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20斤铅衣坚持手术 青岛港医生把医院当成家

2013-08-15 17: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记者采访姜先雁

  鲁网8月15日讯(记者 刘梅婷)每天穿着20斤的铅衣进行20多台手术,姜先雁的身体总是遭受着各种损伤……有人说,医生是人间的天使,他们穿着圣洁的白衣,在无硝烟的战场上与病魔零距离的战斗着。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天使也曾饱尝路途的崎岖坎坷,也曾经历过医院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的几经沉浮,并在在平凡岗位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健康,换来了无数病人的健康与微笑。隶属于青岛港的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姜先雁便是其中一员。8月2日下午,鲁网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面对“骨感的现实”,她顶“风”而上

  1983年,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20岁女孩,从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前身青岛港口医院,30年后,早已为人父母的姜先雁还对刚到医院报到的情景记忆犹新:“我走进陵县支路只有三层楼狭小的职工医院,失落感油然而生。”姜先雁说,在学校曾经那么憧憬未来的职业:即便是无法达到再世华佗般的医治水平,也应该在一所看上去不错的医院里干着羡煞旁人的光鲜工作。然而,眼前的景象让她彻底体会到了什么叫“骨感的现实”。

  后来,医院搬迁至南京路,规模扩大了,这让姜先雁对未来又有了新的希望。“1994年我去国内一所著名医院进修学习,开阔了视野,也再次激发了我对未来梦想的追求,当时就想,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医学专家。”

  这时候的港口医院虽然也对外开放,在行业内依然没什么地位,看到许多在大医院的同学已成为名医,姜先雁非常羡慕。而此时的企业医院正面临着“何去何从”新的危机,去还是留成为姜先雁生命中一道重要选择题。“医院要打造心血管专科特色,当时我已经年近40岁,作为女同志,要从事心血管介入专业,风险高,压力大,还要受放射线辐射,家人和朋友也劝我要慎重考虑,”姜先雁说道,“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勇往直前。”2006年5月,青岛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她成为负责心脏中心管理的本土主任。

  把医院当成家,做手术要穿20斤重的防护服

  “多年来我已经习惯把医院当成家,作为科主任,心脏中心危重和手术病人多,经常自己压力大的睡不好觉,节假日都不能好好与家人吃顿饭,抢救病人更是24小时随叫随到。”姜先雁告诉记者。对于她来说,早上来不及吃饭6点钟到医院,晚上8、9点才回家是常事,有时候手术多了,甚至要忙到凌晨2、3点。

  随着医院的发展,前来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一天要安排20多台心脏介入手术,期间几顿饭都是在导管室,趁着换台的间隙,姜先雁会狼吞虎咽吃上几口。由于长期暴露在X光下负重铅衣进行冠脉介入手术,姜先雁的身体健康遭受不小损伤,白细胞低、头发脱落、失眠一直困扰着她。要想抵御手术中放射线的辐射,就要穿20斤重的防护铅衣,但即便是捂得个严严实实,还是不能百分之百的抵挡辐射。

  “像夏天我们好穿短袖的铅服,里面还套上手术服很热,这样也防护不好,”姜先雁说,“少则半个小时、多则3,4个小时能完成手术,往往是脱下铅衣,浑身上下就被汗水浸透了,时间长了,也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上手术还要围着护腰带。”

  梦想所有工人都能定期查体、早期预防疾病

  在姜先雁心里,如此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早就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深知,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说到梦想,姜先雁表示,小梦想是社会上所有的工人能够早期预防疾病,经常去医院查体。“查体这方面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在医院呆了这么多年,过去的一线工人有个病都不及时来治疗,就像高血压,等不舒服了才来医院,这种习惯很不好。”

  姜先雁告诉记者,青岛港每年都会给在职以及退休的工人查体,特殊工种项目还会更细一些,并会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只有早期预防,定期查体、跟踪治疗,工人的身体才能健康,对单位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也希望社会上所有的单位都能重视工人的身体。”

  “我的大梦想同医院是一致的:争取打造国内一流的心血管病医院。我的努力得到了病人的信赖,同行的认可,是因为青岛港提供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平台,自然也希望这里未来发展的好了。”姜先雁笑着说道。

 

  

  

  

责任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