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苓:书写“大时代,小人物”

2018-09-04 07:1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4日讯(山东商报记者 朱德蒙)有人这样评价赵冬苓:“赵冬苓创作的剧本,既切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蕴含大时代的命运,她极少把玩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她所感兴趣的是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终极价值进行追问。”这正是赵冬苓的特质所在,其文字既感性细腻,又大气浑厚,难能可贵的是会流露出人文关怀和对时代的思考。自1992年首部担任编剧的作品《大地缘》开始,1953年出生的赵冬苓至今已写了二十多年剧本。从早期的《孔繁森》《任长霞》《上学路上》,到后来的《沂蒙》《北方有佳人》《红高粱》《青岛往事》,在艺术诉求背后,每一个作品都荡气回肠,清晰可见一个创作者的社会担当。

  1一封自荐信走上编剧道路

  在很多人眼里,赵冬苓是幸运的。在当年走上编剧之路的背后,有一个“4分钱”的故事。

  赵冬苓从小就喜欢写作,后来在济南一家单位做行政工作。这份体面安逸的工作让人羡慕,对赵冬苓来说十几年如一日的重复却是折磨。工作之余,她开始尝试写小说。

  转折发生在1987年。

  彼时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刚刚成立,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电视剧生产单位之一。赵冬苓听说后很动心,“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给影视制作中心的领导写了一封自荐信,当时本市平信邮寄费只要4分钱。”没想到,很快接到通知,通知她可以借调过去。

  于是,在1987年这一年,赵冬苓一脚迈进了影视圈。“我觉得做编剧还是比较适合我的。”赵冬苓说。

  之后的成绩印证了这一点:1992年,赵冬苓担任年代剧《大地缘》的编剧,这也是她个人首部担任编剧的作品,该剧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是一个起点。此后二十余年,赵冬苓成为揽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的大满贯得主,她也是一级编剧,山影制作“赵冬苓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些“幸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熔炼。

  “对于剧本创作,作为编剧,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文学素养,多读书。”赵冬苓说,“我是属于不停地写的典型,一年365天,要写300多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秋天’盼着一个‘好收成’。当然,做我们这一行除了勤奋,还需要有一点天赋。没天赋的人,经过勤学苦练可能也会成为编剧,但不会成为一个好编剧。”

  “一个人写作是我最快乐的时候。”赵冬苓说。

  2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一部影视剧获得市场认可,剧本很关键。 有专家曾如此评价,赵冬苓创作的剧本,既切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蕴含大时代的命运,她极少把玩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她所感兴趣的是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终极价值进行追问。

  赵冬苓是少数能将“主旋律”写得好看的编剧之一,像早期的电视剧《孔繁森》、电影《郑培民》《任长霞》,后来还有《中国地》《沂蒙》《南下》等作品,笔下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打动人心。对此,赵冬苓的秘诀是,“一定要有生活阅历,有对生活的理解。比如到一个地方去采访,你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和你的生活阅历以及你观察生活的能力有关。当我们把这些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结果就会更好。”

  赵冬苓从不相信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她相信真正好的作品背后一定会体现出生活背后的真实逻辑。在每次创作前,实地考察,深入生活,是赵冬苓必做的功课。写《孔繁森》时,她曾两度进藏,遭遇严寒气候与高原反应,辗转拉萨、日喀则等地,走访孔繁森的亲友。写《安居》时,带领编剧团队,多次深入北梁实地考察,采访拆迁干部与拆迁户代表,掌握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另外如《青岛往事》,被赵冬苓称作是编剧生涯最大挑战的作品,更是采访了当地近10位文史专家,从头学习青岛商战史、商业和金融知识,13易其稿,历时10个月艰难完成。

  戏里戏外,赵冬苓将自己的观点与责任,与创作融为一体。在很多影视剧本惯于走向廉价煽情的时候,赵冬苓的冷静与思考,为其作品平添了深刻的内涵。

  “现在我们谈一些影视剧,往往会谈起‘正能量’一词,但我很少说这个词。比如我们文学有一派叫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丑恶的、黑暗的东西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可是,你能说它就是‘负能量’吗?我认为不一定‘歌颂’就是‘正能量’,鞭挞黑暗、鞭挞人性的丑恶同样是‘正能量’。当然,这里面确实有一个作者世界观的问题,你的世界观是不是比较积极的。我不敢说谁比谁更正确,但你的世界观、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作品的格局和格调,这个是肯定的。”赵冬苓说。

  在所有的作品里,赵冬苓最偏爱《沂蒙》。这部42集的电视剧,赵冬苓仅写了40多天,凭借《沂蒙》,赵冬苓还获得飞天奖优秀编剧奖。“《沂蒙》不是我作品中名气最大的,但我个人认为,它确实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水平。”赵冬苓说。

  3鲁剧发展之路的亲历者与创作者

  无可厚非的是,一个伟大编剧的诞生,与她所处环境与时代有着直接的关系。

  《武松》《今夜有暴风雪》《大染坊》《红高粱》《琅琊榜》《欢乐颂》《伪装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剧在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形成了“以正剧为主,主旋律为主,题材严肃,表达方式含蓄内敛,风格凝重大气”的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鲁剧在发展道路上除继续保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外,更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其在类型剧的开发上,让观众看到了“鲁剧”不同以往的时代新貌。

  赵冬苓是亲历者,也是创作者。

  “齐鲁文化对鲁剧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包括文学上,我们也有著名的文学鲁军。我认为鲁军和鲁剧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受齐鲁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它们有非常强烈的文化特色。近年,电视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出现了如《琅琊榜》《欢乐颂》等优秀作品,这里面包含着很强的市场特色。所以,可以说鲁剧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我这么多年也一直在寻求转型,像有珠玉在前、忐忑接手的《红高粱》,首次涉猎商战题材的《青岛往事》等,皆是如此。”赵冬苓说。

  当然,在奋勇前进的同时,发展之路上的问题也相应而生。赵冬苓坦言,目前,鲁剧正面临着比较艰难的转型,比如人员问题。“但大家都在铆足了劲的努力,希望经过一个阵痛可以得到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同样,赵冬苓也表示,现在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市场发展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

  “像去年‘言必称IP’,但今年就好得多。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影视剧本身也会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一些粗制滥造、格调趣味比较低下的,它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你要相信这个市场,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它正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当然,也需要尽量疏导,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出台了很多规定。但我也认为,还是要给大家足够的空间,不建议用过分行政干预的手段去干预它。”赵冬苓说。

  空闲的时候,赵冬苓也喜欢看剧。但是她更喜欢看美剧。

  “美剧确实做得比我们要好,当然一些好的国产剧我也看。我认为美剧和国产剧的发展阶段不同。像美剧或是韩剧,他们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经过多年工业化的训练和发展,所以无论样式、时间编排等市场细化方面都比我们成熟的多。但我们的国产剧还算是粗放式经营,比如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争夺年轻观众,更以网络观众为主;再比如更前一段时间,都是家庭剧,还出现‘得大妈者得天下’的说法。我认为无论中老年观众还是年轻观众,或者白领观众,这些都是存在的。在这一方面,无论美剧还是韩剧都要比我们成熟。有句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美国、韩国等成熟影视剧制作的产业模式需要我们学习。”赵冬苓表示。

  “鲁剧经历了数次的起起伏伏,我们以前有过三连冠(《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来又达到一个高峰,独树一帜。我相信,鲁剧能够成为一个标杆,还会再出现辉煌的。”赵冬苓说。

责任编辑:王迎