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农商银行:传承“大挎包”精神 书写农商“奋斗故事”
鲁网4月28日讯 “大挎包精神是咱的传家宝,更是个法宝。咱们就是要以奋斗忘我的精神将普惠金融、客户经理驻村、流动金融工作落到实处,最终扛起离百姓最近、最亲、做业务最实的责任担当,为老百姓提供真正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这是山东临沭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侍静静对新时代“大挎包”精神的深刻感悟。
我为群众办实事
有一位绽放在沂蒙山脚下的“铿锵玫瑰”,参加工作13年以来,她牢记初心和使命,无怨无悔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穿梭在社区街道,进千家知万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商银行人的“大挎包”精神,放贷8900万元,无一笔不良贷款,侍静静当之无愧成为临沭农商银行的一块金字招牌。
4月,王先生的养殖场急需购进大批饲料,侍静静第一时间赶到养殖场,了解客户养殖规模和资金缺口,为客户送去“金融及时雨”;从事钢材经营刘女士急需流动资金恢复生产,侍静静迅速实地考察,连夜准备贷款手续,通过绿色审批通道,客户第二天就顺利获取了急需的复工复产的资金;在青岛从事厨师工作的李先生想回临沭县开一家饭馆,但受困于高昂的租金无法实现,侍静静远程视频帮助客户申请沂蒙云贷。
驻村办公、金融夜校、网格化营销,点点荧光,依然能闪烁着农商人无悔的人生。侍静静只是客户经理“闪亮星”中的一个代表,在临沭农商银行,还有众多的“静静”用实干和担当,出色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临沭农商银行发展奉献青春,甘当孺子牛。他们用一颗颗炙热正义的心,温暖了临沭农商银行无数个春夏秋冬。
“网红馒头”的故事
王兆山是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一名退伍老党员,从事农金员工作已有27年,几年前因所在服务场所位置临街,建成规范化金融综合服务点,他在服务点的旁边开了一家馒头店,因物美价廉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网红馒头”,他主动发挥“引导员、解说员”的作用,对前来参观朱村的游人进行讲解,受到各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周两到三次,王兆山都会瞅准一个阅读量较大的时间段,用最简短、最生动的话语向大家推送最新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产品,因为自己掌握的信息多,每次在群里看到老百姓咨询问题时,王兆山都积极主动献言献策,帮老乡解决了不少困难,更赢得了大家伙的尊重,老百姓都叫他“大喇叭”“万事通”。
客户任某的丈夫意外去世,患有疾病的公公急需申请办理低保户,因没有身份证无法办理时,王兆山了解情况后主动开车,帮着忙前忙后跑派出所、跑社区顺利申请低保。任某也为此感激不已:“要是没有王大哥,我一个人遇到这些事可怎么办,王大哥真是个大好人!”
王兆山的“网红馒头”故事只是该行探索“农金员+”服务方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沭农商行持续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引导农金员选取沿街、村中心等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区域创建金融综合服务点,目前该行已累计建成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308处,实现全县 236个行政村全覆盖。服务点的建设,为智E购农资下乡、快递等延伸服务提供了物流场地基础。该行以农村金融服务点建设为依托,通过“党建、信贷、快递、农资”等业务,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切实打通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村里来了流动金融服务队
“往年我们村现在正是最忙的时候,如果要办理各种金融业务需要跑十几里地去办,浪费很多时间。现在好了,有了流动银行移动服务队,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各种金融业务,很方便,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在朱村村民李利看来,与往年的农忙相比,今年可是大变样了。
临沭农商银行充分利用移动智慧柜员机、移动终端等机具“灵活性”的特点,将金融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有效满足客户足不出户的金融需求,不用跑腿,家门口就能办业务,流动金融服务队驻点办公不仅吸引了村里的养殖户们,同样也让老年人排起了长队。临沭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怕老人们等待辛苦,还贴心地准备好了小马扎。
将卡递给工作人员刷卡、重置密码1分钟不到,81岁的村民张大爷就激活了自己的社保卡,他高兴地告诉工作人员:“以前激活社保卡还要走路去集镇的农商银行,现在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把柜台搬到了村委,再也不用三天两头往集镇跑了。”将银行开到群众的家门口,延伸了银行柜面服务范围,为银行增加了基础客户,提升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将便捷的金融服务带给更多的人民群众。
近年来,临沭农商银行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度,驻点办公配备了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网络通讯设备,可以为客户办理基础金融业务,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流动式柜台,零距离服务”。(通讯员 袁江华)
责任编辑:王军
新闻关键词:
金融服务;客户;临沭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