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实施农村七改工程 供给侧改革带来美丽乡村
鲁网3月8日讯 2016年的5月7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在农村推进“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厕,改水,改暖”,简称七改工程。经过近一年的落实,“七改”正在让山东农村的生活面貌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
台儿庄的教育理念新
据山东卫视《调查》报道,3月1号,位于山东最南端的枣庄市台儿庄区谢庄小学四年级一班正在进行一场体育课。在全班36个学生中,有两个是最近刚来的新面孔,他们是来自江苏省的学生。
谢庄小学位于鲁南黄邱山套中,是个偏远的山区小学。前几年,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都带着孩子去了城里读书,那今天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回到这里呢?
一个小同学说:“这边教室也好,灯也多,而且还有空调。”“喜欢在这里上,离家近。”
操场上的塑胶跑道,教室里的空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谢庄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和旁边的民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仅在去年,台儿庄像这样的回乡上学的外流学生就多达285名,他们看重的正是家乡教育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
枣庄市第二十三中校长于邑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标准化的建设,我们学校在硬件投入上非常大,我们新建的女生公寓,新的教学楼。每个教室都有空调和多媒体一体机。你看这是八年级三班正在上数学课,老师通过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可以让教学更直观,效果更好。”
义务教育均衡化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城乡教育之间的均衡,而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最近5年,台儿庄区累积投入10多亿元,对全区尤其是偏远农村的中小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所有的学校都实现了楼房化,营养餐厅,水冲厕所,空调,塑胶跑道,功能教室,信息化等10项全覆盖。从硬件上,城区和农村学校完全没有差别。
但仅仅靠改善硬件条件,还不能改变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台儿庄区实施了教师城乡交流制度、教师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的制度,还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台儿庄区杜安小学教师王传芹给记者介绍她们的教学系统:“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网络巡课系统,通过这里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看到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对自己上的课进行回看,有什么不足都可以很快发现。”
遍布在每个教室的摄像头组成了台儿庄全区的“网络巡课系统”,全区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查看任何一个课堂的情况,等于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完全公开的。不仅有利于相互交流学习,对老师更是一种监督和激励。
台儿庄区杜安小学教师李文娟说:“家长和领导都可以看到,对我们来说,更注重自己的语言了,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更好的教学环境,更高的教学水平,使得台儿庄整个教育系统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老师们对教育事业更加投入。
近几年,台儿庄区中小学教学成绩名列枣庄市前茅,义务教学均衡化排在全省前列。教育,已经成为台儿庄的另一张名片,成了社会经济发展助推器。
枣庄市台儿庄区区长韩耀东总结说:“第一是干部的心留下了,我们从生源流出地变成了流入地,孩子们在台儿庄上学了。第二是投资环境改善了,对一些高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第三,我们整体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孩子们在优越的环境中教学,良好的教育资源中成长。我们台儿庄的发展就像我们的古城发展一样,从来没有这么从容过,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
根据统计,到2016年年底,全省共新建改建学校1830所,新聘教师7.5万人。孩子们在学校的环境改善了,家里居住的环境能不能也跟着改善呢?在“七改”工作中,对于农村危房的改造工作,就是直接提升了居住环境水平。
沂水县的住房最用心
石头砌成的外观,加上古朴的造型,记者在沂水县四门洞村看到了一种古朴的小屋,怎么看也得有个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房屋主人刘大爷告诉记者,这个房屋才住了两年。记者跟着刘大爷进了门,才发现屋里是别有洞天。
这间外观看上去很古老的石头房子,里面的设施却是相当的现代化。原来,刘大爷家新房确实是新盖的,至于那石头外墙其实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村支书徐兴坤告诉记者:“因为我们是国家级旅游特色村,原来就是石头房子,这些新房子都仿照原来的样子弄的。墙很厚,里面其实是红砖,外面又贴了一层石头。”
以前刘大爷家的房子是实打实的石头房子,冬天漏风,雨天漏雨,老两口苦不堪言,想盖新房却囊中羞涩。2015年,四门洞村对村里的20多户危房进行了评估申报,每户都获得了1.6万元的建房专项补贴。刘大爷不仅有钱盖了房,还有余钱置办了不少新家具。
比起四门洞村这样零星改造的危房,地处沂蒙山深处的连崮峪村工程量就更大了。因为在过去,这个村每间房子都可以说是危房。
沂水县连崮峪村村支书石增富说:“2014年省地环处来评估,因为旧村址南边有四座大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评估以后需要地质灾害搬迁。”
把全村200多户整体搬迁可不是个小工程,连崮峪村得到了上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他们争取了土地增减挂钩资金,地质灾害搬迁资金,加上危房改造的资金,一共3000多万元。
连崮峪村的新址土地并不富裕,经过科学规划,在保证土地利用率的前提上,让村民们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村民徐玉兰高兴的说:“现在这个屋宽敞了,人精神好了,房子比原来卫生了,住在这里主动就讲卫生。主要是党领导的好,我们书记干得好。”
2012年以来,沂水县累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万户,利用资金9000万元。配合了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6年山东农村危房改造完成5万户,超额完成了中央规定的任务。经过农村“七改”工作,农村面貌大大改观,就连原来最让人头疼的“方便”问题,在这次工作中也得到了推进,去年以来山东对400万农户进行了厕所无害化改造。
桓台县农村厕所改革有成效
干净整洁的地面,贴满瓷砖的墙壁,这样的卫生间在城市不算稀奇,但是在农村还是新鲜事物。其实第一次听说要改厕所的时候,大家伙心里还是有些犯嘀咕。
桓台县荆家镇伊家村村民王发家说:“当时我在村里干活,村干部找我说这个事,其实那个时候他们心里也没底,去别的地方参观回来,我也没个数。”
王大爷当时也没多想,反正是上级拨款的工程,自家也不需要花费什么,改就改吧。没想到改完之后不仅效果很好,过程比他想象的要简单的多。
王发家说:“一个技工带一个壮工,五天就干完了。因为这是原来的墙,把地盖上,安上这些东西就完了。”
原来,当地农村改厕时,多数都借助原来的墙体结构,并不需要大拆大建。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冲水马桶和封闭的化粪池结合,厕所墙上再贴上瓷砖,比起原来的旱厕有天壤之别。
王发家说:“原来是敞着的招苍蝇,尤其是夏天,这里全是苍蝇蚊子,现在没有了,因为封闭了,臭气从管子里就抽走了。”
看着王大爷家改厕后效果不错,其他村民也纷纷报名。截至去年6月底,桓台县改厕总数达到81309户,全部273个村完成整村改造,在全省率先完成整建制旱厕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提升,过去那种臭气熏天,蚊虫遍地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和谐的家庭生活到处可见。
改厕改好了环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封闭的化粪池如何处理?桓台县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发展出一条利用污水回收车和农场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污水回收车在桓台县索镇共有5辆,每天的工作就走街串巷收集化粪池中的污水。全镇的污水通过污水回收车送到淄博沣亿农场变废为宝。
淄博沣亿农场董事长毕永浩说:“收回的粪进入这个沼气池,是1700立方,利用红泥膜技术,解决了漏水漏气的问题。沼气经过气水分离脱硫后进去气罐。现在我们餐饮用沼气,玫瑰花烘干用沼气,将来还可以对外出售。”
在农场里,污水不仅提供了沼气,连制沼气剩下的残渣在这里也有用武之地。沼渣用来施肥,改良土壤,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农作物和蔬菜都是绿色的。
改变生活设施落后面貌,建设好美丽乡村,这正是农村“七改”的目标。除了上面提到的改校、改房、改厕,山东农村的其他四项改造也正在稳步推进中。改路,共整治完成6200多公里国省道和近三万公里县乡道路。改电,实现自然村动力电“村村通。改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改暖,全省8成多的农户拥有取暖设备。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也盘活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和资金,创造了就业机会,农民朋友们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山东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处长宋伟告诉记者:“通过实施‘七改’工程,既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环境宜居水平,又能有效地扩大农村投资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
编后: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山东把改造农村基础设施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改善了民生,拉动了经济,取得了实效。根据测算,山东“七改”工程撬动农村消费市场超千亿。通过“七改”,更好地优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村的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乡消费结构有机接续,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 创业成就梦想 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2016-06-23
- 第五届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博览会今日开幕2020-11-13
- “十三五”期间山东突破壁垒 区域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2020-11-13
- 第22次新加坡—山东经贸理事会会议在济南举办2020-11-13
- 山东省委审计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 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2020-11-19
- 山东省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二期专题学习班开班2020-11-19
- 山东网信办在互联网联合辟谣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2020-11-30
- 脱贫攻坚在山东:体系来保障,攻坚显成效2020-11-30
- 海右今语丨努力实现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跨越2020-11-30
- 优化布局,下活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