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的猪肉:养猪大县“牛市”赚钱仅2成

2011-07-04 08:23:53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肉价涨了,赚钱的没几个

    ———养猪大县阳谷的“牛市”遭遇

    2011年入夏,生猪收购价毫无征兆地持续上涨,达到了历史罕见的高位。对于山东传统养猪大县阳谷县来说,养殖户们面临的却是一波波生死考验。当年家家养猪的传统,如今在多轮猪肉市场“洗牌”中悄然走下历史舞台。而正在崛起的养猪大户们,仍在为赶上下一轮猪肉“牛市”而奔忙。不管未来猪肉价格走势如何,生猪养殖市场的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猪肉“大牛市”赚到钱的才两成

    15年来经历了5次猪市涨跌,阳谷县的养猪大户孟现状这次赶上赚钱了。

    孟现状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养猪场院内,看着圈里的生猪就像检阅自己的军队。

    “把猪都赶出来给客人们看看。”

    看到此景,前来融资担保的聊城鲁昌担保公司工作人员葛先生立刻同意了为孟现状担保贷款800万元。

    “一头110公斤的猪去年卖1000多块钱,今年能卖到2500块钱到3000块钱,利润翻番。”孟现状略有些得意地说,他现在有2万头存栏的生猪,每月都能保证出栏200头。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虽然玉米价格每吨涨了几百元,人工成本和房屋建设、水电费用都提高了,但是每斤生猪肉的成本仅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6毛钱,达到5.8元一斤,但前几天的生猪收购价格就已经突破每斤10元,一斤净赚4.2元。

    但作为当地生猪养殖合作社的社长,孟现状却一点高兴不起来。因为猪肉“大牛市”来了,与他一起养猪的兄弟姐妹们却很少有赚到钱的。

    “我们景阳冈生猪合作社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大养猪企业50家,年出栏100头的小型养殖户200多家,但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大养殖户赚到钱的不到五分之一,小养殖户几乎没有。”

    孟现状说,有些人以为猪肉价格涨了,养猪的就肯定赚钱,这是个误区。

    “养了10头猪的散户,遇到一轮疫情,就可能‘全军覆没’,去年春节全国性的生猪疫情,让我们每个养殖户都受到了损失。”孟现状说,今年春节开始饲养的这批商品猪本来是6个月后也就是现在投放市场,但当时的一轮疫情爆发后,每家每户都有一定的生猪伤亡。即使是控制疫情最好的孟现状的养殖场,也有十分之一的生猪伤亡,这对于生猪投入和市场投放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现在养殖成本高,一头猪养下来千把块钱打不住,如果养了10头,最后只有六七头赶上了现在出栏,平均算下来,不亏就不错了。”

    还有不少养殖散户对于这轮突如其来的“牛市”准备不足。“现在价格涨上来了,我家的猪还没长大呢。”阳谷县孟楼村养殖户孟宪国无奈地说,等到养的生猪出栏了,不知道又是什么行情了。

    孟现状记得,有朋友说,这轮猪肉牛市会持续到年底,因为国内存栏的生猪只有这些,想要大批上市要等到明年春节。这半年时间,生猪收购价格不会低于每斤8元。但经历了15年猪肉市场涨跌的孟现状觉得,对于现在的猪市,只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倒下一批养猪人顶出一个猪“牛市”

    “养猪这个市场,规律有,但抓住难。”

    从1996年开始踏入养猪行业,孟现状已经经历了4次波峰,3次波谷,有赔有赚。

    孟现状说,生猪市场三年一次的波峰波谷,有一定的周期规律,但养猪的繁育周期也是雷打不动的,能赶上两个周期重合的人不多。

    1996年,孟现状在那轮持续21个月的猪肉“牛市”入行,大赚了一笔。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从1998年到2000年持续36个月的“熊市”。“那时社会生猪存栏量大,猪肉卖不上价,4.5元的生猪成本,我们3.8元就出手了,每头猪净亏140多元啊。”孟现状说。

    “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打下来一批。”阳谷县畜牧局副局长穆春雷说,1998年那次低谷,孟现状挺过来了,但是2006年那次低谷,几乎要完蛋了。

    “那时的行情与1998年相似,成本4.4元,收购价3.8元,我那年卖了2万头生猪,净亏损200万元,几乎赔光了家底。”孟现状说,那次真正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味道。

    当时心急如焚的还有穆春雷,他带着工作组到处为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场申请贷款,保全有生力量,当时就为孟现状申请了农发行260万元的贷款。

    “如果没有那笔贷款,他的厂子就死掉了。等到来年第二轮波峰时,他就赚了一大笔,还清了贷款,还扩大了规模。”穆春雷说。

    但并不是每个养殖户都能像孟现状这样幸运。

    “买入,卖出;赚钱,赔钱,小散户靠碰,大养殖场靠挺。”

    15年中,几轮波峰波谷之后,能挺过来的养殖户,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孟现状告诉记者,自从他当上合作社的社长,每年都会注意合作社养殖户的情况,而每种数据都显示着,养猪市场在萎缩,养猪人正在减少。

    “2008年时,咱们全县的生猪出栏量是30多万头,到了2010年就减少到只有20万头了。母猪就更明显,2008年全县的母猪有4万头,但是今年已经不足2万头了,3年多减少了一半。”

    孟现状说,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这轮猪肉“牛市”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正在消失的养猪传统

    更让孟现状感到担心的是,以前县里家家户户养猪的场景,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咱们是山东省畜牧大县,每家每户都有养猪的传统。”阳谷县畜牧局副局长穆春雷说,阳谷县的养猪业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在全国都是数得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传统的养猪大县正在经历青黄不接的时刻,家庭散养的生猪养殖模式正在市场“洗牌”中走向没落。

    “全县的养猪业现在正在一个整合的时期,就是从散养过渡到规模化养殖,每次暴涨暴跌都会打掉一部分散养户,打下去以后,规模企业又没有真正上来,存栏量也没有真正上来。现在就是这个过渡期。”穆春雷说,像孟现状这样大规模的养殖户全县没有几个。

    但在孟现状看来,一轮又一轮波峰波谷地变动,只是加速这个传统养猪县格局变动的诱因。

    “现在养猪的风险越来越大,而投入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很多人不敢养猪了。2005年我建一个猪舍才花了800块钱,现在已经涨到3000元钱了。”孟现状说,正在上涨的还有饲料和人工成本。

    孟现状给记者算了笔账,购买一头母猪需要花3000元钱,将母猪养到可以配种繁育小猪,还要花1.5万元的饲料和人工费。

    “几间猪舍要二三万元,10头母猪要15万元,搞一个能赚钱的小型养猪场一次性投入就要20万以上了,接近一年的生产周期。”

    等到母猪繁育出小猪,每头小猪从断奶到6个月以后长成商品猪,又要吃500—600公斤的饲料,这个成本就要1000元钱。等到将近一年的养猪生产周期结束,假如遇上波峰还好,遇到波谷或者疫情,全部投入就可能颗粒无收,这风险对农民来说扛不起。

    2010年,孟现状雇的80名工人平均工资是1420元,而到了今年,这个薪金已经雇不到人了。“现在平均提高到1800元,比去年人工成本提高了30%。”

    穆春雷说,一个现代的养猪人,需要有形成规模的养殖基础,标准化防范瘟疫的体系,还需要通过环评的污水处理设施。但现在家庭式的养殖户,仅仅是新农村要求的无臭味、无蚊蝇,无污物的基本要求都无法达到。“我家的一些亲戚就告诉我,投入这么多钱去养猪,还有这么大风险,不如出去打工啦。”

    “最好暂时先别出台政策”

    对于猪肉市场现在的大起大落,出身散户的孟现状却希望散户尽早退出养猪的历史舞台。

    “我建议政府最好暂时先别出台政策。”

    孟现状说,猪肉价格一上涨,国家的抑制价格政策就出台,结果就是一轮牛市以后,紧跟着是一轮熊市。市场自己的调节没有来得及起作用,政策调节就率先发难了。结果就是市场看起来暂时稳定了,但是最终受损的是广大养殖户。时间久了,养殖户不再根据市场需求增减存栏,而是看着国家政策的风向标“吃饭”。

    他还记得,2008年时,猪肉价格大涨,每斤生猪卖到8元多以上,国家就从国外紧急进口一批冷鲜肉。那时进口的价格高,1万块钱一吨,但是卖给屠宰企业就8000元,国家财政补贴2000元。

    “当时我们当地最大的一家生猪屠宰企业,直接就不收当地的猪了,而是从国外进口。”孟现状说,养殖户们看在眼里,索性就不养猪了,结果市场在半年后走向猪源短缺的另一个极端。

    “我现在开始从饲料源头进行控制,而不是价格。”孟现状说,现在他正在建立一个饲料加工厂,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质量,一方面就是控制价格,“因为饲料价格上涨占到猪肉价格上涨的很大一部分,大约70%。”

    穆春雷认为,猪肉价格之所以周期性出现高峰和低谷,就是因为养猪门槛比较低,一旦一波市场行情到来,就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的局面。“你看去年行情不行,大企业都维持住了。今年行情好了,就可以赚钱,迎来了发展机遇。而那些小的企业挺不过波谷就彻底完蛋了。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表现,以后咱们这个养猪大县也许还会有一些散养户,但是大多数将是成规模、标准化的养殖集团。”

    猪肉价格又一次搅动社会神经。在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统计数据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超过40%,对CPI的贡献接近20%。

    在过去的15年中,猪价共出现过5次暴涨和暴跌。目前的这种高价还能飞多久?下次暴跌什么时候到来?如何破解这种周期性的涨跌循环?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反映肉价波动,价一涨就说“市民吃不起肉了”,价一跌就说“十元肉又回到百姓餐桌”,又有谁会想到在涨跌循环中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呢?

    “有涨就有跌,不要瞎吆喝!”

    面对这一轮来势汹汹的暴涨行情,有人期待政府按照以往的惯例出手干预,但也有人为到目前为止政府仍没有“救市”叫好。肉价一涨就全民呼吁“迫降”的做法到底对不对?政府退出行政干预是否正当其时?

    “6月27日,日照市生猪收购价格达到19.6元/公斤、莒县更是达到20元/公斤,再创历史新高。”日照市畜牧兽医局上报省畜牧局的一份内部信息如是显示。

    来自省畜牧局的统计信息表明,上周(6月27日-7月3日)我省猪价已经连续4周突破2008年的最高点。猪粮比价首次突破8:1,达到创历史的8.22:1。

    在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生猪市场首席分析师李守远和得利斯集团生产总监郑乾坤看来,这轮肉价淡季上涨行情“属预料之中”,供求失衡和成本上升是导致此番猪肉价格暴涨的主因。

    数据显示,去年6月初,生猪价格为每公斤9.8元,处于2008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猪粮比价一度下降到4.76∶1,远低于正常情况下6∶1的盈亏平衡点,生猪饲养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

    “2010年上半年不少养猪户赔得一塌糊涂,下半年猪病又比较厉害,10月份时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下降到低点,到今年四五月份开始出栏,供应量小,自然行情看涨。”郑乾坤表示。

    李守远认为,喂养生猪所需的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涨幅很大,生产用电、人力、油价等成本增长较多,也是生猪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在过去15年中,生猪价格曾出现过5次暴涨暴跌。频频“打摆子”的猪肉价格早已成为从养殖户、消费者到政府共同的痛。

    面对这一轮来势汹汹的暴涨行情,有人期待政府按照以往的惯例出手干预,但也有人为到目前为止政府仍没出手“救市”叫好。

    这“叫好”的声音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在政府的一再“调控”“扶持”之下,肉价仍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地乱飞?肉价一涨就全民呼吁“迫降”的做法到底对不对?

    政府不干预,专家纷“叫好”

    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CP1同比上涨5.5%,生猪价格同比上涨40.4%,对CP1的“贡献”将近20%,成为CP1持续走高的重要推手之一。

    按照惯例,许多人认为这个时候政府一定又坐不住了,肯定会出台政策扶持生产、平抑物

    价,尤其是在当前通胀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但时至今日,虽然猪肉价已连续四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国家商务部、财政部仍没有出手“迫降”的意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日前表示,目前主要还是靠市场的力量来让生猪价格、生猪存栏数进一步提升。

    有意思的是,生猪养殖界人士对此不但不急不怨,反而对“政府不干预”大声叫好。

    “今年这轮生猪涨价有一个好现象,那就是到现在政府没有干涉调控、打压价格,这是大好事。”早在6月16日记者在诸城采访时,得利斯集团生产总监郑乾坤就向记者强调了这一变化。

    当时,全国猪价超过2008年历史最高点已经一周。

    6月28日时,他再次表示,2008年时猪肉高价只保持了短短几天政府就出台措施,这次高涨已经一个月了,政府也没出手干预,这十分难得。

    “政府退出干预好,有时强制干预反而南辕北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对媒体直言。

    “‘不干预’恰恰体现了政府调控的理性转化”,资深时事评论员晏杨发文也为政府不“出手”叫好。

    6月29日,在第一届山东猪业博览会上,省畜牧局一些官员及省内的一些养殖企业和专家也纷纷对“政府不调控”表示赞赏。

    与此次政府不干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6年至2007年,受全国生猪养殖滑坡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全国生猪养殖业一度下滑,饲养量减少了20%左右,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为增加猪肉供应,平抑猪肉价格,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月出台《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先后出台能繁母猪保险和生猪保险、财政补贴、贷款支持等多种措施“救市”,扶持、鼓励生猪养殖。

    2009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又联合出台《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6∶1正常值时,政府要适度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适当增加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发放养殖贴息、饲料补贴等。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在肉价高企时对低保人群发放消费补助等。有数据显示,这期间政府为此投放养殖补贴达十余亿,消费补贴4亿多元。

    “赔钱没人管,涨价时也不应人为打压”

    不仅是业内人士,就连养殖户和一些市民也对政府在暴涨暴跌时平抑肉价的做法说“不”。

    “这阵子养猪肯定是赚钱了,但是去年呢,前年呢,再往前的2006年呢?每次都能赶上好行情的养猪户有几个?既然生猪已经市场化了,赔钱没人管,涨价时也不应人为打压。”济宁养猪户老张说。

    老张承认:“不算一家三口的人工费和零打碎敲的小开支,现在卖一头猪能挣六七百元。”但老张忘不了,也就是去年夏天,不算病死的猪,他养的180多头猪每头赔了200多元。他向记者抱怨:“肉价一高你们就瞎吆喝,啥时能替农民说句公道话。”他担心媒体大量报道猪肉暴涨会导致政府出手干预肉价。

    郑乾坤称,对于像得利斯集团这种养殖屠宰加工贸易一条龙的大企业,由于鲜肉和成本肉的价格不可能随时调高,猪价暴涨后,屠宰加工和贸易环节的利润就会降低,高价格并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高利润,越是大企业越不希望行情大起大落。“媒体可以客观报道行情,但不要动辄说市民吃不起肉了、呼吁政府调控等等。”郑乾坤说。

    “一个火烧都2块钱了,一个面包都四五块钱了,15块钱买斤肉还不值吗?况且又不是天天卖这个价!”记者在腾讯、新浪等有关猪肉涨价的微博中看到,除了“唐僧肉没有八戒肉值钱”式的调侃,不少网友也体现出对猪肉价上涨的理性分析和认可。

    网友“让肉价飞一会”则称,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长期以来已习惯了“城乡二元化思维”,大多是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反映肉价波动,价一涨就说“市民吃不起肉了”,价一低就高兴地称“十元肉又回百姓餐桌”,没人会想到在暴涨暴跌的周期中,有几个养殖户能回回踩准点挣到钱。

    越涨越补无异于鼓励投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养猪、饲料、屠宰和终端销售几个环节中,目前只有养猪户享受着价格暴涨的利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养猪户终于迎来了春天,现在是“一家有猪百家求”,一般都是几家屠宰商找到养猪户,出高价购买。

    不过,养猪户对此并不乐观。临沂养猪户孙庆春称,猪肉价大起大落,让大家胆战心惊,他宁可每头猪只赚一二百元,只要市场稳定,一年也可以保证稳定收益。

    “可以说是奇货可居了。”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情况,不过他并不认为此刻政府应出台措施打压猪价,而应由市场发挥作用。

    晏扬直言:“猪肉价一直走不出暴涨暴跌的怪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行政干预过多。”比如,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全国猪肉价格暴涨,当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对生猪养殖实施补贴,对能繁母猪养殖实施补贴,目的是鼓励生猪生产,扩大供给,平抑猪价。调控果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很多人纷纷转行去养猪,大量资金涌入生猪养殖业,至2008年下半年,猪肉价回落,但旋即步入暴跌通道,生猪养殖严重亏损,很多投资者血本无归,纷纷逃离,从而为今年以来的新一轮猪肉价暴涨埋下伏笔。

    “猪价暴涨,根源在于猪少了。不是生产者没有积极性,不少人宁愿花比平时贵一倍的价格买小猪,但是买不到。一头小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需要6个月。政府此时出手鼓励养猪无异于等到饿时才去发动人们种粮食,补贴也好贷款支持也罢,既不能增加母猪的数量,也不能让母猪早产崽、多产崽。本来农民就好追涨杀跌,这种刺激只能诱发更多的投机资金进入猪市。”郑乾坤说。

     调控如何走出“两难”困局

    政府“不干预”不是不让政府管,而是应少盯价格,多盯养殖模式

    一边是“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生猪养殖行业“三年轮一回”的周期律,一边是政府对“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深深忧虑,暴涨暴跌在伤害着整个行业,也在考验着政府调控的智慧。

    退出的主要是散养户、政策投机户

    “成本上涨、供求关系变化是推动此轮猪肉价格上涨的诱因,但不是猪价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养殖业内散户太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面对这轮屡创纪录的暴涨行情,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直击我国当前养猪业的软肋。

    “表面看猪价暴涨主要是因为养猪的少了、存栏量低了。那么,让我们看看自去年出现价格低谷以来是哪些人不养猪了?”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生猪市场首席分析师李守远边查证资料边为记者分析市场。诸城外贸?得利斯?金锣?龙大?是他们不养猪或少养猪了吗?不是!不仅不是,近几年其养殖规模都在逐步增加。那么退出的是谁呢?退出的主要是散养户、政策投机户,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有好处就养,没好处就不养”。

    山东华牧天元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玉民所做的有关调查也证实了刘守远的这一观点。他告诉记者,来自全国饲料行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饲料消费下降20%,其中,主因是由于去年猪肉价格偏低、加之疫病暴发,散养户大量退市。加上今年爆出的“瘦肉精”事件,让小型养殖户不敢轻易投入养殖,导致市场出现“空档期”,生猪供不应求。

    李守远认为,当畜牧业成为一种产业,支撑它的主体就应该是以养猪为主业的企业,而不应是散户。有资料表明,只要市场上有30%的散户,他们追涨杀跌就会导致市场不稳。

    更可怕的是,散户的大量存在甚至影响了市场信息的准确性。由于他们进得快出得也快,其存栏量难以纳入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中,造成市场信息不准。比如,从去年底的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看,并没感觉到大量散户退市。但是到今年5月份时却发现实际市场供应量一下子降了许多,导致当前供应短缺价格疯涨。

    发达国家的市场路径证明规模化是治理猪市震荡的根本出路。据李守远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日本猪市也是大起大落。此后,资本与养猪业开始紧密结合,规模化养殖迅速崛起,之后市场趋向稳定。目前,日本的规模化养殖占70%左右。

    我省养鸡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省畜牧局有关人士介绍,我省是国内最大的养鸡省份,10年前一个农户自建鸡舍养千把只鸡的很多,现在则已经很少见到了。小些的养鸡场也要养几千只。由于实现了生产规模化、流通国际化,近年鸡肉市场一直比较稳定。

    多大才算规模化?

    那么目前我国的规模化养猪能占多大比例呢?记者从各种资料信息上看到,有的说是80%,有的称只有30%,甚或更低。

    对此,李守远解释,“主要是我国对到底养多少头猪才算规模化没有权威的统一标准。”他说,前几年,有的地方政府在文件中甚至把5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都列入规模化养猪场。李守远认为,从养殖效益上看,当前家庭养殖中,存栏母猪40-50头年出栏生猪五六百头,小型养殖场中,存栏母猪100-300头,年出栏生猪1500-5000头时,比较效益较高。

    “我们说政府应该退出干预,但‘不干预’并不意味着不让政府管。只是说,政府干预不应该只盯着价格,也不要直接拨款去补贴养殖户,养殖业面大环节多,这样做很难发挥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深层次上入手,用政策手段引导生猪业调整生产结构、改变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养殖。”李守远强调说。

    专家认为,科学的调控方法应该是,国家通过科学测算为养猪业设定一定的门槛和标准,然后出台一系列稳定的支持政策,在用地、贷款、设备改造、良种引进、母猪繁育、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扶持。政策一要透明,二要稳定。让投资者做到心中有数、公平竞争、稳定发展。

    “这样大批的农业投资才会放心进来,一些低水平的养殖户就会被淘汰。”郑乾坤称。

    散户退市不等于“消灭”散户

    “一头仔猪都800多块钱了,到底是补栏还是不补栏?”一周来,临沂养殖户孙庆春一直都在琢磨这个问题。他搞不清这轮涨价能持续多久,“趁着这回赚了些,我想就此收手不干了。”他犹犹豫豫地说。

    据了解,虽然最近猪肉一再创下历史新高,除了仔猪补栏量增加较多外,到目前母猪补栏量反弹并不大。李守远认为,这表明养殖户补栏更加谨慎。“政府调控”就像那只迟迟没有扔下的靴子,许多人在琢磨政府是否会出台新的生猪养殖政策。

    “规模化养殖是发展方向。但散户退市不等于‘消灭’散户,关键是如何结合国情探索出一条大企业与散养农户相结合,土地、资金和政策相结合的规模化生产模式。”李守远和郑乾坤不约而同地表示。

    “如果肉价实在太高了,政府要给城市低保家庭发补贴,那也不要发钱,直接发肉票好。但是不要直接去补贴养殖户,更不要直接搞母猪补贴。补贴养殖户不能增加市场仔猪供给,补贴母猪它也不能多生早生,只能徒然增加投机散户,鼓励扎堆养猪。”一业内人士笑称。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