽单纯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菏泽一代又一代的面塑传承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一个个艺术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大地,无论这些面塑传承人在哪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菏泽面塑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 菏泽这对姐妹花村干部,自掏腰包垫工资,让村里有了大变化2019-11-13
- 菏泽高新区马岭岗镇举办首届非遗作品展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