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纪行]三元朱:蔬菜大棚第一村 开启科技兴农新模式

2012-05-15 23:46:48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5日下午,东线采访团走进寿光三元朱村,在展厅里“探访”蔬菜大棚中国第一村。(马鑫 摄)

蔬菜大棚技术传遍中国,农民兄弟不忘三元朱恩情,在展厅里,来自各地的锦旗挂了满满一面墙。(马鑫 摄)

科技兴农,三元朱靠创新走出致富路.图为农闲时的大棚。(马鑫 摄)

    大众网潍坊5月15日讯记者 王磊)一栋栋村民别墅楼、干净宽阔的马路、沿街竖立的太阳能路灯、安装着健身器材的小广场……5月15日,科学发展新山东—“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来到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寿光市三元朱村。作为中国特色经济村,2011年,三元朱村全村年总产值49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66元,蔬菜种植让农民发了家。

    蔬菜大棚发源地,科技创新走出致富路

    15日下午,采访团来到寿光市三元朱村采访,在记录三元朱村发展历史的展厅里,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莹向记者讲述了三元朱村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走上致富道路的历程。徐莹说,谈到寿光农业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正是他把蔬菜大棚带进了寿光,推向了全国,点燃了一次绿色革命之火。

    1979年,王乐义到山东农大邀请李正之教授回村进行科技指导。三元朱村很快发展起400多亩果树,5年后获得大丰收,户均收入1300元。这次尝试让王乐义尝到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甜头。1988年,他又三进东北学技术,到山农大等单位找专家、教授拜师,成功探索出“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他经常说:“科技是农村发展的唯一出路”。

    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后,王乐义又带领村“两委”搞科研开发,改进大棚技术,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试验第六代温室大棚……一个普通的农民,靠着科技的引领,用土地做文章,把农业做大、做强,掀开了农业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蔬菜大棚技术传遍全国 三元朱点燃“绿色革命”

    自冬暖式大棚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试验成功后,三元朱人无私地把技术传授给了全国农民兄弟,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常年在外实地传艺的技术人员上百名。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如今,三元朱村常年在外地担任技术指导的有140多人,其中有28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4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截至去年底,三元朱村向外省市派驻技术员2500多人次;20多年来,三元朱村共培训来自河南、山西、新疆等8省区的学员12000多人,接待参观学习群众120多万人次。他们用行动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带动了千百万农民共同致富。

    为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三元朱村筹建了国际农业高技术示范园区和山东农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据了解,该园区投资1670万元,集科研、种植、推广、管理、培养、销售为一体,包括10个第五代高标准蔬菜大棚,占地6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能同时为330人授课的农业科技培训大楼等。而学校,仅到2009年底,就接待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人员达100多万人次,同时,学校先后试验、改进、并推广了五代冬暖式大棚技术,引进试验成功了滴灌、微机控制、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引进、试验、推广了近20类300余个作物新品种。近几年,又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及众多农业专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实施了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蔬菜。

    和谐之风劲吹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山东样本

    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三元朱村,握着王乐义的手说:“乐义同志,我嘱托你两件事,一件是你要把技术一如既往的向全国传授,让更多的农民增收。我们国家有8亿多农民,农民达不到小康,我们国家永远进不了小康社会,这件事非常重要;第二件,你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要从基础做起,首先把农村小学办好,我们国家有了人才就兴旺发达了。”

    为落实总书记的嘱托,三元朱村近年先后投资200万元办起实验小学,投资150万元建起幼儿园,为周围十几个村庄的孩子提供了现代化就学条件;投资5600多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投资30万元建设了村级卫生医疗室,按每人每年150元的标准,由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定期组织外出旅游,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委会新买了净水设备,自来水流到各家就变成了直饮水,喝在口里,甜在心里。

    住在崭新的别墅楼,健身在小广场,购物有超市,老人住进敬老院,和谐社会之风吹暖了三元朱村村民的心。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