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清风捎去安康

2024-06-15 20:12:50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又是一年父亲节,听着“筷子兄弟”深情演绎的《父亲》时,父亲的背影、眼角的皱纹等,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父亲去世后,回老家的次数渐少,仅有几次回去时,看到故乡的山水,一种别样的情绪便迅即涌上心头:从小到大,慈祥的父亲养育了我,教我如何走出山村,追寻外面世界的精彩;面对困难曲折时,教我如何做到不屈和坚强;受了委屈心酸时,又教我秉持“吃亏是福、厚道为人”等等做人做事的道理。正因如此,如今我们一路走来,是那么洒脱那么从容。

  一

  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普通得就像田野里的一块石头。 其实,在我眼里,父亲不仅普通,甚至活得有点“卑微”。父亲个子不高,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也不善言辞。自我记事起,由于父亲所谓的“木讷”,只知道干活,乡邻们不时地开他的玩笑,每到这个时候,父亲也不去抗争,笑笑就过去了。因为这种“不争气”,少年不懂事的我,在有段时间里,都不愿意父亲到镇上的学校给我送饭,因为害怕当着同学的面,给我丢脸。父亲也不多说话,见了老师笑笑,默默地等着下课铃声响过,给我送下饭就走。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

  对于父亲的这种“不争气”,我很快就有了完全的颠覆。记忆中有一年的夏天,我和村里的一个“二流子”打架,我回家后挨了父亲的揍,正在委屈时,傍晚时分那人竟然闹到我家里来,父亲在弄清不是我的原因之后,突然大发脾气,和平时简直判若两人,脸上青筋暴突,毫不客气把“二流子”轰出家门。从此,我深知,父亲并不是没脾气,像老鹰一样,庇护起自己的孩子来,还是非常争气的!

  从记忆起,父亲的疼孩子也是有名的,他从没因为家庭琐事动手打过我们姐弟,以后上学了,就更是关怀备至。母亲说,我和弟弟小时候都曾患过脑炎等重症,父亲推着胶轮车曾一路飞奔20多里地赶到医院,及时进行了医治。

  二

  父亲不善表达,但他坚守传统文化的真谛,实践着“吃亏是福、别人好自己才会更好”的古训,对待邻居和需要帮助的人,他一辈子就是这样的实心眼。

  记忆中我们家无论养猪养牛都是被别人羡慕的,其实那个年代的家庭养殖就是为了集小钱到大钱。邻居们都夸父亲养肥猪有诀窍,青饲料和着煮瓜干或煮地瓜,再撒把盐或者豆饼,为了调口味,父亲不惜亲口尝下,牲畜吃起来特别带劲。现在看来都是父亲用心琢磨用心做事的结果。村东头的小伙来取经学习时,他特有成就感,高兴得不得了,往往毫不保留地现场教并演示给他们。

  每每有邻居盖房子或是其他需要帮忙或应急的,他都是尽心尽力。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夏天,邻居的一个大叔在公路上出了车祸,他拉着板车帮忙送到20里开外的县医院,由于紧张和劳累,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中暑,差点没醒过来,别人说他少心眼,父亲却没觉得吃亏,反说都是乡里乡亲的,都是应该的!

  “大道无为,上善若水”。父亲不懂深奥的理论,但是他的善良和厚道是出了名的。和父亲在集市结交为朋友的一个瘸腿大爷,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半个多月,他让母亲伺候着饭菜,从来没有怨言。父亲懂得感恩,唯恐负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在离家30多华里的集市一村里,因为做小买卖而时常到一赵姓大哥家落脚存放点货物,父亲便和他结识后交了很好的朋友,不仅帮衬他们家孩子零花钱,还以兄弟相称,多年走动,并把这种情谊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为不误农时,秋天的早晨,父亲肩扛着铧犁手牵着牛,步行三华里多的路,趟过清冽的河水,为侄子家耕地,天蒙蒙亮就开始干活,为了赶完进度,吃早饭的时候已接近中午,他全然不在乎不计较,至今堂兄还不断地念叨父亲的厚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父亲常说,人生在世,只要行善积德,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亲虽然不懂这么深奥的理论,但他用自己朴实的方式,讲述家族曾经出现的“文官武将”的光荣历史,教导我们如何做才有出息。他不懈地和孩子一起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风里来雨里去,从来不怕吃苦受累。

  那时候,当老师或提干当军官是农村人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两种途径。父亲没多大文化,但推崇有文化的人。从小我就喜欢赶集听说书的,有时能听得都忘了吃饭,父亲都鼓励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传递如此的信息,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重要的启蒙教育了。

  除此之外,父亲还现身说法,用他的一个提干当军官的同龄人当例子,把我领进他家看其威武英俊的照片,现场教育我应该如何去做,真是受益终生。

  不管再难,父母一心一意供应孩子们上学。那时候家里都清贫,学费就成为父母的难处。改革开放之后,他像牛一样地出力流汗,家境才迅速改善。当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家劳力少,就有邻居劝父亲说,“让孩子趁早下来干庄户吧!”但他很倔强,坚决不同意。

  在重读路遥先生的《人生》时,我深切地体会到那种人生关键阶段的艰难抉择,又是多么的重要。上中学初一的时候,我在整个公社算年龄最小学习最好的,可是就在一段时间里突然逃学回家放起牛来。不善言辞的父亲没有也不会长篇大论地对我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他只是领着我去自留地里翻地,用铁锨挖,用镢头刨,说是要种一片小麦先得整地施肥,我手上起了泡,晚上回家后腰都直不起来了,他好像是没看见也不多说话。第三天上,我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劳累,便偷偷跑回学校,和老师保证以后不逃学了也一定好好学习。现在看来,父亲的“体验式”教育方法真是又实在又管用。

  当时父母就一个心愿:就是砸锅卖铁也供应!上高中时,家里又陆续添上了收音机和电视机,在周末或假期里,让我们定时收听收看“英语学习”节目。就是在这种积极向上的背景下,我们姐弟三个相互鼓励先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当时也是远近有名,父母更是高兴得合不上嘴。现在看来,在广大农村中父母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多年后,我才理解了诗人顾城通过相悖的意象,对生活和命运进行思考的深刻内涵: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父亲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岁月变迁,他历经苦难,也享受过时代变化带来的幸福生活。父亲年老的时候,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因小脑萎缩日益严重,心目中高大的他日渐衰老,我们作为儿女很心疼,更是尽心尽力地孝顺。孩子们因为工作忙也有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父母却从不抱怨,还经常铺排儿女,要好好忙公家的事!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所描绘的情景时时浮现在眼前,那时在他的心中,就饱含着对故乡发生新变化的期望。承载着先生的期待和笔下的风情,如今广泛意义上的“故乡”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新时代释放着盎然活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永远和定格的故乡,一个长在心间的故乡,在时光的画卷中或隐约或明朗。

  按照风俗,每次回老家给父亲上坟,站在父亲的墓前,现实告诉我,我和父亲阴阳相隔,今生再也难以相见。我总在想,他像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倾心眷顾家庭,着力培养儿女,这种平凡中的真情、平淡中的温暖、平实中的烟火,不正是热播剧《人世间》所表达的那种美好吗?

  父亲一生用自己的方式,抚养理解支持儿女,给我们的是庇护和力量;又宽厚帮助对待别人,予社会的是温暖和真情。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财产,但他的为人处事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孩子们心中永远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杨绛老先生96岁高龄时写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曾说:“人性本善,其灵性和善良是天生的,而百善孝为先,不要留下遗憾。”是啊,人生是短暂的,如今我更是亲身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而每个人只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和点滴做起,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的!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在父亲节里,深情的歌曲萦绕在我的心头。回望父亲的苦乐年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必将昭示激励着人们不断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勇毅前行,行稳致远……

  作者 琅琊水木 摄影 杜昱葆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