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齐鲁最美教师”|王芬:科教融合,阐释文明

2023-09-23 21:20:0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2日讯 2023年度“齐鲁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近日举行,山东大学王芬获颁2023年度“齐鲁最美教师”。

  王芬,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教授。1976年出生,2006年7月参加工作,教龄17年,先后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开州余家坝》,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考古》《考古学报》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一、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中作出创新性贡献

  王芬教授团队坚持围绕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攻关,长期致力于我国田野考古、聚落与社会考古等研究,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图片

  以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主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通过田野考古发掘有力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以鲁东南地区聚落考古、章丘焦家考古为代表的考古工作,在近20年来以聚落考古为导向的学科转型中走在全国前列,为探寻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之路作出“山东贡献”。先后主持上海广富林、山东即墨北阡、章丘焦家、莱州吕村、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参与主持日照两城镇、苏家村等遗址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在焦家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这是一处实证中华五年多年文明史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揭露出距今5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壕沟、城门、道路、百余座房址、包括四十余座大型贵族墓葬在内的380多座墓葬、几十座祭祀坑、万余件玉器、彩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焦家遗址表现出文明要素齐全、文明社会开启、以棺椁制度为代表的礼制初步形成、手工业专门化出现等多重特征,立体性的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图景,极大的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有力的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章丘焦家遗址在短时间内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奖”等业内重量级奖项,201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是该工程13个重点遗址中唯一一处由高校负责的遗址,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1年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2022年焦家考古与黄河流域文明探源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资助。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串联技术-生业-社会,探讨中国东部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密切考古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早在 2006 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国内专业顶级期刊《考古学报》上发表长篇学术论文,运用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社会结构问题,成为用墓地材料研究史前社会结构问题的成功案例。其后考古学研究多针对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的聚落形态等问题,并对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各区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进程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通过章丘焦家、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固镇垓下、日照两城镇等微观和区域宏观研究,爬梳聚落考古分析理念,强化考古信息精细提取和阐释,构建多学科合作体系,瞄准影响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聚焦国际前沿课题,组建多学科合作的教研团队,初步建立起基于田野源头材料的完整的理论探讨—案例实践—数据提取—分析阐释—验证完善的研究链条,现已尝试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土特点的聚落考古创新性研究模式,一定意义上在方法和操作层面形成引领和示范态势。以海岱地区距今 5500-3500年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为问题统领,研究史前区域文明演进以及与其它区域的互动,探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的区域特征和早期王朝国家组织结构与控制策略。开展多学科交叉验证探索该地区文明起源的机制,动态阐释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

  二、出尖出峰,聚焦科技创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走出一条新学术道路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该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不断提高考古发现和分析能力,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依托山东大学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高端平台,这代表了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综合运用动植物、人骨、同位素、地学等手段开展气候和地貌变迁、资源利用、史前农业发展等研究,填补多项历史空白,为阐释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证据。

  王芬教授团队贯彻多学科合作思路,探索考古实验室建设,首次在国内提出“化学考古”,运用化学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开展史前陶器的前沿研究针对国内从陶器生命史角度探讨史前陶器的路径和技术困境,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环境与社会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平台下建设山东大学陶器考古实验室,在方法论上率先搭建并优化了符合中国实际,且被国际同行所推崇的陶器产地、流通和消费等链条式研究的分析规范。这套方法论体系对陶器研究过程中样品的选择、标本的制备、检测的过程和数据的解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具体的分析规范和方法论参考,同时对规范国内陶器产地的操作过程起到了标杆作用。

图片负责的北阡考古项目,对胶东半岛距今 6500-5500 年前贝丘聚落的聚落布局、聚落关系、生业经济等进行深入考察,如从人骨同位素、食物结构角度,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填补了该项领域的空白,具有创新性意义。

  三、立德树人、示范引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长期奋战在考古教学第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实施党建统领、成才引领、发展带领“三领工程”,所在学院2019年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成为全国唯一历史学院(系)。提升“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考古实验室入选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中,坚持教学相长、筑牢根基、交融创新三原则,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和实践创新教育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以田野考古教学为核心,推进实践育人,助力知行合一

  2006年王芬毕业留校,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课程,积极参与构建“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田野考古发掘又称“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她先后带领9个年级的本科生、15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近5年来承担本科生860个课时,研究生720个课时。承担“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考古学概论》教材中篇幅最大的第三章“分期与考古学文化”的撰写,担任该教材编写组秘书。在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采用的考古教材《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中,承担重要章节的撰写。

图片

  负责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2021年入选“双万计划”山东省一流课程,第二负责的“人类骨骼考古”2020年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参与和组织授课的“考古学导论”也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承担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考古+”本硕博衔接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承担教育部2022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在精耕细作中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其课程一直位于学生课评成绩最高的行列中。

以科技考古教学为引领,践行多学科育人,实现科教深度融合

  打破理论教学、实践实验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把考古学特色的“课堂-田野-实验室”无缝对接。她负责的北阡(史前基层贝丘聚落)和焦家遗址(史前大型中心城址),是推进考古科教深度融合、实现多学科育人的成功案例。仅在北阡和焦家教学过程中就催生出丰硕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还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问题导向、前沿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在环境考古、植物考古、GIS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向产出46篇各类学位毕业论文。

图片

  以行为重,延展多元育人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赛场,2021年指导刘同学学生团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和华北赛区一等奖。鼓励学生走进基层和社区,在社会实践的广袤土壤中淬炼品德素养,其学生宋同学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优秀个人,王同学等获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省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等荣誉70余项,多位学生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岗位。

  四、扎根齐鲁,服务社会,把事业写在祖国大地上

  积极建言资政,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服务山东建设发展

  王芬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资政,2022年资政报告“关于深化焦家遗址发掘保护、立体再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发挥“立足济青、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动全球”优势,全力服务山东建设发展。结合地方文化建设,承担多处主动性考古发掘,并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开展考古勘探工作。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际化水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己任,勇作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先锋队和排头兵。积极参与“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担任该国际盛会之章丘卫星会议“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的会议秘书,承担会议组织工作,会议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呼应时代使命和社会期盼,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展览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为揭示中华丰厚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做出考古贡献。作为考古方面的策划人,2018 年 7 月“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国家博物馆,这是作为高校考古实习成果首次亮相国家博物馆。展览精选 230 余件文物,分横空出世、王者之城、礼制先河、工艺流变四部分,运用场景复原、三维成像、数字视频等多维度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展览历时两个月,吸引了数十万人次驻足观展。《人民日报》进行专题报道,称“‘礼出东方展’给了大众认识、了解和释读这一考古文化的机会”,展览也引起 The Telegraph 等国际媒体的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另外,这也是高校考古成果第一次以特展形式走进国家最高“文化殿堂”,彰显出其重要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海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