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高新区实施“大扶贫格局+精准扶贫”模式

2017-08-21 10:00: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高新区全力实施“大扶贫格局+精准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拿到实实在在的“红包”,共享产业发展改革“红利”,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让村民真正脱贫,走上富裕之路。

  据了解,279名高新区机关事业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499个贫困户;40个蔬菜大棚帮助20个村居脱贫;“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附近村庄99户、171人脱贫;40余个“扶贫车间”,带动农村就业人口1000余人……

  滨州市高新区扶贫办主任刘志刚说,今年以来,高新区充分发挥“八大平台”的作用,组织安排全区279名机关事业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499个贫困户1082人,确定了“一户一人”、“一策一户”脱贫措施,群众不脱贫干部结对不脱钩,并实施“阳光实策”,建立“三本台账”,责任分解到人,从而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

  刘志刚说,“消灭贫困”的工作总基调,不是层层压码,而是党工委对全区154个村居、10万人口精准摸排后做出的科学决策。为确保列入贫困人口信息的准确性,全区运用扶贫信息平台、公众号等现代沟通平台,做到了精准识别。

  为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难、村集体增收难问题,高新区重点打造了“企业+加工点”模式,依托区内企业在本地农村设立“扶贫车间”,通过把车间建在村里,把岗位送到农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依靠产业将扶贫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滨州高新区副主任张新民介绍,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建成“扶贫车间”达40余个,带动农村就业人口1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00余人。为鼓励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高新区又依托相关政策制定了《关于开展“企业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对于吸纳贫困人口、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在用地保障、财税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今年52岁的张桂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老伴股骨头坏死,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老两口生活难以为继,村里的“扶贫车间”帮他们找到工作。“在家门口打工,既不耽误照顾老伴儿,每月还能挣两千多块钱。”说起现在的工作,张桂莲十分满意。

  以“筑巢引凤”建设发展产业园区的方式来带动当地就业,实现产业带动精准扶贫。园区打造的万亩高效生态稻蟹种养科技示范园,吸引了周围村庄2000多名劳动力就业,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将村民转变为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产业工人,是企业给当地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下一步,该区将依托两街道资源优势继续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力争8个贫困村都有1个特色产业,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都有一项增收项目。

  据悉,高新区积极探索园区引领产业扶贫新模式,利用农业示范园区聚集脱贫产业项目实施精准扶贫,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扶贫,夯实和增强发展后劲。2015年农业示范园设立后,引进“甬利、中植、祥瑞”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地,流转土地4600亩,涉及12个村居,8600人,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的模式,使贫困户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造血”增收能力,2016年带动136个贫困户281人脱贫。把产业项目与334名贫困人口脱贫衔接起来,构建了利益联盟机制。还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把有限的扶贫资金投入到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上,解决插花式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脱贫致富问题。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